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太歲(又稱太陰、歲陰)是中國古代天文和占星中虛擬的一顆與歲星(木星)相對並相反運行的星。起初,由於人們仰頭觀測天體運行時,所用來標明的地理方位,常常與生活中所習慣的方位顛倒,所以上古的觀測者為了方便起見,便假設了地面之下的一個星體「太歲」,其運行方向與歲星相反;如此一來,當人們使用太歲紀年時,太歲的方位移動方向,就與地理上的習慣(北上南下、左西右東)相符合了。太歲最早出現在《荀子·儒效》篇中,而避太歲的信仰則是從避歲星的占星術中分化出來的,兩種信仰在戰國時代常常混淆,一直要到漢代以後才逐漸釐清。
《續文獻通考·郊社八》:「太歲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歲行一次,歷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已為陽,自午至亥為陰,所謂太歲十二神也。」古書雲:「太歲如君,為眾神之首,眾煞之主,有如君臨天下,不可冒犯。」
古人將周天分成12段,每段對應一個地支,稱為一次。而木星每十二年繞太陽一周,大致上就是每歲行一次。而地支又與生肖相對應,所以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子,屬於該生肖之人,唯恐觸怒太歲於己不利,便需要前往寺廟祭拜,以祈福消災。此活動便稱為「安太歲」。早期安太歲只要在家裡自行安奉,後來由於寺廟可以幫忙每日祭禱,所以才將安太歲的活動交給寺廟代辦。台灣地區自從民國84年(1995年)開始,各地寺廟突然開始為信徒安太歲,在此之前安太歲習俗在台灣並不盛行,如今則與中國大陸、香港等華人世界一樣,到處都有幫人安太歲的寺廟或道堂,隱約有宗教斂財之嫌。
其實太歲原本並不是凶神,而是守護神,明代《三命通會》說:「真太歲,又名轉趾煞,要大運日主與太歲相和相順,其年則吉;若值刑衝破害,與太歲相戰克則凶。」與太歲相順則吉,相逆則凶。清代《協紀辨方書》也說:「《廣盛歷》曰:歲破者,太歲所衝之辰也,其地不可興造、移徙、嫁娶、遠行,犯者主損財物及害家長。惟戰伐向之吉。……按,歲破為最凶之神,而《廣盛歷》雲『戰伐向之吉』者,蓋向歲破、即坐太歲而敵人乃居歲破之位也,然則乃是用太歲,非用歲破也。」只要坐太歲(亦即背對太歲),讓敵人面向太歲,那麼敵人就陷於「歲破」的大凶位,因此背太歲者吉,面太歲者凶,不言可喻。從以上的討論,只要依照「右背刑,左前德」的規則,就可以安處在吉位,一旦不按此律,那麼在前、後、左、右排列組合後,漸漸由吉轉凶,而以「迎刑左德(背德面刑)」為最凶。但是後來太歲的吉神面向被忽略,成為了一個大凶之神了。
太歲神從南北朝開始就有六十位,到了清代初期六十位太歲的名字全部更換,成了現在各地有安奉太歲的廟宇裡面的六十太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