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家人相處?

2008-02-08 5:38 pm
如何與家人相處?
更新1:

可否不要Copy他人的文章資料, 我想要真心的經驗之談!

回答 (7)

2008-02-08 9:07 pm
✔ 最佳答案
這個問題我以前已經分享過, 讓我再與閣下分享:

讓我以蛋為喻,請耐心細看:

一提起食,我便想起非常愛吃的雞蛋。雞蛋的樣子平凡。但營養高,味道好,價錢平,是大眾吃食的常客,也是廚子泡製菜餚的重要材料之一。不要輕看它的外表普通,在圓碌碌,硬崩崩的保護殼裡,可有乾坤。只要你摸着它的底勢,再運用不冋的烹調手法,就能將它搖身變成形象千奇,口味獨特的美食。

最簡單,最快捷的烹食法,是將整隻雞蛋連殼放進水中,以中火滾七至八分鐘。時間一夠,你就能品嚐香熱的烚蛋。烚蛋的蛋白滑,蛋黃香,每一口都是雞蛋的真味道。值得注意的,是要在水涷時下蛋。否則,在水沸時才急急放蛋,蛋殼便會不客氣地裂給你看。到時,眼見蛋白在裂縫滲漏出來,任由沸水進佔蛋內空間。但因蛋心未熟,你得眼巴巴讓蛋蛋繼續被蹂躪。雖然,烚蛋仍然可吃,卻是形狀扭曲,日感粗糙,吃時如有啃雞叻的感覺呢!

其實,與家人培養感情也像烚蛋。彼此的良好關係便是保護殼,我們不要因任何的爭抝而傷害大家的感情。給家人足夠的時間,以柔和的態度交談,問候及相待,日子有功,你能享受這份不問代價和最原級的家之愛。家,是安樂窩,是天堂,但若不好好對待,關係就會破裂,家變成戰場,變成雞肋。家之愛的寶貴,在於他保用期無限,可隨時成為自己的心靈滋養和支持,這也是神賜給我們生而有之的烚蛋。

想擁有一個五星級溫暖的家,不在乎外在的結構,祗在乎入便所居住的家人:

多一點的付出,多一點的笑容,多一點的體諒,多一點的包容,多一點點的愛!

給你一些鼓勵,就由你開始吧!
參考: 自己
2008-02-08 7:16 pm
我就會留意的屋企人生活細節. 唔駛成日講野架. 記住用你地最易溝通既說話方式就好. 有的屋企係嘈嘈閉先得. 記住自己唔好甘霸道先. 先聽左佢地既意見先.
好似唔多想食飯果個, 問佢係唔係胃痛.
另外一個見佢銀包爛爛地, 就靜雞雞買返個比佢.
的阿媽老豆, 就記住唔返屋企食飯就call佢. 去玩, 都要講聲比佢知.
的兄弟姊妹, 就得閒send個msn比佢. 有3,5,7日無佢消息就call佢, 問佢死得味!
佢地唔開心, 係度發爛渣, 就等佢發完羅, 先搭住佢shoulder同佢講我明你感受, 唔好好似老師甘教訓佢. 第二日先8佢發生嘜野事.
2008-02-08 6:53 pm
其實與家人相處,我感覺像愛情一樣,要包容,要付出不問收獲,要有耐性,如果兄弟姐妹多更加要包容及大方,不要斤斤計較,當然寫出來容易過做出來,不過是事實,如果只有父母的話,沒有兄弟姊妹就更加要有耐性,因為父母永遠感覺自己是經驗豐富的,說的話永遠是對的,也許都是對的,好似我自己咁沒有兄弟姊妹,以前永遠感覺爸爸是一個不勤力的人,因他45歲以經沒有工作,但媽媽做到65歲,所以我不喜歡爸爸的,但他離世之後又覺得好失落,總之一句話,永遠都是家人是最好的.
2008-02-08 6:22 pm
我個人認為,
如果要談到「如何與家人相處」,
一定要具備以下條件:
(1) 一家人要和睦相處,
(2) 家中大小事務要有商有量,
(3) 大家無分彼此, 一同分擔家中的家務,
(4) 大家互相尊重,
(5) 時間許可的話, 一家人應該每天一同回家吃晚飯及閒談,
(6) 又如果時間許可的話, 每年可以一家人一同去旅行, 不論是本地或外地旅行, 不論是一天或數天的旅行, 都可以增進一家人的和諧關係.

以上是本人經驗之談.
2008-02-08 6:13 pm
Just try to treat friendly and respectly with each other!

Also must keep the communication often as well.

Or sometimes you can ask some of your friends or teachers to tell and teach something about how to treat with your family if possible....This might be the quicky way for you to solve the problem i think!

Finally i just hope these advices can make a little bit useful for you by anyway ^ ___ ^"
2008-02-08 6:00 pm
不恰當的非語言溝通行為:

家庭中情感的表達,大部份是透過非語言的方式,如身體距離、眼神的凝視等。在家庭中常出現的問題是溝通時眼神的接觸很少、沒有表情、聲音很平淡,或是語言和非語言的訊息不一致。例如有位病友的母親心疼女兒的食慾差不吃飯,而去買女兒最愛吃的肉羹,回來後在樓下站在樓梯口對著睡在二樓的女兒用著不情願的語氣大聲喊道:「肉羹買回來了,要吃自己下來吃!」。事實上母親很關懷女兒,但是她這樣的溝通方式卻使她的心意打了折扣,女兒聽到這樣的遠距離的聲音及這樣語氣,可能也會懷疑媽媽到底有多少誠意。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與家人或病友溝通,應特別注意語言和非語言的訊息是否一致,而說話時眼睛不看對方或較無表情易被誤會是在生氣。


不恰當的語言溝通行為:


﹝1﹞模糊的溝通:
例如爸爸對要出門工作的兒子說:「你今天很不錯!」,這是一項很模糊的語言表達,有效的語言溝通要標示明確的「行為」所引起的情感反應。例如上一句可改為:「一大早看你穿戴整齊,不用母親叫醒你,就要出門工作,我覺得很高興。」

﹝2﹞過份概括化的陳述:
家庭溝通中,在表達生氣、失望、怨恨的情緒時,常會出現過份概括化的陳述,此種陳述常扭曲事實且帶有傷害性,例如孩子脾氣不好,母親責怪她時給她冠上她是全家族最糟糕的孩子,此種生氣或怨恨過份擴大的結果,常造成病人的挫折感或增強她對家人的敵意;因此在適度或應當的責怪時,應做符合事實的中性陳述。


§家庭內有效的溝通原則:


一、對正向的行為表達出正向的情感:

有效的正向情感溝通,是能正確的告訴對方,他這樣做是正向的,且清楚的讓對方知道你對他如此做的正向感覺。例如病人居家生活時,表現出家人期待的行為,或有好的行為表現時,家人應表示出正向的情感反應。例如孩子一向懶散,但午餐後她卻主動收拾碗筷,此時媽媽可以作下列之反應:「小莉,你今天幫媽媽收拾碗筷,我很欣慰,謝謝你!」


二、對特殊的行為改變做正向的要求:
大部份的人都不喜歡聽到「你應該如何」,「你必須如何」。例如:「阿明!你看現在幾點鐘了,明天要工作現在還不去睡!」。這種語氣讓對方覺得必須聽命於你,有被強迫的感覺。可以改為:「阿明!現在已經十一點了,如果你能早一點睡,我會比較安心,何況明天還要上班呢!」這種語氣很清楚的告訴對方,我對你的期待是什麼,當你完成後,我的感受是什麼。所以居家與病友相處時,若期待他們作一些行為的改變,可以利用此原則。


三、傾聽技巧:
傾聽不但能促進家庭內的溝通,而且是化解危機的一項重要技巧,它包括下列幾個核心要素:注視講話者、注意聽他說些什麼、點頭且說「嗯!」、要求澄清問題、查核所聽到的內容、澄清所觀察到對方的情緒和態度。


§與病友相處的原則:


一、尊重和接納:
您曾經被人否定過嗎?是不是很氣憤呢?您會指責病人的話為無稽之談,而讓他覺得不被相信和痛苦嗎?您會任何事都替他決定與安排,而讓他覺得不被尊重,沒有自我,永遠長不大嗎?接納尊重病人的感覺,看似容易但常不易做到,例如病人告訴媽媽說:「我現在心情很煩,很想發脾氣」,媽媽正在拖地板,忙的滿頭大汗,心想這個二十五歲的女兒,整天無所事事,吃飽睡,睡飽吃,碗也不幫忙洗一個,看在眼裏,氣在心裏,因此回答她說:「你天天在家吃飯、睡覺、看電視,已經夠好命的了,有什麼好煩的!」,這時病人接收到的訊息是什麼?她可能覺得媽媽不瞭解她,不關心她。得到幾次這樣的反應後,她就不願開口了。可以儘量耐心的問她:「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想發脾氣呢?坐下來我們談一談。」


二、鼓勵和讚美:
鼓勵和讚美是生活希望的動力,它可以使人提高自尊、增加自信、有動機想去改變。家人通常對病人有許多期待,但是如何引導他達成,除了讓他了解該行為的好處之外,「讚美和鼓勵」更是不可缺的技巧。家人必須降低對病人的期待,才有辦法利用鼓勵和讚美的方法引導病人做漸進式的改變。


三、讓病人有宣洩內心情緒的機會:
由於病情的影響,病人說話的內容可能不恰當或表達不清楚,家人可能因而沒有興趣聽他講。因此當病人有悲觀的想法、自殺的念頭時家人也無法察覺。另一方面,家人要了解病人的情緒一部份受症狀影響,有一部份則是來自家人的反應,因此當他發脾氣或哭鬧時,應讓他有發洩的機會,等平靜之後,再問他原因,聽聽他的心聲,不與他爭辯。不管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重要的是你關心他、尊重他和接納他,以後再教導他處理情緒的方法,這樣他發脾氣的次數將會減少,家庭氣氛也會趨於平和。



 
2008-02-08 6:00 pm
“尚德”是中國人處世觀念及行為的重要特徵。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人本主義”的倫理型文化或稱“德性文化”。在中國文化中,人是“萬物之靈”,而人之所以能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有道德,德性被作為人獸區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嚴的體現。中國人因而特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這種“道” 而形成的“德”(指作為行為主體的主觀的、為我的規範)。孔子倡言“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並以知、仁、勇為“三達德”,建構起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道德規範體系。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主張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要義,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道德至上的價值取向與文化精神。中國人的處世觀念及其行為具有濃重的尚德特徵,具體表現為兩個層面:

一方面,處世做人,貴在有德。中國人的所謂“處世”,首先是要“做人”,故“為人處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處世。而“做人”的要義在於,人的行為必須合乎“人”應該具有的道德規範,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對為人“缺德”的評判,是中國社會生活中甚為嚴厲的譴責。在具體的做人之德上,其主要範疇有“誠實正直”、“光明磊落”、“襟懷坦蕩”、“克己奉公”、“言行一致”、“忠厚善良”、“廉正儉樸”等等。這種以“做人”為處世前提與基礎的處世觀念,體現了濃厚的尚德特徵。
另一方面,與人交往,以德待人。中國傳統處世之道的尚德傾向,還表現在強調人際交往的道德性,主張人際之間應當是“正其義不計其利,謀其道而不計其功”,與人相處,貴在以德待人。其具體表現為:
其一、寬厚待人。中華民族一向以待人寬厚為美德,日常生活中的“寬容大度”、“寬宏大量”等道德評價,就是這一品德的體現。在人際關係的實際運作中,待人寬厚包括:“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躬自厚而薄責於人”;“不以己所能病人,不以人所不能愧人”。

其二、讓。中國人歷來以讓為處世美德。在家庭內部,“孔融讓梨”式的禮讓被極力倡導,婦孺皆知;在名、利面前,古人讚美“君子無所爭”的風度和“不貪為寶” 的高潔品格;對待人際糾紛,先賢主張“爭先的徑路窄,退後一步自寬平一步”。一個“讓”字,可化解糾紛,和諧人際關係。

其三、以誠相見。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十分看重“心誠”,由此有“待物莫如誠”的古訓。而這一點正是“以德服人”的重要內容。故“開誠心,布公道”,往往能化解矛盾,消除成見,溝通感情。
其四、守信用,重然諾。其基本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說話算數,言行一致,講究信用。“一諾千金”、“一言九鼎”等成語,以及孔子所說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名言,生動顯示了信用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價值和地位。

“貴和”是中國人處世性格的另一顯著特徵。“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為重要的思想範疇,它們雖然具有哲學上的意味,但立足點仍在於社會的穩定與協調,並直接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法與處世觀念。

在中國古代的經典論述中,“和”的基本涵義是和諧,古人重視宇宙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更特別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孔子主張“禮之用,和為貴”,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和睦、和平、和諧,以及社會的秩序與平衡為價值目標。

以“貴和”而論,中國人把“和為貴”作為待人處世的基本原則,追求人際之間的和睦、和平與和諧,“和”既是人際行為的價值尺度,又是人際交往的目標所在。以誠信寬厚仁愛待人是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是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也是一種“和”。

總的看來,“貴和”能有效地避免過激或對抗行為,減少人際摩擦與社會內耗,使中國人的人際關係帶有濃重的人情味,較為穩固持久,對社會具有良性功能。

轉自新生網(http://www.dajiyuan .com)

收錄日期: 2021-04-19 00:25: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08000051KK005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