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六七十年代的經濟情況 { 詳細PLZ } { 十分 }

2008-02-16 12:40 am
如題 ; 香港六七十年代的經濟情況

請盡量詳細PLZ .\\/.

回答 (2)

2008-02-16 12:50 am
✔ 最佳答案
金融中心的驕傲
    70 至 80 年 代 香 港 金 融 業 迅 速 發 展 , 並 形 成 為 國 際 金 融 中 心 。 在 這 時 期 , 香 港 銀 行 、 証 券 、 外 匯 、 黃 金 、 保 險 等 行 業 均 迅 速 發 展 起 來 。
    至 於 銀 行 業 務 電 子 化 則 始 於 60 年 代 的 匯 豐 銀 行 。 至 70 年 代 後 , 電 子 化 範 團 擴 展 至 整 個 銀 行 業 , 各 銀 行 紛 紛 採 用 自 動 櫃 台 機 、 同 業 內 部 票 據 結 算 自 動 轉 賬 系 統 、 零 售 商 自 動 轉 賬 系 統 等 電 子 化 系 統 。 到 1989 年 全 港 各 聯 機 集 團 和 其 他 銀 行 單 獨 設 立 的 自 動 櫃 台 機 超 過 1000 個 , 銀 行 發 出 的 自 動 提 款 卡 多 達 30 多 種 , 總 數 超 過 150 萬 張 。 這 種 自 動 化 程 度 已 居 世 界 首 位 。
http://personal.city u.edu.hk/~50262794/C text/finindex.htm
50 、 60 年代的香港,需要面對種種複雜的問題。首先,是人口突然大量增加,由戰後不足 100 萬人增加到 60 年代初期接近 300 萬人,新增人口中大部分是內地青壯年移民以及戰後出生的嬰孩。因此,住屋、就業及教育就成為當時香港最急切的社會需求。漫山遍野的山邊木屋,一家 8 口一張床的擠迫家庭,成為當時香港常見的景象。就業仍然是最重要,香港人憑住刻苦耐勞的精神,從事街邊擺賣,家庭手工業、體力勞動等工作,獲取蠅頭小利,養活一家大小。一部分香港工業家,看準美國市場,開始在香港開設工廠,生產美國市場需要的工業產品,例如布匹、成衣、膠鞋、塑膠產品、電子零件、五金製品等。香港工資低廉,生產成本低,工業製成品銷售競爭力強,香港的工業因此逐步奠定基礎。 50 、 60 年代的香港家庭,大部分都從事補助性工業勞動,大工廠將部分生產程序分發給小型工廠,小型工廠將部分生產程序分發給家庭,於是全家老少忙於剪線頭、穿膠花、黏膠鞋,努力多賺十元八塊,改善生活。
http://www.rthk.org. hk/chiculture/china5 0years/years1960_epi 68.htm
運輸業之回顧
    60 年 代 , 香 港 的 出 口 貿 易 和 轉 口 貿 易 促 使 航 運 業 全 面 向 前 發 展 。 本 地 產 品 的 出 口 量 保 持 了 逐 年 遞 增 的 趨 勢 。 而 轉 口 量 亦 自 1962 年 起 便 逐 步 由 50 年 代 的 跌 勢 轉 為 升 勢 。
    60 年 代 香 港 充 分 展 示 了 它 地 處 亞 太 區 中 心 位 置 的 優 勢 , 而 維 多 利 亞 這 一 天 然 深 水 港 及 其 現 代 化 的 港 口 設 施 和 發 達 的 交 通 通 訊 網 絡 等 優 越 的 貨 運 條 件 , 以 及 基 本 免 收 關 稅 、 出 入 手 續 簡 便 等 自 由 港 政 , 更 吸 引 了 各 國 商 人 到 香 港 轉 口 貨 物 。 因 此 , 在 這 時 期 的 貨 運 量 不 斷 增 加 , 使 香 港 的 貨 運 業 更 見 興 盛 。
    60 年 代 末 , 香 港 港 口 開 始 向 集 裝 箱 運 輸 發 展 。 1969 年 , 尖 沙 咀 九 龍 倉 碼 頭 靠 泊 第 一 艘 來 港 的 集 裝 箱 船 , 它 標 誌 著 香 港 集 裝 箱 ( 或 稱 為 貨 櫃 )運 輸 業 的 開 始 ; 此 後 集 裝 箱 運 輸 業 便 以 驚 人 的 速 度 迅 猛 發 展 。 1969 年 初 , 維 多 利 亞 港 已 能 處 理 集 裝 箱 1 萬 2 千 個 標 準 箱 。 1970 年 , 美 國 海 陸 聯 運 公 司 以 1,100 萬 元 投 得 葵 涌 碼 頭 地 皮 3,200 畝 , 興 建 貨 櫃 碼 頭 。 與 此 同 時 , 日 資 九 龍 貨 櫃 貨 倉 公 司 以 2,500 萬 投 得 葵 涌 25 英 畝 地 皮 , 興 建 貨 櫃 碼 頭 與 貨 倉 。 1972 年 9 月 , 葵 涌 一 號 貨 櫃 碼 頭 及 貨 倉 便 建 成 啟 用 。
http://personal.city u.edu.hk/~50262794/C text/thistory.htm
2008-02-16 4:03 am
這 是 香 港 的 第 一 次 經 濟 轉 型 , 而 這 次 轉 型 比 同 為 亞 洲 四 小 龍 的 地 區 如 台 灣 及 新 加 坡 早 了 六 年 至 十 年 , 令 我 們 早 著 先 機 , 在 亞 洲 工 業 領 域 上 叱 吒 一 時 , 連 帶 航 運 業 亦 因 此 而 受 惠 。

多 元 化 發 展

    70 年 代 是 香 港 經 濟 風 雨 飄 搖 的 時 期 。 台 灣 、 新 加 坡 及 南 韓 等 地 均 大 力 發 展 工 業 , 出 口 額 先 後 超 越 香 港 。 其 後 歐 美 等 地 之 工 業 國 先 後 實 施 成 衣 入 口 配 額 限 制 , 加 上 1973 年 石 油 危 機 引 發 之 股 市 大 瀉 , 無 疑 是 雪 上 加 霜 , 令 香 港 陷 入 前 所 未 見 之 深 淵 。

    面 對 如 此 嚴 峻 的 困 境 , 香 港 人 發 揮 靈 活 多 變 的 本 色 , 推 行 三 個 多 元 化 計 劃 ─ 即 「 工 業 多 元 化 」 、 「 經 濟 結 構 多 元 化 」 及 「 市 場 多 元 化 」 。 這 些 計 劃 改 變 了 以 往 集 中 發 展 單 一 行 業 的 情 況 , 多 個 行 業 如 金 融 、 貿 易 及 房 地 產 迅 速 發 展 , 擴 大 了 香 港 的 經 濟 基 礎 。

金 融 服 務 業 的 起 飛

    80 年 代 初 , 由 於 世 界 經 濟 出 現 衰 退 , 各 大 工 業 國 採 取 激 烈 的 保 護 主 業 , 令 本 港 產 品 出 口 面 對 很 大 的 困 難 , 加 上 香 港 前 途 問 題 令 投 資 者 信 心 大 減 , 香 港 的 經 濟 全 面 低 落 。

    直 至 1984 年 , 中 英 兩 國 公 佈 《 聯 合 聲 明 》 , 加 上 內 地 改 革 開 放 , 香 港 在 內 地 發 展 的 帶 動 下 , 轉 口 貿 易 大 幅 回 升 , 金 融 服 務 業 借 機 發 展 , 香 港 又 從 工 業 主 導 轉 型 為 金 融 中 心 。

    從 戰 後 到 現 在 , 香 港 經 濟 以 波 浪 式 發 展 , 經 歷 多 次 起 跌 , 而 每 一 次 起 跌 都 為 香 港 帶 來 更 多 的 機 會 。 究 竟 這 段 傳 奇 的 經 歷 帶 來 了 甚 麼 啟 示 呢 ? 本 網 頁 會 集 中 分 析 香 港 的 工 業 、 航 運 業 及 金 融 服 務 業 , 嘗 試 揭 開 經 濟 起 飛 背 後 的 原 因 , 從 而 找 出 香 港 未 來 的 新 路 向 。

香港的人均生產總值可及得上西歐的四個主要經濟體系,是全球第十一大經濟貿易體系,亦是第六大外匯市場及第十二大銀行中心。而香港股票市場在亞洲則排名第二,僅次日本。香港亦為亞洲區內首個提供納斯達克股份買賣的地方,2000年5月有七支主要美國納斯達克股份在香港掛牌及買賣。在1989年及1997年間,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幅有5%。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令香港這個依賴貿易的地方受沉重打擊,國內生產總值下降5%。現時的全球經濟不景對香港的出口有很大影響。
政府一直堅持維持低稅率的政策,以鼓勵貿易和生產。利得稅稅率為17.5%,而薪俸稅稅率則為16%,與其他國家的稅率相比,香港稅項相對上比較優惠。此外,香港憑著「一個沒有貿易障礙的免稅港、政府在經濟方面干預很少、極低通脹、資金流動及對外投資障礙極少、金融與銀行業限制極少、薪酬與價格干預很少、產權觀念牢固、維持低程度的規管以及非常規市場活動很少」等的特點,積極不干預自由市場,因而連續第12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經濟自由度指數獲評為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系(2006年1月9日) ,令外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以來替香港改變貪污成風的氣象成為廉潔之都,為公平貿易提供一個良好的空間,成功吸引大量外資投入本港。而且高效率的物流服務包括擁有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與最大貨櫃吞吐量及優秀的國際機場都對香港的未來作出貢獻。現時香港國際機場(赤鱲角)自2001年起連續五年獲榮為全球最佳機場。

近年由於中國大陸的經濟開放,自1990年代香港的傳統工業致力進行經濟轉型,尤其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不少製造業都將工序移到中國內地,因此很多工人因此而失業或轉向服務業,2003年統計香港是全球第十大服務出口地, 加上完善的司法制度和新聞自由,香港成為超過3200家國際企業選擇在香港設立亞洲區總部或辦事處,主要從事的業務包括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其他商用服務(例如會計、廣告、法律等行業)、銀行和金融、製造業、運輸及相關服務。

香港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一個奇特的例子。在殖民地的背景下,加上中港之密切聯繫,形成了香港特有的中西交融文化。因此,香港在過去數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不僅受到西方經濟的影響,亦同時受到內地的因素的影響。香港的經濟增長模式(Growth Model )也異於世界其他國家。以下,我們會先回顧歷史,看看香港如何在獨特的環境下發展成一個亞洲的樞紐城市 。

戰前的香港

    香港在南京條約簽訂後被割讓予英國,隨後,英國宣佈為香港自由港,由此時起,世界各地的貨物及資金開始在港聚集。憑著水深港闊的天然港,英國開始在本地建設貨倉、碼頭等海港設備,令香港踏上了轉口貿易的路。

    1896 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大大縮短了由歐洲到香港之航程。而到了1911年,來往香港至廣州的九廣鐵路亦正式通車。此兩項建設加速了香港發展成轉口港之步伐,令香港在20 世紀50年代前在轉口貿易方面獨領風騷 。

戰後的發展

日本在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統治幾乎令本港的對外貿易全面停頓,香港面臨第一次經濟打擊。到香港重光後,本地外貿又重震聲威,單是1947 年至1951年五年間,香港外貿總額就增長32.4倍,平均增長達35.4%,大大超越了戰前的水平。

    可 是 , 幸 運 之 神 並 沒 有 長 期 眷 顧 香 港 。 1951 年 朝 鮮 半 島 爆 發 戰 爭 , 中 國 發 起 抗 美 援 朝 , 聯 合 國 因 此 宣 佈 對 華 實 施 禁 運 。 由 於 中 國 一 直 以 來 是 香 港 對 外 貿 易 的 重 要 伙 伴 , 本 港 經 濟 因 此 而 受 到 沉 重 打 擊 。

    這 個 突 如 其 來 的 變 化 , 促 使 靈 活 多 變 而 且 適 應 力 強 的 香 港 人 尋 求 新 的 出 路 ─ 輕 工 業 。 在 戰 後 , 大 量 內 地 人 湧 到 本 地 , 他 們 帶 著 的 資 金 及 技 術 為 香 港 發 展 工 業 創 造 了 極 佳 的 條 件 。

    戰 後 的 西 方 工 業 國 開 始 放 棄 成 本 不 斷 上 漲 的 勞 動 密 集 型 工 業 , 改 為 向 資 本 密 集 型 及 技 術 密 集 型 產 業 轉 移 。 這 正 好 為 擁 有 大 量 廉 價 勞 工 的 香 港 帶 來 一 個 機 會 , 發 展 出 口 導 向 的 輕 工 業 。 在 十 多 年 間 , 香 港 的 工 廠 數 目 增 加 了 八 倍 , 工 業 製 品 出 口 佔 總 出 口 八 成 。

    這 是 香 港 的 第 一 次 經 濟 轉 型 , 而 這 次 轉 型 比 同 為 亞 洲 四 小 龍 的 地 區 如 台 灣 及 新 加 坡 早 了 六 年 至 十 年 , 令 我 們 早 著 先 機 , 在 亞 洲 工 業 領 域 上 叱 吒 一 時 , 連 帶 航 運 業 亦 因 此 而 受 惠 。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09: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15000051KK023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