端午節是農曆幾月幾日?

2008-02-16 7:31 am
端午節是農曆幾月幾日?

回答 (8)

2008-02-16 7:36 am
✔ 最佳答案
係「五月初五」

2008-02-15 23:38:58 補充:
端午節在農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是要紀念西元前三世紀在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最忠誠的大臣,它是皇帝身邊最受到敬重和信任的諫言者,也是最受到皇帝寵愛的大臣。他反對朝廷內部的貪污及腐敗,他的正直和智慧得罪了不少王公貴人。最後他們陷害了屈原,使得皇帝在也不聽信屈原的諫言。不久之後,屈原被驅逐出楚國境內,在他三十七歲那一年,他抱著一顆石頭投入汨羅江中自盡,人們知道屈原的正直,就趕到江邊去救他,他們搭著船努力地在江中尋找他,但是已經無法發現他的蹤影,每年龍舟賽就是為了紀念當初以船救屈原的一種慶祝方式。

2008-02-15 23:40:29 補充: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也叫「端午」、「端陽」或「端五節」,「端」即「初」,即是指初五這天,「五」字與「午」相通,如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這也就是端午節名稱的由來。端午節可說是現存的重要節慶中,歷史最悠久,也是民間的重大節日之一,與春節、中秋節並列為一年中最重要的三個節慶。
2008-02-16 7:16 pm
端午節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與春節、中秋同屬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起源
一般所接受的說法是: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裡頭記載著︰「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
另外一種說法,學者聞一多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有個少數民族(大概在今天浙江、上海一帶)自認為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裡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划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習俗
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鐘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懸鐘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鐘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
賽龍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其實古代競渡原非一年一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陽也有,後來才以端午為主)

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端午節都舉行龍舟競賽。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寫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2008-02-16 7:54 am
端午節你無得放假咩?為什麼會如此問?
2008-02-16 7:38 am
端什節是農曆五月初五日。而這年的端午節是西曆六月八號。
2008-02-16 7:38 am
五月初五啊!!!!!!!!!!!!!!!!!!!!!!!!!!!!!!!!!!!!!!!!!!!!!!!!!!!!!!!!!!!!!!!!!!!!!!!!!!!!!!!!!!!!!!!!!!!!!!!!!!!!!!!!!!!!!!!!!!!!!!!
2008-02-16 7:38 am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日

2008年6月8日星期日
2008-02-16 7:37 am
農曆五月初五
2008-02-16 7:37 am
龍舟競賽(或龍舟競渡)為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習俗之一,現已發展為一項水上體育運動。在2010年於廣州舉行的亞運會,龍舟競賽首次成為亞運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龍舟競渡流傳最廣的起源是,楚國人為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借龍舟驅散江中之魚,期望阻止魚吃掉屈原的身體。此龍舟競渡之寓意,被《史記》所肯定。其中在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投是汩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陽重渡,乃遺俗也。」另在《隋書·地理志》記載:「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汩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為競渡之戲,迅楫齊馳,棹振水陸,觀看如雲。」但龍舟競渡所之起源,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則曰:「五月初五,是日競渡,採雜藥。」

考古學的發現證實,許多端午節習俗早在楚國前已流傳。例如其中一個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靑銅鉞,便刻有龍舟競渡圖案。有學者指龍舟演變自百越的獨木舟,百越獨木舟是以蛟龍為圖騰。對於龍舟和龍舟競渡的起源,今天仍在考究。

而在不同的地方,龍舟競渡則有不同寓意,例如:貴州苗族慶祝插秧和預祝五穀豐登、紀念近代民主革命家秋瑾或古代英雄岩紅窩等。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楚國人為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即公元1736年),台灣已開始舉行龍舟競渡。但龍舟競渡仍只是中國傳統節慶活動之一,不是正式體育運動。直至1976年,香港於筲箕灣避風塘首次舉辦國際龍舟邀請賽,從而掀開了龍舟活動現代化、國際化、規範化的序幕。此次比賽除香港九支漁民隊外,已有一隊來自日本長崎的隊伍參加。接著龍舟競賽先後傳入日本、越南和英國等國家,而且得到積極的參與。1985年,香港更首次舉行國際女子錦標賽,讓此水上運動推廣至女性運動員。中國除舉行不同賽事外,更於1991年的端午節,在湖南岳陽市(屈原的第二故鄉)舉行了首屆國際龍舟節,更進一步推動了龍舟活動。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09: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15000051KK0472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