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和現在的巴士

2008-02-14 11:13 pm
我想知道昔日和現在的巴士有什麼分別
更新1:

除左網址,點都得

回答 (2)

2008-02-14 11:32 pm
✔ 最佳答案
當時的單層巴士設有頭等軟座及二等硬座兩級。乘客如要下車,拉動車頂的粗繩子,敲響在車頭司機旁的銅鈴,司機便會在下一個巴士站停車。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9/43ahotdog.jpg/800px-43ahotdog.jpg




龍汽車(一九三三)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年6月11日地區專利生效,九巴接辦當時中華汽車及啟德巴士公司經營的共18條九龍及新界路線。公司成立初期,以106部小型單層巴士行走。當時的單層巴士設有頭等軟座及二等硬座兩級。乘客如要下車,拉動車頂的粗繩子,敲響在車頭司機旁的銅鈴,司機便會在下一個巴士站停車。當時九巴車廠設於旺角水渠道(今始創中心之處)。



1941年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當時九巴共營運17條路線,車隊數字更增至140部。但後來因為被日軍徵用所有車輛,所以巴士服務幾乎被迫暫停。1945年二次大戰過後,九巴只能維持兩條巴士線的服務。在1946年2月,九巴改裝二手軍車及貨車成為載客車輛,並取消座位等級制,以求盡快恢復提供巴士服務。



1949年,九巴率先由英國引入首批20部載客量較高的雙層巴士─「丹拿A型」雙層巴士,以應付日益增加的客量。並為當時香港第一家巴士公司引入雙層巴士,從此香港的巴士服務趨向以雙層巴士為主力。



1972年,九巴革新乘客付車資的方式。早年的巴士設有售票員和稽查員各一,在車上來回走動。售票員負責售賣車票,稽查員負責查驗乘客的車票,沒有購票的乘客要補票。同一車站上車的乘客的車資或有不同,視乎車程的長短決定。因為巴士車頭及車尾都有閘門供乘客自由上落,有些乘客上車後,在售票員還沒到來之前已經到站下車,便不用付錢買票。為了減少逃票的情況及削減人手,經過多個月的測試,九巴自1972年起,正式採用一人控制模式,即在巴士車廂近駕駛室位置裝上錢箱,由司機兼任稽查員的職務,監察每位乘客是否在錢箱投入足夠的車資。此後,不論車程長短,同一車站上車的乘客須於車頭前門上車,並立刻繳付劃一的車資。



1975年九巴為吸引駕車人士改搭巴士,推出豪華巴士路線服務。九巴在七、八十年代營運的豪華巴士路線,例如:200(機場 ↔ 中環)及201(機場 ↔ 尖沙咀)等,但其後各路線分別被取消或改組,只有208線一直營運至今。



1990年代,為了建立企業形象,九巴開始改稱司機為「車長」,並在駕駛室旁車頂的位置加上一塊綠色塑膠牌子,寫上車長的名字及編號。另一方面,社會環保意識提高,九巴遂於1992年率先引入裝上符合歐盟廢氣排放標準的「歐盟1型」環保引擎的巴士,在1996年引入「歐盟2型」巴士。



1996年,九巴全資附屬公司龍運巴士有限公司,獲當時香港政府批出專營權,營辦北大嶼山及赤鱲角新機場的巴士路線,並於翌年開始投入服務。對九巴而言也是一個創舉,因為首次有來自大嶼山以外的巴士行走。同年九巴亦引入低地台巴士-「丹尼士飛鏢」型單層巴士,方便傷殘人士使用巴士服務。



與此同時,九巴引入全球首款雙層低地台巴士-「丹尼士三叉戟」型雙層巴士,方便巴士公司在傷殘人士使用巴士服務和大載客量之間作出平衡。與其餘四大運輸機構九廣鐵路、地鐵公司、城巴及香港小輪聯合推出智慧卡「八達通」繳付系統。同年,當時的九巴集團進行重組,九巴、龍運巴士等成員公司成為一家新成立之九龍巴士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其主要股東仍為新鴻基等。而九巴控股亦於2005年改名為蛓通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2002年10月,九巴於藍田地鐵站內的42C線巴士總站月臺,興建全港首個空調候車亭。該候車亭採用透明強化玻璃密封設計,並裝有恆溫式空調系統,由獨立系統供應鮮風,讓乘客在空氣清新、寧靜舒適的環境下等候巴士。亭內裝設了一組多媒體資訊系統,裝設了一組電子屏幕顯示屏,詳細列出下一班巴士的開車時間、路線與票價等資料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1/DOG.jpg



2008-02-14 11:30 pm
昔日既巴士多數係熱狗呀,巴士colour多數以[九巴]紅,黃色[中巴]藍色為主,現在巴士多數以白色,金色為中.現在既巴士多數都係空調車黎,但昔日就係非空調車


收錄日期: 2021-04-26 14:03:2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14000051KK021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