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厄爾尼諾」和「拉尼娜」

2008-02-13 11:50 pm
-「厄爾尼諾」是指熱帶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溫異常和持續地變暖。

1.我想知點解會"異常和持續地變暖" ge?

-「拉尼娜」指的是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溫異常和持續地變冷。

2.咁又點解會"異常和持續地變冷"ge?

3.佢地帶咩負面影響同正面影響?

4.香港係邊d年份發生過呢2個現象?又持續左幾耐?

回答 (2)

2008-02-14 12:44 am
✔ 最佳答案
厄爾尼諾(El Nino)

在海面溫度分佈中,東太平洋赤道海域的水溫低於西太平洋赤道海域。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有沿南美大陸西岸北上的秘魯寒流;另一方面則是由於赤道低緯海域的東南信風,相隨於信風的赤道湧升,及南美大陸由於信風的海水輸送而不斷把底層冷水上翻,結果秘魯一帶海域盡管在低緯度,但海面水溫大多在20攝氏度以下。

1.
赤道東太平洋海面的低溫每年在聖誕節前後的2~3月,南美西海岸厄瓜多爾和秘魯沿海一帶的海域發生季節性水溫上升的現象,水溫上升的範圍小,時間短,通常於3月份海面水溫下降。由於水溫上升,當地海洋漁業生產形成季節性的間歇,當地居民把這種範圍不大,時間不長的季節性海面水溫上升現象稱為厄爾尼諾現象。但是這種東太平洋赤道海域季節性水溫上升的現象每隔幾年就有一次異常發展,水溫正距平遍及整個東太平洋赤道海域。現在人們把東太平洋赤道海域這種每隔幾年就有一次水溫上升異常發展的現象稱為厄爾尼諾事件(或厄爾尼諾),以區別于秘魯沿海一帶每年發生的季節性水溫上升現象。在討論海-氣相互作用中提及的厄爾尼諾現象即為這種水溫上升異常發展的現象。

確定厄爾尼諾事件的定義,過去曾採用奇卡馬港(Chicama,7°42'S,79°7W的水溫為代表;近年來Angell(1981)採用0°~10°S,180°~90°W範圍內平均海表水溫(SST)代表赤道東太平洋海面熱狀況,這已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圖片參考:http://www.hko.gov.hk/education/article/006fig1a.jpg

圖一。1998年1月當「厄爾尼諾」達成熟期時,
熱帶太平洋暖水區(紅色部份)從秘魯西岸向西伸延至太平洋中部。
圖中深紅色部份水溫比正常高4至5度。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

「厄爾尼諾」出現的週期並不規則,但平均來說,每四年一次。在1982-83年發生的「厄爾尼諾」是本世紀最強的,而1997-98年的「厄爾尼 諾」亦有相等的強度。它從1997年4月開始,到1998年5月左右才結束。
2.
拉尼娜現象是一種和厄爾尼諾現象相反的現象,因此用西班牙語厄爾尼諾(El Niño)的陰性名詞拉尼娜(La Niña)來代表,厄爾尼諾是「男孩」的意思(定冠詞專指的男孩,意思是幼年的耶穌),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成因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b/LaNinaGrafik.png/180px-LaNinaGrafik.png


沃爾克環流造成拉尼娜現象示意圖
拉尼娜現象就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東信風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面增高將近60厘米,西部海水溫度增高,氣壓下降,潮濕空氣積累形成颱風和熱帶風暴,東部底層海水上翻,致使東太平洋海水變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流叫做沃爾克環流,當沃爾克環流變弱時,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東部海水變暖,就是厄爾尼諾現象;但當沃爾克環流變得異常強烈,就產生拉尼娜現象。一般拉尼娜現象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溫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發生的拉尼娜現象則較弱。有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的趨勢,拉尼娜現象有減弱的趨勢。


影響
拉尼娜現象會引起颱風和暴雨的增加,也會造成全球氣候的異常。影響包括使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異常乾燥,並使澳洲、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有異常多的降雨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東南岸、日本和朝鮮半島異常寒冷。
預測方法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e/Soi-1876-2004.png/180px-Soi-1876-2004.png


1876年-2004年SOI指數
測量太平洋塔希提島(大溪地)和澳大利亞達爾文港之間每月氣壓差別的漲落情況,叫作「南方濤動指數」或「南方震蕩指數」(SOI),紅色線代表月漲落情況,藍色代表年度平均漲落情況。如果是負值高峰表示太平洋信風強度減弱,太平洋中部和東部變暖,澳大利亞北部降雨減少,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正值高峰則表示信風增強,澳大利亞北部海域溫度增高,比往常更潮濕,發生拉尼娜現象。

熱帶太平洋中部及東部的海表溫度在過去數月持續低於正常,一次拉尼娜事件已經形成(圖一)。很多氣候模式預測拉尼娜現象會持續至2008年春季。


圖片參考:http://www.weather.gov.hk/wxinfo/climat/fig1.gif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


圖一 2007年12月的海表水溫距平圖,單位為攝氏度。



圖片參考:http://www.hko.gov.hk/education/article/006fig2a.jpg

圖二。1998年11月,太平洋冷水區(藍色部份)從秘魯西岸向外伸延,
顯示「拉尼娜」現象正在發展。
圖中深藍色部份水溫比正常低1至2度。
(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

最近一次的強「拉尼娜」出現在1988-89年。另外,有些年份如1973和1998年,「厄爾尼諾」在年初盛行,但餘下時間則受「拉尼娜」影響。
3.
影響
1982年4月~1983年7月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
1986年~1987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錶面水溫比常年平均溫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相應地出現異常,熱帶及其他地區的天氣出現異常變化;南美洲的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孫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乾旱,西部地區炎熱;澳大利亞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至非洲北部大範圍地區均少雨乾旱。
1990年初又發生厄爾尼諾前兆現象。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溫度高於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溫度比往年高出0.5℃外,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的海域水面溫度也比往年高出將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層比往年淺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時上漲15~30厘米。
同時,厄爾尼諾現象帶動的溫暖海水,影響魚類的成群移動,破壞珊瑚礁的生長。
拉尼娜現象會引起颱風和暴雨的增加,也會造成全球氣候的異常。影響包括使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異常乾燥,並使澳洲、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有異常多的降雨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東南岸、日本和朝鮮半島異常寒冷。
4.
對香港的天氣來說,「厄爾尼諾」出現的年份香港的降雨通常會比正常多 (見圖三)。在 1947至1998年間10個最多降雨的年份中,有6年屬「厄 爾尼諾」年。此外,若「厄爾尼諾」在冬季活躍,下一年春季香港的雨量則傾向偏多。 1983,1992及1998年的春季便是一些例子。


圖片參考:http://www.hko.gov.hk/education/article/006fig3a.jpg

圖三。香港的平均年雨量
「厄爾尼諾」出現時,南海熱帶氣旋數目會偏少(見圖四),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亦傾向偏少。在1997年,只有兩個熱帶氣旋影響本港,正常為6個。同時,熱帶氣旋季節會較遲開始,1997和1998年便是如此。

圖片參考:http://www.hko.gov.hk/education/article/006fig4a.jpg

圖四。南海熱帶氣旋的年平均數目

1998年錄得的全年平均氣溫為24.0 度,是歷年來最高的,相信「厄爾尼諾」對這不無影響。在 1947至1998年間,10個本港全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年份中,有6年屬「厄爾尼諾」年。
「拉尼娜」對香港天氣的影響沒有「厄爾尼諾」顯著。 1947至1998年間10個最多雨的年份中,只有3年是「拉尼娜」年。資料亦顯示在「拉尼娜」年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平均每年為7個,接近正常的6個。  
基於「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所帶來的經濟影響,世界上多個預報中心都用數據模式來預報「厄爾尼諾」和「拉尼娜」。香港天文台根據過往的氣候數據,和參考上述中心的預測,也正在展開較長期性天氣預報的實驗性工作。
2008-02-14 2:58 am
厄爾尼諾現象(El Niño),又稱聖嬰現象,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
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中意為「聖嬰」,因為這種氣候現象通常在聖誕節前後開始發生。而其中niño在西班牙語是「男孩」之意。這現象往往持續好幾個月甚至1年以上,影響範圍極廣。厄爾尼諾的陰性名詞為拉尼娜(La Niña),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目錄
1 成因
2 影響
3 參看
4 外部連結


//

[編輯]

成因
對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吹東北信風,南半球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形成赤道洋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涌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翻,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減弱,甚至變為西風時,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編輯]

影響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錶面水溫比常年平均溫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相應地出現異常,熱帶及其他地區的天氣出現異常變化;南美洲的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孫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乾旱,西部地區炎熱;澳大利亞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至非洲北部大範圍地區均少雨乾旱。

1990年初又發生厄爾尼諾前兆現象。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溫度高於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溫度比往年高出0.5℃外,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的海域水面溫度也比往年高出將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層比往年淺10米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時上漲15~30厘米。

1997年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3至4℃,令長江出現大水,華南地區有持續暴雨,東南亞地區發生大規模的森林大火。

同時,厄爾尼諾現象帶動的溫暖海水,影響魚類的成群移動,破壞珊瑚礁的生長。



拉尼娜現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尋
拉尼娜現象是一種和厄爾尼諾現象相反的現象,因此用西班牙語厄爾尼諾(El Niño)的陰性名詞拉尼娜(La Niña)來代表,厄爾尼諾是「男孩」的意思(定冠詞專指的男孩,意思是幼年的耶穌),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目錄
[隱藏]
1 成因
2 影響
3 預測方法
4 參看
5 外部連結


//

[編輯]

成因


沃爾克環流造成拉尼娜現象示意圖
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溫度變暖,拉尼娜現象就是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東信風將表面被太陽曬熱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東部海平面增高將近60厘米,西部海水溫度增高,氣壓下降,潮濕空氣積累形成颱風和熱帶風暴,東部底層海水上翻,致使東太平洋海水變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流叫做沃爾克環流,當沃爾克環流變弱時,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東部海水變暖,就是厄爾尼諾現象;但當沃爾克環流變得異常強烈,就產生拉尼娜現象。一般拉尼娜現象會隨著厄爾尼諾現象而來,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的第二年,都會出現拉尼娜現象,有時拉尼娜現象會持續兩、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發生了強烈的拉尼娜現象,令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的海水溫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發生的拉尼娜現象則較弱。有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全球變暖的趨勢,拉尼娜現象有減弱的趨勢。

[編輯]

影響
拉尼娜現象會引起颱風和暴雨的增加,也會造成全球氣候的異常。影響包括使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異常乾燥,並使澳洲、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有異常多的降雨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東南岸、日本和朝鮮半島異常寒冷。

[編輯]

預測方法


1876年-2004年SOI指數
測量太平洋塔希提島(大溪地)和澳大利亞達爾文港之間每月氣壓差別的漲落情況,叫作「南方濤動指數」或「南方震蕩指數」(SOI),紅色線代表月漲落情況,藍色代表年度平均漲落情況。如果是負值高峰表示太平洋信風強度減弱,太平洋中部和東部變暖,澳大利亞北部降雨減少,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正值高峰則表示信風增強,澳大利亞北部海域溫度增高,比往常更潮濕,發生拉尼娜現象。


收錄日期: 2021-04-20 19:55:3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13000051KK025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