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辭並序》中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抒發咩情感?

2008-02-16 6:03 am
《歸去來辭並序》中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抒發左咩情感?

回答 (2)

2008-02-16 6:12 pm
✔ 最佳答案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借舟遙及風飄間接表現作者雀躍的心情。
《歸去來辭並序》
「歸去」:即歸去、回家之意。
「來」:語助詞,即啊。無實意。
「辭」:文體。即賦,或稱辭賦,盛行於漢魏六朝的一種介乎詩和散文的文體。

(乙)主旨
作者寫脫離官場的喜悅和隱居後的田園生活樂趣,從而表達了他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對田園的熱愛及對人生的態度。

(丙)內容大要
全文可分「序文」及「賦文」兩大部分。
序文:
一、「序」的作用:
  說明本文的寫作動機和補充「辭」的內容。

二、說明出仕的原因:
 (一)生活貧困:
  (1)「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家境貧困,農事收入不足夠維持生計。
  (2)「幼稚盈室,瓶無儲栗,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家中人口眾多,糧食缺乏,根
     本沒有謀生的方法。
 (二)叔父(陶夔)的介紹:
  (1)「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親朋多勸作者做官謀生,因而作者才有做官
     的念頭。
  (2)「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剛巧四方有事(戰爭),軍閥要網羅人材。
  (3)「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經叔父的介紹,便決定出仕為官。
 (三)俸祿的足用:
  (1)「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當時動蕩不安,作者害怕遠離家
     鄉,但出仕的彭澤只離家百里。
  (2)「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公田之收入,除了可以養家外,餘下的更
     可以買酒,所以出仕。

三、說明歸隱的原因:
 (一)作者提出三個理由:
  (1)質性自然: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作者本性喜愛自然,不會裝模作樣,要他矯情討好 
     上司,是他不願意幹的事。
  (2)品格清高:

     「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飢凍雖然嚴重,但違反自己的意願,其痛苦更甚於飢凍。作者品格清高,過往出
     仕只為了養家,做官既然有愧平生之志,所以決意棄官而去。
  (3)妹死奔喪:
     「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由於程氏妹在武昌去世,作者便
     趕快辭官去吊唁,所以說「情在駿奔」,於是順道歸隱家鄉。
 (二)上述三個理由,前兩項是根本的,而第三項只不過是藉口。因為作者有自己的操守
    ,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做官既然愧對平生之志,那就走上與官場決裂之路。

四、說明寫作此文的時間: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序
  文說此文作於「乙巳歲十一月」,即東晉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十一月。但賦文有
  「農人告余以春及」一句,也可以推論賦文作於作者歸隱後的次年。

賦文:
一、寫作者棄官歸家的感受和過程:
 (一)點明題旨: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此二句即扣緊題目,總括全文,並引起後文。
 (二)說明棄官歸家的感受:
  (1)「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心為形役,指為衣食所迫,違心地做官。
     既然如此,那就沒有什麼可以惆悵和悲傷了。言下之意心裏十分快樂。
  (2)「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作者深知過去的事情沒法補救,而未來的日
     子倒是可以追求的。即謂過去令人心痛的官場生活就讓它過去吧,從今以後要按
     照自己的心願生活下去。
  (3)「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作者把過去做官的生活視為誤入歧途,好像
     做了錯事;而把今天歸隱視為正確的決定。強調其歸隱乃出於自覺,與古時知識
     份子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不同。
 (三)述說歸家的過程:
  (1)「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作者先乘船
     ,輕舟搖蕩,和風吹衣,表現出一種輕鬆愉快的心情;後上岸,問路征夫,說明
     歸心似箭;恨晨光熹微,說明天亮得太遲,阻礙作者上路,由此流露出急切回家
     的心情。

二、回家後的心情:
 (一)剛入家門時的情況:
  (1)「乃瞻衡宇,載欣載奔。」作者一看到自己的房屋時,就狂喜地飛奔過去。
  (2)「僮僕歡迎,稚子候門。」然後看見孩子、僕人在門前等候。
  (3)「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再看庭園,雖不免荒蕪,但平生喜愛的松菊仍完好地
     保存,給作者精神上很大的慰藉。松菊傲霜耐寒,借此比喻作者高尚的志趣。
  (4)「攜幼入室,有酒盈樽。」描寫舉家團聚及作者開懷暢飲的歡樂場面。


三、歸家後的田園生活及樂趣:
 (一)息交絕遊,享受閒適生活的樂趣:
  (1)「請息交以絕遊」:是指和世俗官場的決裂,然而作者並不是拒絕一切的交往,
     事實上,作者在農村的交往是很多的,不過只限於田父野老而已。
  (2)「門雖設而常關」:說明作者回到農村就謝絕與社會、官場的交往,作者可以想
     做甚麼就甚麼。
  (3)「引壺觴以自酌,眄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作者寫自己可
     以自由自在地飲酒,欣賞庭園中的樹木而高興;在南窗之下顯示孤高之性格,家
     雖然細小,作者仍感到很快樂,可見作者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二)漫步田園,盤桓山林,享受自然美景:
  (1)「園日涉以成趣」、「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說明作者心情舒暢,感
     到一切都賞心悅目,就算每日在園中散步,或者扶著手杖遐觀遠望,也感到樂趣
     無窮。
  (2)「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作者駕車乘舟,恣意
     遨遊;或探幽尋壑,或崎嶇登山,面對的是欣欣向榮的草木和細流涓涓的泉水。

 (三)和親戚談些知心話,心境歡快,閒來撫琴讀書,消除心中憂悶:
  (1)「悅親戚之情話」:作者最感興趣的是可以和親戚互訴衷情。
  (2)「樂琴書以消憂」:又可以消閒地讀書、彈琴。

 (四)躬耕而食,淡泊自甘:
  (1)「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春天來到,即將從事農業生產。
  (2)「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世俗社會與作者的本願根本相違背,就沒有
     甚麼可以外出追求了,躬耕的信心可謂完全明白。

四、作者的人生態度:
 (一)但求心之所安: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
    時間沒多久了,既然如此,何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下去,管甚麼生與死的問題?為甚
    麼那樣心神不定而想要到那裏去呢,意謂還想追求甚麼呢?

 (二)鄙棄功名富貴: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作者明確表明不願得到高官厚祿,也不期待著尋訪
    仙境,希望個人獨來獨往,間或幹些農活。

 (三)徜徉山水田園: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登東皋可以仰
    天長嘯,臨清流可以盡情賦詩,這種平常而自由的生活是作者所嚮往的。

 (四)順應自然天命:
    「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兮疑」:作者不知道自己在世上究竟可以再活多久,
    不禁體會人生的大道理,故不再繫於個人的生死榮辱,轉而順應自然,隨生命的自
    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

(丁)寫作技巧
一、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
    「問征夫以前路」:直抒胸臆,述說企盼的心情。
 (二)間接抒情/借景抒情: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借舟遙及風飄間接表現作者雀躍的心情。

二、句子的暗示成份:
 (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用「無心」和「知」去形容,就把雲和鳥都人
    格化了,把無生命或無感情的雲和鳥都寫活了。而且,借景抒情,形象地反映了作
    者當時的心境。雲無心之間出了山峰,就像作者過去做官本來出自無心;如今辭官
    歸隱,回歸自然,恰如鳥倦而知還。
 (二)「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迷途」、「昨非」指作者以前進入官場的做
    法是錯誤的;「覺」有醒覺之意;「今是」指作者選擇歸隱之路是正確的。
 (三)「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表面說作者在夕陽西下之時,仍在孤松之下徘
    徊。孤松寓意高潔的情操,因此亦即是說作者到了暮年,仍要保持高潔的情操。

三、修辭格:
 (一)疊字:遙遙,飄飄,翳翳,欣欣,涓涓,遑遑。
 (二)對偶: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三)反問: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2008-02-16 6:18 am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抒發左優悠自在,無牽無掛的情怀


收錄日期: 2021-04-14 18:45: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15000051KK042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