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戚宦相爭循環不息

2008-02-10 11:21 pm
東漢戚宦相爭循環不息,你認為有什麼措施避免此類宮廷權力鬥爭?

思考 :先考慮戚宦相爭的原因,再循不同方面思考避免方法,如東漢鞏固皇權的制度、皇室對繼任人的參予、皇帝長大後奪回政權的方法.

回答 (2)

2008-02-14 12:03 am
✔ 最佳答案
歷史是沒有假設的,我們只可以分析他的前因後果規律,但是從理想層面去思索,仍可以有解決方法。

首先看看東漢政治格局:
「皇帝壯年歸天」----「太子年幼即位」----「太后援引外戚輔政(專權) 」----「皇帝長大不甘受制」----「聯合宦官殺盡外戚」----「宦官得勢專權」----「皇帝又早死」---「外戚又殺盡宦官」……

此怪異循環,除了東漢就再也沒有了,為甚麼呢?
先看看出場名單:
主角:皇帝
配角:外戚、宦官
雜角:宰相

在東漢,關鍵的主角出了大問題。東漢君主的平均即住年齡為11.6歲,外戚專權自和帝開始後,至弘農王結束,期間竟沒有君主活過40歲!眾所周知,皇帝是高高在上,在此專制政治下,即使是制度律法亦是不能約束皇權,要分享皇權的話,就是在皇帝幼沖即位的時候,外戚由此奪權。

解決方法:
我們既然不能令君主長命點,就要改變「父死子繼」的皇位繼承方法,起碼要讓有自主思考能力的皇室成員來做皇帝。

另外,外戚專權亦是由來已久的傳統,自西漢昭帝時由外戚輔政,自王氏家族以外戚身份篡漢自立,因此外戚的身份權力一直是根深蒂固;宦官沒有制度上輔予的權力,他的權力全是來自皇帝的信任,自西漢武帝將外朝移入內朝,宦官就已有接觸朝政的機會,但是在東漢,他們亦只是皇帝在無人可求的情況下被推上歷史舞台。

那麼宰相出了哪裡?個個朝代宰相都是重要輔臣,其權力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甚麼東漢時偏偏失了縱?

這是因為司徒(宰相)在東漢時已成為「坐而論道」的官員(太尉、司空亦是同一命運) ,只負責文官的選遷,沒有決策、議政等權力可言,只能淪為外戚、宦官的鷹犬。

解決方法:
從制度上恢復宰相權力,令宰相握有軍政大權。

以上種種方法,都是從理想層面想象,實際是沒有可能成功,因為當權者和既得利益者不會動搖自己的根基。

希望可以幫助你。
參考: 析論中國歷史--治亂因果篇
2008-02-11 11:55 pm
其實漢明帝(東漢第二任皇帝)是位權不釋放的賢明皇帝,其子漢章帝繼承父親賢明作風,不過他卻開了外戚專權的先河,一改漢明帝對外戚不信任,放任外戚權力,加上他的兒子漢和帝只得10歲,皇權自然落在外戚手中;然而漢和帝養母竇太后因為再三庇護自己族人,竇氏專橫跋扈,使漢和帝極為不滿,加上收到大將軍竇固謀反情報,使漢和帝聯合宦官鄭眾摌除竇氏勢力,戚宦相爭從此開始.
戚宦相爭根本原因是皇權旁落,外戚和宦官爭權,除東漢前期三位皇帝外,其餘皇帝無甚作為,不理政事,朝政腐敗.
其實唔單只東漢出現戚宦相爭,其他朝代都會出現,不過東漢的戚宦相爭比較影響深,時間長.為什麼漢章帝硬要由他的年幼兒子登基,而不是由宗室輪選繼承人,他們都是同一祖先,同一姓氏,難道宗法制在古時真是好重要?重要到不需要理會國家可持續發展,不理會後果,真是不明白他們想法,他們祖先好辛苦才打出來的江山,居然只為自己私慾,敗去祖先輝煌功績.我認為無得避免,根本是皇帝本身私慾問題;當然,與皇帝才能下降亦有關係,漢章帝之後皇帝没有一個可以與其祖先相比的才能,國家兩大缺點都現露在東漢身上,不滅亡才怪.
參考: 自己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21:5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10000051KK0141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