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支持王安石變法嗎?

2008-02-09 7:49 pm
若你是北宋官員,你支持王安石變法嗎?

回答 (2)

2008-02-12 12:44 am
✔ 最佳答案
北宋變法的背景。

北宋到了仁宗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年﹞,已按建國初構建的高度集權模式運作80年了,由於各種消極因素的膨脹,使宋朝從邊防到內地、從政治到經濟、從天災到「人禍」出現了全面危機,使北宋既貧且弱。造成「積貧積弱」國勢的原因,是太祖的後繼者「謹守成憲」、「不思劃革」。正如富弼所分析的那樣:「真宗承兩朝(太祖和宗)天平之基,謹守成憲,....安然奉行,不思劃革。至使民力殫竭,國用乏匱,吏員冗而率未得人,政道缺而將及於亂。」其實,朝野有識之士紛紛獻救時之計,這正是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發動改革的背景。

宋初統治者為撥亂反正,以防五代歷史的重演,從政治、軍事、科舉等方面進行了「矯枉過正」的改革,將政權、軍權、財權、司法權和地方權力都集中到央,集中到皇帝手裏後,應該及時進行調整和整頓,就像一些籠絡、收買、安撫等措施,本該逐漸淡化,可惜正相反,真宗和仁宗兩朝愈發「恩寵過溢,賜予不節」因而問題越來越多,危機越來越嚴重。正如尹洙所說的那樣:「因循不革,弊壞日甚」,終於鑄成了「冗兵、冗官、冗費」的惡果。

宋初為防止邊患和百姓在荒年造反,大量招募饑民入伍,使軍隊人數急劇增加,太祖時,軍隊總數為37萬8千,其中禁軍為19萬3千人,但到宋真宗時軍隊總數增至91萬2千人,禁軍人數達82萬6千人;至宋仁宗時,軍隊人數更達125萬人。

從太祖到仁宗80年間,兵額增加4倍。軍隊的龐大,給財政帶來極為沉重的負擔,據估計,「一歲總計天下之入,不過緡錢六千餘萬,而養兵之費,約計五千萬,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冗兵的結果,不僅耗費了大量軍費,而且造成農業勞力不足,田園荒蕪,影響國家稅收,因此,神宗曾經感嘆「窮吾國者兵也」。兵雖多,但戰鬥力非常差,北宋一代與契丹大小共81戰,只勝1戰。

其次,由於宋初實行分化事權的集權政策,增加新機構,實行官、職、差遣分離,擴大科舉取士,使官員數量猛增。特別是北宋官員享有「恩蔭」的特權,使入仕之途更為冗濫。宋真宗時官員不過1萬餘人,英宗時竟至2萬4千多。同宋初比,「州縣不廣於前,而官五倍於舊」。官員冗濫,形成一個腐敗龐大的官僚群。

再次,冗兵、冗官必然造成冗費。在仁宗時軍費耗銀高達125萬兩。宋代官吏待遇優厚,計有正俸、職錢、職田和雜役之費,每年支出大約錢1,696萬貫
(千文),金14,870兩,銀62萬兩。除此,宋代「郊祀」之費,「恩賞」之厚,賠款之巨,使得冗費更加倍增,因此,財政出現嚴重危機。公元997年(太宗至道2年),歲入22,245,800貫,除開支外,盈餘大半。到公元1020年(真宗天禧4年),歲入150,850,110貫,支出126,775,200貫,已所餘無幾,可見冗費之嚴重。政府惟有加重百姓的稅,以解決財政難題。

又由於宋初實行「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加速了土地兼併過程。真宗時,三分之一以上人戶淪為佃戶,仁宗時增加到二分之一以上。仁宗初年,就已經是「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成俗」,以致「重禁莫能止」。

在這種情況下,從仁宗即位以後,各地頻爆發小規模民變,其中較有名的,有公元1043年(慶曆2年)沂州軍士王倫起事,而這些亂事,「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同時雄踞北部和西北部的遼、夏屢屢犯邊,北宋雖沿邊駐兵30萬,卻連吃敗仗,北宋政權處在嚴重的危機之中,故此刻只有變革才能改變頹勢。

北宋變法的背景。

北宋到了仁宗慶曆年間﹝公元1041-1048年﹞,已按建國初構建的高度集權模式運作80年了,由於各種消極因素的膨脹,使宋朝從邊防到內地、從政治到經濟、從天災到「人禍」出現了全面危機,使北宋既貧且弱。造成「積貧積弱」國勢的原因,是太祖的後繼者「謹守成憲」、「不思劃革」。正如富弼所分析的那樣:「真宗承兩朝(太祖和宗)天平之基,謹守成憲,....安然奉行,不思劃革。至使民力殫竭,國用乏匱,吏員冗而率未得人,政道缺而將及於亂。」其實,朝野有識之士紛紛獻救時之計,這正是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發動改革的背景。

宋初統治者為撥亂反正,以防五代歷史的重演,從政治、軍事、科舉等方面進行了「矯枉過正」的改革,將政權、軍權、財權、司法權和地方權力都集中到央,集中到皇帝手裏後,應該及時進行調整和整頓,就像一些籠絡、收買、安撫等措施,本該逐漸淡化,可惜正相反,真宗和仁宗兩朝愈發「恩寵過溢,賜予不節」因而問題越來越多,危機越來越嚴重。正如尹洙所說的那樣:「因循不革,弊壞日甚」,終於鑄成了「冗兵、冗官、冗費」的惡果。

宋初為防止邊患和百姓在荒年造反,大量招募饑民入伍,使軍隊人數急劇增加,太祖時,軍隊總數為37萬8千,其中禁軍為19萬3千人,但到宋真宗時軍隊總數增至91萬2千人,禁軍人數達82萬6千人;至宋仁宗時,軍隊人數更達125萬人。

從太祖到仁宗80年間,兵額增加4倍。軍隊的龐大,給財政帶來極為沉重的負擔,據估計,「一歲總計天下之入,不過緡錢六千餘萬,而養兵之費,約計五千萬,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冗兵的結果,不僅耗費了大量軍費,而且造成農業勞力不足,田園荒蕪,影響國家稅收,因此,神宗曾經感嘆「窮吾國者兵也」。兵雖多,但戰鬥力非常差,北宋一代與契丹大小共81戰,只勝1戰。

其次,由於宋初實行分化事權的集權政策,增加新機構,實行官、職、差遣分離,擴大科舉取士,使官員數量猛增。特別是北宋官員享有「恩蔭」的特權,使入仕之途更為冗濫。宋真宗時官員不過1萬餘人,英宗時竟至2萬4千多。同宋初比,「州縣不廣於前,而官五倍於舊」。官員冗濫,形成一個腐敗龐大的官僚群。

再次,冗兵、冗官必然造成冗費。在仁宗時軍費耗銀高達125萬兩。宋代官吏待遇優厚,計有正俸、職錢、職田和雜役之費,每年支出大約錢1,696萬貫
(千文),金14,870兩,銀62萬兩。除此,宋代「郊祀」之費,「恩賞」之厚,賠款之巨,使得冗費更加倍增,因此,財政出現嚴重危機。公元997年(太宗至道2年),歲入22,245,800貫,除開支外,盈餘大半。到公元1020年(真宗天禧4年),歲入150,850,110貫,支出126,775,200貫,已所餘無幾,可見冗費之嚴重。政府惟有加重百姓的稅,以解決財政難題。

又由於宋初實行「不抑兼併」的土地政策,加速了土地兼併過程。真宗時,三分之一以上人戶淪為佃戶,仁宗時增加到二分之一以上。仁宗初年,就已經是「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成俗」,以致「重禁莫能止」。

在這種情況下,從仁宗即位以後,各地頻爆發小規模民變,其中較有名的,有公元1043年(慶曆2年)沂州軍士王倫起事,而這些亂事,「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同時雄踞北部和西北部的遼、夏屢屢犯邊,北宋雖沿邊駐兵30萬,卻連吃敗仗,北宋政權處在嚴重的危機之中,故此刻只有變革才能改變頹勢。

而朝中大臣有不少主張變革,如仁宗時權三司度支判官宋祁上疏,認為朝廷有三冗三費,建議要「去三冗、節三費」,只是仁宗沒有採納。又如仁宗慶曆2年集賢校理歐陽修進言「三弊、五事」,旨在整頓吏治。集賢校理尹洙上書疾言:朝廷對「命令數更,恩寵過溢,賜予不節」三弊,如果「因循不革,弊壞日甚」。在這種改革呼聲的推動下,宋仁宗「遂欲更天下弊事」,於是起用改革意識頗強的范仲淹進行改革。


而朝中大臣有不少主張變革
2008-02-10 1:43 am
支持
但實行時期太早太快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06: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09000051KK0070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