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四禪定?

2008-02-15 12:58 am
如何修四禪定
更新1:

可生諸功德?

回答 (3)

2008-02-19 4:34 am
✔ 最佳答案
http://www.bya.org.hk/life/medit/medit7.html

四.色.界.定 (四禪定)
1.初禪名為離生喜樂地。
  離欲界之粗濁,而生初禪得喜樂,故名離生喜樂地。
初禪有五支功德。
一、覺支。於禪定中,得大清淨,知色界細觸,非欲界粗觸,如大寐得醒,如貧得寶藏。
二、觀支。即以細心分別禪中諸妙功德。
三、喜支。獲得初禪,定中所得利益甚多,如是思維,歡喜無量。
四、樂支。喜心既息,恬然寂靜,受禪定樂。
五、一心支。證初禪時,心依覺觀喜樂之法,故有細微散亂,若將喜樂心息,則心與定為一,故名一心支。

得初禪人,能離五蓋。
  一、離貪欲蓋。欲界樂粗淺,今得初禪之樂細妙,以勝奪輕,故能離貪欲。
  二、離瞋恚蓋。欲界苦緣逼迫,易生瞋心,得初禪時,無有逼迫,樂境在心,故無瞋恚。
  三、離睡眠蓋。得初禪時身心明淨,定法所持,心不昏亂,觸樂自娛,故不睡眠。
  四、離掉悔蓋。禪定持心,任運不動,故能離掉,由掉故有悔,無掉即無悔。
  五、離疑惑蓋。未得初禪時,疑有定無定,今親證定境,疑心即除,故得離疑惑。
  昔日常為欲火所燒,得初禪時,如人入清涼池,是以偈說:「如貧得寶藏,大喜覺動心。」初心粗念名為覺,後細心分別名為觀。若得初禪,即具信、戒、捨、定、聞、慧等種種善心。需知初禪覺觀二法亂心,譬如人睡眠,有呼喚聲,心大惱亂,故應遣覺觀。
  初禪所生之喜樂為粗,障二禪內淨,初禪唯與身識相應,故名外淨。二禪則與心識相應,故名內淨。初禪心有覺觀,名為內垢,二禪無尋無伺,故名內淨。
  既知初禪之過,障於二禪,今欲遠離,當用三種方法遣除。一、不受不著。二、呵責過失。三、觀心窮檢。由此三法,可離初禪覺觀之過。譬如世人僱傭工作,後見其有過失,心欲令去,亦用此三種方法。如是上人利智,不與顏色自動便去。二若是不去,應與數數責備始去。如果再不去,則以杖遣出。呵責初禪覺觀方法,亦是如此。

二禪名為定生喜樂地。
  此定生時,與喜俱發,勇心大悅。二禪未發時,於其中間,亦有定法,從此靜坐,加功不已,其心忽然澄靜,無有分散,即是未到地定。如此經久,不失不退,定心與喜俱時而發,如人從暗室出,忽見外邊光明,其心明亮內淨,十種功德俱發,具如初禪發相。
  二禪有四支功德。
  一、內心清淨。既離覺觀,依內淨心發定,皎潔分明,無有垢穢。二、喜悅無量。定與喜俱時而發,行人深心自慶,內心生喜定等十種功德善法。三、甚為快樂。行者享受喜中之樂,恬澹悅怡。四、一心不動。受樂心息,既不緣定內喜樂,又不緣外念思想,是故一心不動。

三禪名為離喜妙樂地。
  入此定時,離於前地之喜,而得勝妙之樂,身諸毛孔,悉皆欣悅。
  欲得三禪,又當呵責二禪喜悅之過,亦如捨覺觀,由愛故有苦,失喜則生憂,如人知婦是羅剎女,棄捨不生戀著,仍用三法遣除。一、不受不著。二、呵責過失。三、觀心窮檢。喜則自謝。
  三禪未生,中間有定,加功不止,一心修習,其心湛然安靜,即是三禪未到地定。而後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心樂美妙,不可為喻。
  樂定初生,既未徧身,中間多有三過。一、樂定既淺,其心沈沒,少有智慧。二、樂定微少,心智勇發,不能安穩。三、樂定之心,與慧力等,綿綿美妙,多生貪著,心易迷醉,是故經說:「是樂聖人可以捨,餘人捨為難。」
  三禪欲發,有此三過,是故樂定不得增長徧身,當用三種方法調適。一、若心昏沈,當以念精進慧策起。二、若心勇發,當念三昧定法攝持。三、若心迷醉,當念後樂及諸勝妙法門,以自醒悟,令心不著。雖對五塵,不發五識,樂與意識相應,以識內滿,故徧身而受樂。
  又者,初禪之樂,從外而發,外識相應,與意識不相應,內樂不滿。二禪之樂,雖從內發,然從喜而生,與喜根相應,樂根不相應,而樂依於喜,喜尚且不徧,何況於樂乎。今三禪之樂從內發,以樂為主,內無喜動,念慧因緣,令樂增長。
  三禪有二時樂。一、快樂樂。樂定初樂,未能徧身。二、受樂樂。樂既增長,徧身受樂。譬如石中之泉,從內湧出,盈流於外,徧滿溝渠。三禪之樂,正是如此。
  三禪有五支功德。一、捨喜心不悔,並離前三種過失。二、既得三禪之樂,仍念用前三法守護,令樂增長。三、善用三法離前三過。四、快樂,樂徧身受。五、受樂心息,一心寂定。

四禪名為捨念清淨地。
  此定發時,體無苦樂,與微妙捨受俱發,樂受暫滅。欲得四禪,當應深見三禪過患,初欲得樂,一心勤求,大為辛苦;既得復要守護愛著,是亦為苦;一旦失壞,益加受苦。因見三禪之樂,有大苦惱,應當一心厭離,求四禪不動定。時於三禪邊地,當修六行觀法,仍用三法遣除。一、不著。二、呵責。三、窮檢。行此三法,三禪之樂便謝。
  行者精進不止,心無動散,於後忽然開發,定心安穩,出入息斷,定發之時,與捨俱生,無苦無樂,空明寂靜,此時心如明鏡不動,亦如靜水無波,絕諸亂想,正念堅固,猶如虛空,是名世間真實禪定。於此禪中,若欲轉緣,學一切事,隨意成就,轉粗形為妙質,易短壽為長年,一切神通妙用,說法自在,莫不從此定出。
  四禪有四支功德。一、不苦不樂,此禪初發,與捨受俱發,捨受心法,不與苦樂相應。二、既得不苦不樂定,捨棄勝樂,不生厭悔。三、心念清淨,禪定分明,平等智慧,照了無遺。四、定心寂靜,雖對眾緣,心無動念。
  以上四禪,乃依尋伺喜樂,有具不具,分為四種差別,若具尋伺喜樂,名為初禪定。離尋伺但有喜樂,名為二禪定。離尋伺喜三種,但有樂一種,名為三禪定。具離尋伺喜樂四種,名為四禪定。
2008-02-16 1:26 am
阿彌陀佛。小布丁初學,很好再有機會一齊討論,待慢慢引入話題吧。

財 色 名 食 睡 還 有 , 你 就 是 屬 於 欲 界

你應該很清楚,欲裡面我們常講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五樣東西我們心裡頭有,身斷掉了沒有用處,你的念頭裡頭還有,你就是屬於欲界,色界就沒有分。財色名食睡這五樣東西念頭都沒有,就上升到色界。

三 禪 : 沒 一 點 點 貪 戀 , 清 淨 心 現 前 , 沒 分 別 執 著

上次跟你談到上無色界天,我們這裡再說一說。色界靠禪定,即是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如果你能夠把內外都不執著,因為三禪還是色界天,對著外面的色不再放在心上,心地不沾染。想到初禪跟二禪對於色界還有喜愛,三禪的色比二禪更殊勝,你沒有一點點貪戀,清淨心現前,沒有貪戀,就沒有分別執著,到這個境界。

所以性德裡面的歡喜,歡喜是性德,它不是外面的刺激,不是對外面的貪愛,不是的,內心自性裡面的歡喜心現前了。孔子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內心的喜悅,不是外面,與外頭境界不相干。佛法裡面講法喜充滿,這個法喜、常生歡喜心是性德,這時候法喜現前,遍身怡悅,這位在三禪。

一 心 緣 空 。 功 夫 深 一 點 , 就 從 四 禪 入 四 空 定

再上去是無色界,無色界也是有四種定叫「四空定」,這樣才能出三界。這叫豎出,都是這樣出去的。色界跟無色界交叉的地方,是第四禪也是四空定的空無邊處定。「虛空處,盡滅一切色想,一心緣空,與空相應,位在四禪。」

在這個境界裡面再向上提升,他就入四空定,所以這是在交叉的地方。盡滅一切色想,這個一切色,色是指物質,內是我們的色身,外是物質的世界;這個滅要知道,不再執著,分別執著都沒有,這叫滅盡。不是外面境界沒有了,你的身沒有了,不是;你身還在,外面境界也在,就是不再分別執著這些事情。心跟空相應,我們通常講空靈,心空的時候叫靈明,與空相應,位在四禪。它跟四空定空無邊處相應,因為什麼?一心緣空。功夫深一點的,他就從四禪入四空定,四空定第一個就是空無邊處定,就入這個境界。

修 學 其 他 法 門 , 應 衡 量 還 有 沒 有 財 色 名 食 睡

淨土這個法門不要斷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叫「橫出」。橫超,不必找那個麻煩,叫橫出。橫超三界,不要斷惑,這個我們容易。你就曉得豎出多難,太難了!今天大家要想修學其他的大乘法門,你自己應該要衡量一下,不說別的,財色名食睡,你還有沒有這個念頭?你要有這個念頭在,色界都沒有分,你還想超越,不可能的,欲界都超不了;上面還有色界、還有無色界,談何容易!所以我們這才真正了解,不用這個方法不可能出三界。

不 能 出 三 界 麻 煩 大 ,欲 界 裡 有 三 善 道 、 三 惡 道

正像倓虛老法師所說的,他說他一生看到修禪定的人,修禪定、得禪定的人他見過,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一生當中沒有看過,也沒有聽說過。禪宗要不能明心見性,就出不了三界。得禪定,你禪定功夫高的,色界四禪天、無色界天,高的;功夫低一點,初禪、二禪。這是講真正得禪定,這是相當不容易!

倓 虛 老 法 師 極 力 勸 人 念 佛 , 原 因 在 此 地

超越欲界在色界,你一定要知道,還是出不了三界。老法師感嘆就在此地,所以是極力勸人念佛,不用念佛這個方法,要想出三界幾乎是不可能。既然不能出三界,麻煩就大了,這欲界裡頭有三善道、三惡道,這三惡道的機會多,三善道的機會少,這是不可以不曉得的。
參考: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 http://www.budaedu.org.hk , http://ft.amtb.tw
2008-02-15 9:09 pm
達摩祖師已經說過了

2008-02-15 13:10:10 補充:
請多看達摩祖師傳
參考: 我記得


收錄日期: 2021-05-03 02:41: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14000051KK027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