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儒家資料

2008-02-12 8:31 am
唔該幫手找找有關儒家的資料

回答 (4)

2008-02-27 4:01 am
儒家: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一,与其它诸子百家地位一样,本无所谓主从关系。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她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其代表人物有: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九渊、王阳明等 ;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儒家】
(1)正名
含义: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当与他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为了使事物做到与他们名字的含义,即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就应当努力完成责任与义务。一个国君的本质就是一个理想国君应有的品质,“为君之道”。若一个君王按照为君之道行事,他就不仅有君的“名”(名分),也有君的“实”(实质),成为名实一致。
(2)义
含义:义者宜也。是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依然是不义。儒家强调“义利之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仁
含义:“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该遵行的义务和应该做的事情。而这些义务的本质便是“爱人”,即“仁”。一个人必须要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具体有如下几点:
1、一种推广程序:一个人一定要与父母兄弟有亲情,在亲情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辐射到他人身上。
2、一种政治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一步向外辐射。
3、一种心理原则:将人的感情心理消融在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建立了一种现实的伦理,心理的模式。
4、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与要求,把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
5、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性和独立性。
(4)礼
含义:原指古人祭祀的仪式,表现了对上天和祖宗的尊敬,也体现了人间的等级和尊卑。孔子将“礼”从宗教范畴推广到人间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他不仅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仁结合在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的地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5)忠恕之道
含义:仁的实践包含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其另一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忠恕之道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即“仁之方”。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衡量别人和自己。
2008-02-27 2:11 am
儒家

《漢志》曰:「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陽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

儒門以孔子為始。初子見用於魯,魯君昏,乃去魯周遊,皆不庸,乃反魯專事教化。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時天子失尊,諸侯相併,大夫僭越,子弒父、臣弒君者不絕。子以為周禮不行,乃主復禮。禮之行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位,是為正名。復禮當以克己。君子克己自脩乃成仁。仁者,孝悌忠恕。仁君子執大器,乃教化萬民,使失道之世歸正。故曰儒家之初,以克己為仁者,以仁者化萬民,是尚賢也。克己者後禮,復禮而正名,使上下安分,天下復定。子暮年刪定六經,為後世儒學之始。六經者,詩、書、易、禮、樂、春秋。唯樂於秦火失,餘皆列十三經。其弟子亦以其言行輯為論語,列為四書。

孔子孫子思之再傳,有孟子焉。孟子主義,義者宜也,君子當取義。又以人性本善之說為要。孟子以人有四端,皆天而然之,曰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推而廣之,則為仁、義、禮、智,當以學以固其善本而成仁者。以王者當以其善端而行仁政,行仁政則天下黎民歸心,失道諸侯自為驅民,終保民王天下。仁政之謂也,制民以產,故行井田;輕役少兵,不失農時;推恩廣播,百姓順服。故曰仁者無敵。主法先王。政以民本,故有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亦周遊列國,終不用。著孟子七篇傳世,列為四書,又為十三經。

後有出荀子。荀子學於齊,主隆禮重法。荀子以人之善行為偽,人之行也本於其欲。故王者當主禮以約其欲,使民奉於正。主法後王。荀子性惡而隆禮之說,世常相較於孟子之說。又其徒出李斯、韓非,故儒門亦多非之者,後世亦鮮有治荀學者。韓愈稱荀子之說「大醇小疵」。著荀子。

儒家之學,於鬼神無說,於法用不詳,故漢世儒學為陰陽家所滲雜,流於荒誕。儒家於政亦常與法並用。漢宣帝嘗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此言得之。

儒家以孔子為先,傳至孟子而興,再傳荀子而有法家之大成。儒家乃與墨家、道家、法家並稱顯學。秦用法家,詔焚書,儒家為之一挫。後儒生以口述重修經典,至漢武帝間為上所納,獨尊於百家。後學以儒為正統,至五四初廢。


儒家之卷 [纂]詩經
尚書
儀禮
禮記
周禮
易經
春秋及其三傳
論語
孟子
荀子
孝經
爾雅
參考: 網址
2008-02-12 9:13 am




儒家文化的历史使命

主讲人:谢幼田


圖片參考:http://www.ruzang.net/displaypic.asp?id=169


十月二十六日下午四点,谢幼田老师做客“儒藏论坛”。谢老师原在四川社会科学主研先秦史,后至美国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中国近代史近二十年,出了五本中国近代史著作。谢老师熟识中国史,深知中国社会。客居美国,不论生活中的沉思还是书本上的研究,对美国,对西方文化,谢老师都有着深刻的认识。因而,听谢老师上课、做讲座,总带几分中西比较的味道。
谢老师由外到内,渐析主题。汤因比《历史研究》指出,西方对于世界最大的贡献——民主、科学。科学是对自然的分析与认识后,最大限度的享用地球资源。于此,谢老师没有多谈,他深入探究了民主。民主是对个人利益的保护,为狭隘的国家利益服务,是一对内概念,其对外的形式——穷兵黩武。自从民主一 词深入人心,西方国家十分注重和利用这一民族心理,从小就教育他们具有为国作战、自愿参军的意识。民主有利于调节内部人员的利益,是建立在国家的基础之上,以国家权利保护个人利益。
一种文化形态为处此形态中的人提供价值系统。每个人都有一价值系统,支配自己的行为,一但确立很难改变。在文化上,有着不自觉的共通的行为与近似的价值系统。民族文化也有其差异性,这使得各民族之间的价值系统及其支配的行为有所不同。有别于西方的民主,中国的民族心理是以“亲亲”扩展开来。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儒家文化的“爱”有差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讲究“推己及人”之道。即使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中国人,也有着这样的意识。谢老师举例说到,那些孩子小学初中的时候,无论什么人都会请到家里来做客,可是到了高中,他们的朋友就全是黑头发的了。小时候他们都说英文,和家里人也如此,可到了高中、大学,他们都喜欢讲中文。这说明他们潜意识里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继承了中国文化的文化心理。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次重创后,已不复原貌。“五四”运动,中国人迎来了“德先生”、“赛先生”,否定了自我的文化。土地改革,革除了中国文化的载体,铲掉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乡绅消失,农村与传统文化渐次分离。而传统文化的精英——知识分子的迷失,将传统文化逼入危谷。好在近来国人民族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有了谅解和恢复,一系列研究机构和书籍的出版,学校教育的提倡,国人对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认识。
儒家以“亲亲”为核心的价值系统是稳定的。汉代在儒家“大一统”的思想下,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政权;魏晋后天下大乱、儒学式微;唐代在文化上没有建树;五代经过长期的混乱后接受了儒家文化;而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高峰,结合儒、释、道,演绎出“理学”,培养了时代精英。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儒家,是百姓不自觉的选择。虽日用而不知,可这日用就如同空气一样,是必不可缺的。提倡儒家文化,势所必然;振兴儒家文化靠代代精英。
中国没有绝对的主体,“亲亲”的价值系统,是让人过得舒服。儒家文化的依据是人性。人之初,性不善。不善者,心被放失,而我们要做的是求其放心。 我们的文化建立在最简单的社会关系——“亲亲”上。宋明理学针对的是精英,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也有仁、义、理、智四端,人必须跟天一致才能求得社会和谐。我们的文化基础在每一个人中,精英通过吸收其他文化,创造、提升我们的文化。中国文化虽然到明代开始衰落,但还是有其长处。目前我们振兴儒家文化所要做的,一是整理传统古籍,已有机构正在做,即《儒藏》的编纂,那么硬件已经具备了;再就是把已放失的心追回来;另外还要关注基层,关注农村,因为儒家文化的载体在那里。

刘丽 整理




文章出处:儒藏


文章作者:刘丽 整理

『发 表 评 论』『新 闻 推 荐』













- 儒藏系列讲座第三十八讲

- 四川大学《儒藏》系列学术讲座第37讲

- 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选举新一届会长和副会长

- 国际儒学暨孔教研讨会在雅加达举行,川大《儒藏》再度亮相国际学术舞台

- 儒藏系列讲座第三十七讲
2008-02-12 8:44 am
「儒」的由來
  「儒」在古代指以教書相禮等為職業的人。在西周以前,「儒」是官府的官員,身份崇高,他們掌管教化,通習禮樂道藝。

「儒」的演變
  西周末年,周王室衰落,社會秩序崩潰,「儒」漸漸喪失原有的地位,流落民間。由於他們都是掌握某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專家,所以還可以憑自己的一技之長,以教書、相禮謀生,成為社會上最早一批從事自由職業的文化人。他們有專門的服飾,具備多元化的技能和專業,例如看風水、操辦喪事等。


儒家與儒學的形成
  儒家是先秦時期由孔子創立的一個學術派別;儒學是儒家學派所持的理論觀點和思想體系。孔子本人是流落民間的「儒」,他以自己的禮制、六藝知識,傳授弟子,創立了以仁、義、禮、智為基本範疇的思想體系,教人做有道德修養的君子。他的學說在春秋時代,發展成一個強大的學派,被稱為「儒家學派」。


收錄日期: 2021-04-20 20:44: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12000051KK001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