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奧地利原本是德意志境內一個邦國,奧地利皇帝一度兼任名義上統治德意志地區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在普魯士崛起前,也是德意志內最有最有影響力的邦國。但奧地利帝國的疆土不限於德意志境內,自十五世紀開始統治奧地利的哈撥斯堡家族經常透過軍事力量及政治婚姻奪去很多德意志境外國家的王位繼承權,以至奧地利統治很多非德意志民族,至十九世紀,奧地利在德意志境外的領土包括有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南部、羅馬尼亞西北部、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意大利東北部等等,已有一半人口及領土並非在德意志的範圍內,其民族也有一半並非德意志人。
後來奧地利在意大利統一戰爭及普奧戰爭中慘敗,失去對德意兩國的勢力,而且對外戰爭失利引發國內矛盾,奧地利被迫放權予匈牙利人,建立奧匈二元帝國,但國家元首仍為統治奧地利的哈撥斯堡家族擔任。奧地利人雖放權予匈牙利人,但仍不肯將權力下放予給境內斯拉夫血統的少數民族(如捷克人、波蘭人等),而在泛斯拉夫民族主義影響,受奧地利統治的斯拉夫人展開爭取獨立運動。
1916年11月,統治奧地利六十八年的皇帝法蘭西斯‧約瑟夫逝世,年輕皇帝查理繼位。當時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漸趨向失利,再加上新君剛立,人心浮動,奧匈帝國內的民族矛盾漸浮現。皇帝查理為更因處理國內問題不當,增加了民族份子的氣焰及爭取獨立的力量。
這時,與奧匈帝國作戰的同盟國也積極協助奧匈帝國內的少數民族爭取獨立,例如俄羅斯協助捷克人建立一支反奧匈部隊,波蘭的『流亡政府』也得法國及美國支持。奧匈境內的少數民族爭取獨立的決心及力量越來越大,再加上當時美國總統威爾遜公開支持民族自決,捷克、斯洛伐克等民族領導紛紛得美國及其他協約國支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一年,奧匈帝國境內的斯拉夫少數民族完全獨立,奧匈帝國走向解體已成定局。
至1918年10月,為挽回奧匈帝國解體命運,奧匈帝國終於宣佈與斯拉夫人組成聯邦的宣告,已沒有人理會。至1918年11月11日,奧匈帝國宣佈向協約國投降,皇帝查理也放棄奧地利帝國統治非德意志地區的權利,同時宣告退位,成為奧地利末代皇帝。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正式解體,其國土分配如下:
1. 奧地利及匈牙利分家,成為兩個獨立共和國。
2.捷克與斯洛伐克獲得獨立,共組成捷克斯洛伐克二元共和國。(捷克與斯洛伐克在1993年分家,成為兩個獨立國家)
3. 奧匈帝國南部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及波斯尼亞脫離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黑山兩國共組新國家南斯拉夫(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及波斯尼亞三地成為獨立國家)
4. 奧匈帝國西北部的加利西亞割讓予波蘭。
5. 奧匈帝國東南部的特蘭西瓦尼亞割讓予羅馬尼亞。
6. 奧匈帝國南部的特倫蒂諾割讓予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