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係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年),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博物學家。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薪春人。李時珍出生在壹個世醫的家庭。父親李言聞系當地名醫,李時珍受父親的影響極深。他從小喜愛醫藥,雖經父親督促,精讀四書五經、墳典傳奇,但卻無心功名,終于走上研究醫藥、研究自然科學的道路。
薪春縣有著適宜多種生物生長的環境,加之李時珍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封建社會開始孕育著資本主義萌芽的時期,因此,他受到當時環境因素的影響,具有探求事物真理的自然科學唯物主義的思想、“格物致知”的科學態度。
李時珍淵博的學識和在科學上取得的偉大成就來自他本人的勤奮學習、廣博搜羅。他曾閉門讀書,達十年之久,通過精讀古代經史子集各部各類著作,李時珍在史學、哲學、文字學、訓估學等方面,造詣甚深;對于考釋藥物名、藥性、治療等方面,均取得堅實
的基礎,成爲其
科學成就的重要原因之壹。另壹方面,他又躬親實踐,廣泛地向具有實踐經驗的人們學習。如向農夫學習有關谷、菜等方面的知識,從漁人處學習到並熟悉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性,向車夫學習采用旋花“益氣續筋”的功用知識,從手工業工人處學習采礦和防止采礦過程中中毒的問題以及向獵入學習捕蛇、捕獸及這些動物的習性知識.他的足迹遍及湖廣、河北、河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深入林區、礦井、萊畦……親身體驗(諸如關于采集鉛礦、種植韭黃、觀察狸狼的生活習性等等)。對許多尚未弄清的事實,他就親自進行實踐,做了不少臨床藥理實驗。爲了區別藥物的不同品種,他親自采集,壹壹比較,並與古書對照“始得其的。‘諸家所說,皆未可信也。”類似的例子不可勝計,這些都是他取得成就所不可或缺的條件。
善于吸收古今中外以及包括各少數民族醫療方面的成就,是李時珍虛心治學的另壹特點。他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的天竺、大食、波斯、南洋諸國、胡人、蕃人以及由梵文、佛經引述的藥物名稱及知識是相當豐富的.這表明李氏虛心的學習態度,也是他取得成就的另壹重要原因.從宋代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壹書問世以後,壹直到《本草綱目》的著成,其間經過幾百年的時間,李時珍搜集了這段時間出現的374種藥物.其知識面之廣,內容的豐富使得《本草綱目》成爲我國古代具有世界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李時珍具有人定勝天,利用自然、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自然科學唯物主義思想。他通過研究曆代本草學的著作,得出了時代不斷在前進,科學總是在進步的結論,認爲後人必然會超過前人,科學不會總是停留在壹個水平上而停滯不前。他說,今人總是要“發現前人未到之處”的,因而他敢于懷疑古人,批判地繼承前人的成就.不論是近人還是古人,是經典著作還是壹般專著,他都敢于批判錯誤,而不是回避矛盾。
他在《本草綱目》壹書中,在每壹種藥物之下,采用了“正誤”的方式對前人的錯誤進行糾正和辨誤,其中絕大多數是言之有據,符合科學道理的。這壹體例在本草學上也是創造性的,說明他在自然科學方面的淵博知識和堅實基礎。爲了使藥物發揮其更大的治病作用,他主張對藥物的本性進壹步加以改造,用人工的方法改造藥物的自然性能。如對藥物的升降浮沈的藥性,主張采取某些辦法,使其服從于治療的需要。如認爲對原來的藥性下沈的藥物,可以用酒引之,使其上升至顛頂;而原爲升浮之藥物則可以鹹寒藥爲引使直達下焦。這樣,他得出了人不僅能夠“窺天地之奧”,還有“達造化之權”的能力,能改造自然,支配自然。李時珍以科學批判服食,他痛恨迷信神仙之說,如在談到古代以金銀服食時,認爲“血肉之軀,水谷爲賴,何能堪此金石重墜之物,久在胃腸乎。求仙而喪生。可謂愚也矣!”(《本草綱目·金石部·金》>又說:“(銀)性剛戾,服之能傷肝是也。抱樸子雲銀化水服司·成地仙者,亦方士謬言也,不足信。”(《本草綱目.金石部·銀》)認爲所謂可以居住水中,步履水上,都是“邪說”,“幻誕之談。”他斥《本經》、葛洪等關于服食的論述爲“誤世之罪,通乎天下”,認爲藥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本草綱目。獸部·伏翼》)
李時珍廣泛涉獵,聞曆極深,使他對于自然界的變化萬
千的現象,具有較高的鑒別能力,何者爲常,何者爲變,何者爲真,何者爲假,均予注意辨別。例如,對于人體的正常生理解剖現象與正常之外的變異現象,他認爲是由于人體“有禀賦異常者,不可執壹而論”。不能以自己的壹隅之見,而認爲自然界“古今六合無窮變化之事物爲迂怪”。通過這壹樸素辯證法的思想,他記載了自然界動植物形態、習性、變異等方面的多樣化,注意到事物的多樣性,因而其著作成爲當代壹部植物學的百科全書。李時珍對藥物學的研究方法,在當時是具有啓發性和代表性的。他強調親自實踐的科學態度,並開始應用了壹些臨床藥理實驗、比較解剖研究以及動物解剖的科學實驗。李時珍親自驗證了羅勒子治療眼翳和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的臨床藥理實驗。又對大豆、雞腸草等植物的藥理作用進行了藥理實驗。他實地解剖鲮鯉、蛇等多種低等動物,以證實其解剖結構。通過比較解剖學、比較生物學的研究,確定某些容易混淆的植物的特征和鑒別方法。李時珍的這些研究方法,對後世是有啓發性的,在當時的科學界也可以稱得上是壹個創舉。然而,他對于未知或知之甚少的事物,卻常常用“未審然否?”“亦無所詢證,姑附于此,以俟博識”這樣壹類的語言,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可見壹斑。李時珍不僅是壹位藥物學家,又是壹位博物學家。他對于生物、地質等學科很有研究,對化學、天文、曆法、氣象也有壹定的心得。
李時珍更是壹位高明的醫藥學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載有相當多的驗案,均爲本人治病之記錄。他在自然科學各門學科方面的成就,以及精研醫學理論及豐富的實踐,使他在醫療活動中,取得較好的療效,壹度應召入太醫院。他的堅實的理論基礎,來自《內經》、《難經》、《傷寒論》等經典醫著,但他的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態度及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使得他更加尊重《內經》,以後尤其是金元以來的醫學思想和成就,他受金元四家的影響最大,特別推崇張元素、李東垣的醫療思想。認爲張元素是“大揚醫理,靈素之下,壹人而已。”他把在藥物學上的成就,靈活地運用到治療學上,除去遵循傳統的醫學理論進行嚴格的辨證論治以外,特別重視分析藥物的歸經,講究性味,豐富和發展了本草學的理論內容,從而使其治療的效果不斷提高。李時珍對脈學、經絡學說也都有較深的理解和研究。這些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也都是他醫學、藥學成就必不可少的條件。他的著作除去《本草綱目》是壹部博物學的劃時代作品外,還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在書中,李時珍以簡潔明了的詩句,概括地總結了中醫常用的脈象,極便于初學記誦,有利于普及脈學知識;《奇經八脈考》則是十二條正經以外的經絡系統的總結。《瀕湖脈學》曾被譯爲德文,在國外出版。在文學方面,李時珍還是壹位詩人,他的《瀕湖脈學》,就是用律詩體寫成的。可惜文獻中只保存他少量的律詩。
李時珍是我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傑出科學家。在國內外有崇高的聲譽和很大的影響。1953年,莫斯科大學爲李時珍塑像;把他作爲世界上最有名的科學家之壹。我國在五、六十年代中,陸續發行郵票,拍攝電影故事片,並建立李時珍陵園。1988年,爲紀念李時珍逝世390周年,在李時珍家鄉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會。對李時珍的研究現在仍在不斷地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