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西元1402年,一位登基僅僅四年的年輕帝王“建文皇帝”,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欲置他于死地的,正是他的的叔叔燕王朱棣。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興兵奪權的燕王朱棣最終登上皇位,史稱永樂皇帝,在他統治下,明王朝不僅完成了從南京遷都北京的浩大工程,更開創了一段輝煌的“永樂盛世”。而那場曾經改變歷史的大火,也在史家的筆端,濃縮成了“帝自焚”這樣一行簡單的記載。
就在600年後的今天,南京一位姓讓的老人出人意料的出現在了史學界的面前。
讓慶光:“假設自焚了以後,哪有我們讓家呢?哪有我們巨野呢?哪有我們湖北省這一輩呢?”
他,84歲的南京有線電廠退休工程師讓慶光老先生。 一位自稱自己是建文皇帝後世子孫的老人!
他向史學界公佈了一個驚人的內幕:建文皇帝當初並沒有自焚而死!這一切都在老人家祖輩傳下來的家譜中有所記載!
家譜記載:建文皇帝逃出南京,改名讓鑾,在湖南湖北一帶定居,讓慶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十五世孫。
讓慶光:“我們家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從來不去問我們姓讓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姓讓。我們父親就告訴我們你叫什麼名字、姓什麼就完了。一直到日本鬼子打來的時候,我們跑到湖南、西邊湘西,我父親在做整理工作,他才告訴我了,他說我們的祖先是明朝的建文帝。
對於自己家族的這段歷史,讓慶光老先生從小就聽父親講過,但一直深埋在心裏,當作一個秘密。
讓慶光:為什麼過去在明朝的時候不能講,你一講,整個全籌人都殺光了,我給的一篇文章上面講的有,金川之變,像這樣類似的文章都講得很清楚。永樂皇帝曉得是建文皇帝的後代、或他的親人、或他的朋友,都殺光了。那是不得了的,歷史上都有記載的!所以在明朝的時候從來不敢講。所以因此我們家留下這個條子都是很不容易的,而且這個條子只能告訴老大,告訴下一代的第一個孩子,其他的不準講,因為我們家我是老三,我前面的兩個都死掉了,後來就告訴我了。”
建文皇帝本姓朱,如果他並沒有在火中喪生,而是逃出宮中,為何改姓為“讓”,更名為“鑾”呢?
讓慶光:“讓字在歷史上記載,過去他們稱他是讓皇帝,書本上有,讓是謙讓的讓,我們家的品德是很好的,都講謙讓。鑾就是皇帝的寶座,金鸞宮殿。所以他叫讓鑾。我們的家譜裏面講得很清楚為什麼叫讓鑾。”
根據歷代先祖口授心傳的描述和家藏元燒包單,修成的《讓氏家譜》,以及讓氏後人的出現,使很多專家學者對史料的記載產生了巨大的問號。因為老人的說法與明代正史《明太宗實錄》中“帝自焚”的記載相矛盾,那麼哪一種說法才是事實?
在當時就有很多人對建文皇帝自焚而亡的說法表示懷疑。只是在明成祖鐵腕統治下,無人敢觸及這個敏感話題。
“萬曆2年的時候,明神宗就問當時的宰相,很有名的一個改革家,那就叫張居正,就問他建文皇帝到底是怎麼回事?張居正就告訴他相傳他跑掉了,他還活著。因為一個皇帝跟一個宰相兩個人討論建文皇帝是不是逃跑了,是不是後來活著這樣大的問題,來得到討論,張居正不敢隨便把不正確的資訊奏報給皇帝,不然他就範了欺君之罪。” 《明太宗實錄》記載,當燕王朱棣的人馬殺入宮中的時候,建文皇帝已經沒有了蹤影。經過幾天的搜查,最後燕王的士兵從灰燼中找到了建文帝的屍體,屍體已經滿身焦爛,四肢不全。燕王朱棣不勝悲慼,撫屍痛哭說“你何苦這樣呢,我只是來幫你的啊!”
封建王朝每個皇帝都有史錄,燕王朱棣登基後,他加封自己為太宗,留下來的史錄是《明太宗實錄》。《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破金川門,領兵衝進皇宮之後,建文皇帝的謀臣方孝儒被傳入殿中,朱棣威逼他為自己起草繼位詔書。
方孝儒這憤怒的擲筆之聲,激怒了朱棣。最終他被朱棣處以極刑,並誅連九族。
大家都知道方孝儒是非常忠正不屈的一個知識分子,可是在明太宗實錄裏面把他寫成磕頭求饒的一個謀士,可以看出來明太宗實錄本身就是靠不住的一個史書。
如果《明太宗實錄》為了掩蓋朱棣奪權篡位的歷史事實而扭曲了史實,而隔代修著的《明史》可能沒那麼多的忌諱,也許這套史籍更加可信。
《明史》中關於建文皇帝的記載也是寥寥數語。書中說:“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南京明孝陵,這裡是明成祖朱元璋的陵寢。位於明孝陵旁邊的明東陵,它是朱元璋的兒子朱標,也就是建文皇帝父親的陵寢。如果明成祖朱棣禮葬建文帝,那麼很可能就將他埋葬在孝陵和東陵的附近,可是隨著現代考古挖掘工作的展開,人們始終沒有找到有關建文皇帝墓葬的蛛絲馬跡。
“明朝用皇帝禮埋葬的規制是很高的,那麼如果建文帝是真的是以帝禮葬的,那在當時是應該有一個很有規制的一個陵墓的,那麼應該這個陵墓就在中山孝陵的這一帶,這都是應該有的,而且這麼多年下來,也不可能這個陵墓就消失掉了。”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員商傳發現,其實到了明朝中後期,就沒有人知道建文帝葬于何處了,這樣的結果看似有些不可思議,但這也恰恰給了那些認為建文皇帝並非自焚而亡的猜測者們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當時被埋葬的屍體根本不是建文皇帝! “這個當時那種情況下,就是在南京城破,宮中起火的情況下是相當混亂的。所以只有明成祖燕王他奪位,他希望建文帝死,因為這樣的話他面對的是一個沒有國君的這樣一個國家,他就順理成章地可以做皇帝了。”
燕王破城而入的時候,朱棣大肆搜查的對象還有建文皇帝的皇子。當時建文帝有兩個兒子:長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根據史書記載,2歲的朱文圭被成祖幽禁在廣安宮,直到英宗天順年間才被放出來。但是建文的長子朱文奎卻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說“燕師入,七歲矣,莫知所終”。
康熙18年,著名史學家徐家炎被任命修著建文本紀這段歷史。可是對於如何記載這段歷史,徐家炎也是疑慮重重 “徐家炎撰著這本本紀的最初的本意,他是主張建文皇帝出亡,也就是逃亡了,他沒有死。但是當時的總裁,明史館的總裁叫做王洪續,王洪續還有明史本紀的作者叫做朱玉臻,都是大官。他們不主張建文皇帝是出亡的,他是主張死的。第一個原因是當時的政治原因。當時因為有個朱三太子案,朱三太子打著反清復明的運動,借著朱三太子這莊事,也借著建文皇帝逃亡這個事情來影射朱三太子的事。所以威脅著康熙統治政權,威脅著清朝統治政權的穩定,所以王洪續、朱玉臻他們要維護康熙、清朝的統治所以極力主張建文是死掉了。”
被自己的叔叔奪取皇位,逃出宮中倖存一命已算茍且偷生,真相卻始終因為各種原因被一手遮天,建文皇帝的命運實在讓人感到世事無常的悲涼。
我個人認為建文帝就是出亡了,因為沒有到今天為止並沒有一個過硬的一個史料,證明他是死在宮中,這種史料沒有。”
《明史紀事本末》是清代學者谷應泰編撰。與《明史》不同的是,它非官方記載屬於私人著述,它的權威性是被當時人們所認可的。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當燕王逼近南京時,建文皇帝手足無措。其中一個朝臣提醒建文,祖父朱元璋駕崩之前留給他一個朱紅錦盒,讓他在緊急時刻打開。於是建文皇帝趕忙打開了祖父遺留給他的錦盒。裏面裝有袈莎、剃刀和僧人的度碟。
於是,建文皇帝和幾個忠心的大臣打扮成和尚模樣,根據裏面的指示,通過皇宮的密道逃到了宮外的神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