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的歷史~~~

2008-02-13 7:01 am
長城每級樓梯有幾厚?

回答 (3)

2008-02-13 9:04 pm
✔ 最佳答案
萬 里 長 城 (Great Wall)


------中國渤海之山海關到甘肅省之嘉峪關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好多年前,中國的長城便已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建成萬里長城。後經歷代王朝陸續修築,漢、明兩代修築的規模更大得驚人,現存的長城為明朝所修築由渤海之山海關伸展到甘肅省之嘉峪關,長城平均高度為7.8米,平均底部闊6.5米,而頂部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設一座長方形石台作為瞭望之用。

萬里長城的作用: 由於北方遊牧民族擅長於騎射,於馬上作戰能收於自如,在開闊的地方上縱橫馳騁,勢不可擋,但攻堅步兵非其所長,故以堅固高聳城牆阻擋,能迫之捨長就短。當我國受外敵入侵,兵士便燃狼煙報警,數小時內便可將朋襲消息傳到千里之外,使防區和中央朝廷能掌握軍情,進行進一步行動。

萬里長城的材質: 建造長城的材質主要為土、木、石、瓦件等,而歷代皇帝都以”因地形,用險制塞”作築城原則,利用地勢,如在兩山之間的狹口、河谷會合轉折處、平川往來必經之處等,這麼一來就能控制險要,又能節省人力材料。

萬里長城的歷史: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的國家,後來為防御北方的匈奴侵擾,便派蒙恬領三十萬大軍收回黃河河套地區,繼而開始大規模的修建長城工程,把原來秦、燕、趙三個諸侯國的長城加以連貫修茸,連成西起甘肅,東至臨洮,約五千餘里的長城。而秦以後的一 些朝代對長城也曾加以修建。

漢朝

到後來漢朝,武帝因見匈奴強盛起來,便多次派青、霍去病遣大軍北伐,將之趕到大漠以北,又對黃河流域的秦長城修葺,向西延長數千里,直達西疆境內。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分裂,北方混亂之極,而北胡於中原建立政權後,為防其他外族,也會修築長城,如北魏為防柔然、契丹等族,曾新增兩道長城,而北周宇文鮮卑統一北方後,也曾修補長城。

隋朝

隋文帝時為防禦北方的東突厥,曾修築靈武至朔方的長城。隋煬帝時亦曾發丁百餘萬修築自榆林至紫河的長城。

唐朝

唐朝因其時局勢穩定,盛世大平,所以沒怎麼修長城。

宋朝

宋朝因重文輕武,最後都被外族進入中原,政權則到南方,據長江天險,長城失去防衛意義。

金朝
到了金朝,因蒙古在大漠的掘起,便開始大力修築長城,這樣對長城大規模的修築才重新展開。

明朝
當時,退到漠北草原的蒙古又再次南下侵擾,明室多次派兵征討,迫他們退回大漠,並接受明朝的冊封,萁後,明朝立刻大規模建築長城,增建煙墎、城堡,並將部分土垣改為堅固的石牆,修築重點主要在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邊城牆和山海關至居庸關的邊隘。後來土木之變後,匈奴諸部又興兵再犯,明朝便再一次修築長城。明長城是中國費時最久(約200年)、工程最大、防禦系統最完整和結構最完善的長城,它橫跨八省,綿延一萬二千餘里,至今仍有很多保存下來
2008-02-17 5:21 am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結晶,是人類建築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
防禦工程。
許多人以為修築長城是秦始皇開頭的,其實,早在戰國時期,這項浩大的工程即已
開始。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諸侯國都於險要據點興建單個的防禦城堡及用於傳
遞軍情的烽火台等設施,隨後逐漸在邊境上修築城牆,把這些城堡等設施聯接起來,形
成一套有機整體,以抵禦外敵的侵擾。楚國於公元前7世紀前後,最早開始這項工作,
為防韓、魏而築起「方城」,以後各國紛紛效仿。如齊國為防楚、越而在泰沂山區築起
齊長城;魏國為防秦國,沿洛水河城築起魏長城;
趙國為防齊、魏之敵,在漳水一帶築成趙長城。這些都被稱為戰國長城。除此之外,
有的諸侯國,燕、趙、魏國,為抵禦北面遊牧民族(如東胡、匈奴)南下侵擾,在北方
修築長城。隨著六國的相繼覆滅,這些長城也失去了它們原有的作用,只是仍能發揮著
防止匈奴侵擾的重要作用。
秦國最早的一條長城,修建於秦簡公七年(公元前408年)的「塹洛」,沿洛河修
築,以防魏國之敵。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公元前324年)秦國又築洛河中游的長城,
「築上郡塞」,這是防禦趙國的。秦昭襄王時,又在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防匈
奴的侵擾。這段長城由東向北,起自臨洮,至今陝西安塞縣境時分為兩支:一支止於秦
國上郡治所膚施附近;一支則到達於內蒙古托克托縣十二連城附近的黃河岸旁。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正在從事國內的各項改革,但北方匈奴貴族集團覬覦中原財富,
經常南下侵擾,匈奴貴族趁著北方的燕國、趙國的衰落,一步步向中原侵犯,把黃河河
套地區大片的土地奪了過去,給人民帶來了莫大的痛苦,同時對秦國的首都咸陽也帶來
了嚴重的威脅。當時在群眾中就流傳著「亡秦者胡也」的說法,可見問題的嚴重性。秦
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率兵30萬討伐匈奴,奪回河套以南地區。
接著又奪回河套以北的陰山一帶的大片國土,重新設置九原郡。匈奴貴族的進犯雖然被
趕走,但它的實力並未受到徹底的打擊,對秦國內地仍有很大的威脅,這就需要時刻防
備匈奴人的再次進攻。於是秦始皇決定修築起一條新的長城。
秦王朝從民間征發大批的民工,同時命令大將蒙括率士卒來修築長城。這條長城以
六國時的秦、趙、燕國北部的原為防禦匈奴而修築的舊長城為基礎,修葺、增補,同時
又建造不少新的城牆,將它們連接起來,使之屹立於秦王朝的北方。這條長城西起臨洮,
東至遼東,沿廣闊的黃河流域,依峻峭的陰山山脈,行經內蒙古草原,蜿蜒曲折,全長
約5000余公里,前後共用9年時間,終於修築起這抵禦外敵的屏障。
2000多年來,總共有20多個王朝和諸侯國家修築長城,而且許多朝代修築的長城無
論從長度、工程質量和工程規模上都可與秦朝長城匹比甚至超過秦長城。明朝統治者對
長城的修築最為重視。這與當時北方蒙古各部經常縱兵騷擾中原地區有關係。明朝大規
模修長城有三次。到1500年前後,明長城全部修完。西起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河北省
東北部的山海關,經過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等省。它隨著山脈的曲折盤旋,綿延
6300公里,形成中國北方崇山峻嶺上一道氣勢雄偉的城牆。這一馳名中外的萬里長城,
表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度智慧,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
萬里長城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歷代歷朝統治者徵調千百萬人,經過多年
艱苦勞動,死亡無數生命,才修建成功的。正如古人留詩:「嬴政馭四海,北築萬里城。
民命半為土,白骨亂縱橫。」長城的建築,絕大多數地段是以山脈為基礎,隨著山勢的
高低起伏。有的地段是建在距地面1300米左右的高山上。長城本身的高度從5米到10米
不等。在山勢陡峭的地方,牆身就低一些,較平坦的地方牆身就高一些。
牆的外部用磚和石砌成,內部用黃土夯實。長城頂部靠外的一面還修造一條女牆
(城牆上的小牆),女牆上留有許多小孔,可以瞭望城外。每隔130米,修造一座碉堡,
作為監視哨樓。
在險要地方設置烽火台,一旦發現敵情,便立刻發出警報:白天點燃摻有狼糞的柴
草,使濃煙直上雲霄;夜裡則燃燒加有硫磺和硝石的乾柴,使火光通明,以傳遞緊急軍
情。
長城沿線地勢險峻,施工極其困難。但是,勞動人民克服千難萬險,巧妙地利用了
自然地形。在山岡地方,就利用山脊作基礎,既控制了險要,又便於施工;在河岸和深
谷,則利用原來的陡坎和山崖,從外面看來,非常險峻。
把大量的土、石、磚運上山嶺,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每次修建都動員大量的勞動
力。例如,555年,北齊王朝修築從居庸關到大同一段約450公里的長城,就徵調了180
萬民伕。
在八達嶺上發現的一塊明朝石碑,上面記載1582年修長城的情況:幾千名士兵和民
伕,總共才修了70多丈長的地段。可以想見,當時的工程是多麼艱巨。在那萬山重疊的
山谷中和茫茫無際的荒原上,數以百萬計的勞動者頂風冒雨,經受著烈日和嚴寒,日夜
不停地勞動著,建造出舉世聞名的宏偉工程。如果把修築長城的磚石用來改築成高2米
半、寬1米的城牆,可繞地球1周還有餘。如果改舖成寬5米左右、厚0.3米左右的公路,
就可以繞地球三四周。如果把歷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在10萬公里以上。
秦代長城現在還保存著幾段遺跡。如在山西大同西北5公里地方,有段長城土色皆
紫,人們稱為「紫塞」,據說就是秦朝修築的。在甘肅岷縣城西10公里,開城縣、環縣
一帶都有秦朝長城遺跡。長城在風雪嚴寒的侵蝕下,受到了損壞。現在,新疆、甘肅、
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北京、河北、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
湖北、湖南,都有長城的遺跡。人們在北京八達嶺看到的長城,是明代修築的。
萬里長城對阻擋遊牧民族的騷擾,保障內地的生產起過一定的作用,從而有利於以
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萬里長城的修築雖然給當時的勞動群眾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並未因此而失去它重
要的歷史意義。它是勞動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換來的,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和
卓越的創造力量。它是世界上最長最古老和最雄偉的長城。據曾踏上過月球的美國宇航
員說,從月球上看中國的萬里長城是地球上能用肉眼看得見的兩項特大工程之一,不愧
為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收錄日期: 2021-04-16 12:50: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12000051KK047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