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丁的生平

2008-02-07 10:12 pm
請介紹奧古斯丁的生平

請詳述你的答案


多謝大家賜教!

回答 (3)

2008-02-08 3:30 am
✔ 最佳答案
source: http://www.aboutbible.net/_E.html
書中自有黃金屋”,是中國人舊時庸俗的觀念,怎會跟聖奧告斯丁扯在一起?這裏所說的“黃金屋”,是指天上的居所;藉著讀神的話,奧古斯丁從墮落泥淖的少年,成為聖徒,得到屬天的福分。這位從讀書蒙福的聖徒,也很注重讀書,並且寫了教會史上重要的著作,使無數的人蒙福。   近二千年來,對西方世界影響最大的人是誰?  
不是轉戰沙場的英雄,不是縱橫政壇的政治家,而是非洲人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 354-430)。他的著作,是教會正統信仰的寶藏,而且一直影響西方的思想。 讀書的效力  奧古斯丁生於354年十一月十三日,在非洲北部Tagaste鎮,父親任職鎮上羅馬政府,母親慕尼加(Monica),是個敬虔的基督徒。他母親從小就帶他去教堂學道。少年時代,對於文學就很有興趣,特別熟悉維吉爾(Virgil)的詩。  
370年,父親送他去迦太基(Garthage)去學修辭學,主要是學辯論演講,為作律師及從政的準備。到了那裏不久,只有十七歲的奧古斯丁,就與一名女子同居,他們的關係維持了十年,並且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亞督達塗(Adeodatus)。 
  十九歲那年,讀了一本西塞祿(Cocero)的著作 Hortensius (今已失傳),使他進入哲學思考的領域,探索語文與實意的關係。以後,奧古斯丁讀過聖經;不過,那未經重生高傲的心,以審判的態度讀神的話,不領會屬靈的事,反倒以為“文不雅馴”而失望。但他終不能把聖經的印痕從思想中完全抹去;聖言的光輝,在他失迷的黑暗中不時浮現。  
奧古斯丁在這靈魂的幽暗時期,在思想上他沉溺於摩尼教(Manicheism),後又想從新柏拉圖哲學尋求智慧;在生活上則耽於肉慾。他決定放棄法律,從事文學,在迦太基教修辭學。  
377年,他參加詩歌比賽,得了獎。383年,奧古斯丁到了羅馬。據傳,他的修辭學頗有聲名,還曾給皇帝寫過講稿。那時,米蘭大城的代表,在羅馬徵選精於演講的“發言人”,職務是為他們說話;奧古斯丁被選中。  
384年,奧古斯丁到了米蘭。他的父親早已去世;那位恆常為他流淚祈禱的母親,不僅用禱告托住他,也已經來與他同住。他已經悟到摩尼的假智慧,脫離了他們;但仍徘徊在迷茫的道路,無法掙開肉慾的捆綁,十分煩惱痛苦。  
就是在那段時間,他作了那有名的禱告:“主啊,使我作貞潔的人;但請慢一步!”這顯明他的情形,正是:“我也知道,在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羅七:18,19)  
有一天,在花園裏,奧古斯丁心靈的深處,作了一番徹底的思省,覺察到自己的污穢悲慘,“經過大風暴,眼淚如雨傾流。”忽然,聽到一個小孩子的聲音說:“拿起來讀,拿起來讀!”(Tolle, lege; tolle, lege!)他起初以為是小孩子在玩甚麼游戲;但附近沒有小孩子,也不知有這種游戲。隨即以為那是神的聲音,走到樹下,有一本他讀過放在那裏的使徒書信,打開,眼睛落在羅馬書第十三章上面:“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可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不必再讀下去,他知道那是對他說的話。就這樣,疑雲黑暗一掃而空,寧靜和光明充滿心中。 認識安伯羅修  
在米蘭的時候,奧古斯丁去到大教堂,聽有名的主教安波羅修(St. Ambrosius, 339-397)講道,並領受屬靈的教導。於敬佩他的有能力的言辭之外,在那裏的經驗,使他領悟音樂在敬拜和教導中的重要。他說:“即使你不在意領受講道,美妙的音樂,也把言詞帶進你的心裏。”   
從前的讀書人,多是書聲琅琅的誦讀。根據試驗,眼睛看書,耳朵同時聽自己誦讀,進入腦子裏,會留下更為深刻的記憶。增進學習的效果。一般說來,華人多善記憶,可能是在這習慣下培養出來的。另一種讀書方式是默讀。奧古斯丁看到米蘭主教安波羅修讀書:“眼睛注視書葉,心中研思,聲音和舌頭卻是靜止的。”這種方式,適於深入思索,可以領悟奧理。奧古斯丁也應用這樣的閱讀方式。  
奧古斯丁也很喜歡小組集體研讀。他說:“小人物一同討論偉大的事,通常可以使他們長大。”這種讀書法,可以有激發進入高深的好處;不僅能夠得知識的長進,其方法本身,就是一種教育。不過,這還要有一定的紀律,免得陷入不著邊際的閒談。  
387年的復活節主日,安波羅修主教為奧古斯丁施洗;同時受洗的,有他的朋友,和唯一的親生兒子亞督達塗。 故土的呼喚  最歡喜的,是奧古斯丁的母親慕尼加。這位偉大的賢德母親,一生所盼望的,就是這一天。  
在她兒子有屬世的成功,看來前途光明的時候,她知道兒子是在迷途黑暗當中;作母親的她,不知流了多少眼淚,為兒子得救禱告。有一次,她去見一位主教,求她勸導浪子奧古斯丁。主教的回答說,在神的時候他會歸回。作母親的還是繼續求。主教似是不耐煩,預言般的說:“婦人,去吧!流這許多眼淚的母親,她的兒子絕不會滅亡。”   
過了不久,奧古斯丁決定歸回非洲。他和母親,兒子,快樂的三代,同著兩個朋友,一同歸去。慕尼加跟著兒子,從非洲,到羅馬,再到米蘭,在踏上非洲的土地前,慕尼加死在她兒子的臂抱中。這位良善的婦人,她的一生,好像只是為了別人活著:在丈夫死前不久,她的見證和禱告,使他從黑暗中歸向光明;是他的禱告,使她的這個兒子,成為神聖潔合用的器皿,是神給教會的賜福。   奧古斯丁的悔改,包括實際的行動。他完全離開了從前的情婦,也為她預備了生活的費用;他自己則終身奉獻給神,專心於事奉。   在故鄉,奧古斯丁過了三年的隱修生活,安靜的讀經,寫作。他的兒子亞督達塗死在389年。 移往希泊  391年,他偶然訪問海港城市希泊(Hippo)。那裏的教會,主教年老,正在尋找適合的人為長老幫助;眾口一聲選他為長老(監督),像安波羅修在米蘭的情形一樣。稍後,他把在故鄉創始的修院移到希泊。395年,被選繼任主教。他在希泊事奉三十八年,直到離世。  
他希泊,他居住的地方,成了一所修院。修士們一同過著簡樸的生活。奧古斯丁經常穿一襲黑衣,幾乎全是素食。很多人歡迎他的講道,有時在餐桌上也作為討論的教室。  
奧古斯丁不反對知識。他反對的是為了求知而求知。他悲嘆有學問的人不是聖徒,而聖徒卻沒有學問。他以為聖徒有了真理,也應該具備有效表達的方法,這就是修辭學的價值。他說:“不論在甚麼環境論述真理,在公眾或私下,對個人或對多人,對友人或敵人,系統的講論或偶遇的談話,寫單張,著書,或寫信,不論長短”,都可以為用。  
在讀經方面,奧古斯丁的規律,是首重實踐,以愛心行真理。透過信心的眼睛,信徒對神的話敬畏順服,如同僕人,而不是作審判官審判經文;持定神的話,靈智就得潔淨而生發愛心。他規定,絕不許討論不在場者的品格。有十位主教和許多較低的教職人員,到他那裏受教。他的影響力超越非洲,遍及西方教會。   奧古斯丁在講道中說:“在世界上,不能找到比修院中更好的人;在修院中,也有世上最壞的人。”因此,修院的規律極嚴,其中之一,是不容許婦女進入屋內;連他自己作女修院主持的姐姐,也不例外,來訪必須有別人在場。   奧古斯丁一生著述甚多,最重要的有:論基督教教育,懺悔錄,論三一真神,及上帝之城等。除了使徒以外,他是歷史上對教會貢獻最大的人。  
430年八月二十八日,七十六歲的奧古斯丁,在朋友和學生環繞下,安然離開世界,進入永恆,去見他所事奉,所愛慕的主。  
一千多年之後,奧古斯丁修會的一位修道士,是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他和另一位偉大的宗教改革家加爾文,在思想上主要是受奧古斯丁的啟發和影響。以後的教會也是這樣。
2008-02-08 5:33 am
基督教神學家、哲學家,北非希波主教。拉丁教父的主要代表。
生於北非塔加斯特(今阿爾及利亞蘇克阿赫臘斯)。青年時代在迦太基學習雄辯術和修辭學,並加入摩尼教,研究占星術,閱讀希臘哲學著作,同時過著放縱情慾的生活。後對摩尼教經典中關於占星的論述發生懷疑,逐步脫離摩尼教。
383年,他前往羅馬,開始閱讀新柏拉圖主義的著作,深受邏各斯學說的影響,為其接受基督教信仰在理論上鋪平了道路。
次年前往米蘭,師事米蘭大主教安布羅斯,聆聽他對聖經的講解,對過去的生活道路表示懺悔。
387年,在安布羅斯主持下受洗入教。
388年回家鄉隱修3年,提倡禁慾主義。
391年受神父職。
395年接任希波城(今阿爾及利亞安納巴)主教。
396~401年間寫成《懺悔錄》。
奧古斯丁擔任神職期間,正當羅馬皇帝狄奧多西於 392年下令以基督教正統派為國教,嚴禁異教之際,他不遺餘力地維護基督教的正統信仰,和當地的摩尼教及基督教異端阿里烏派、多納圖派、貝拉基主義等展開論戰,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神學體系,奧古斯丁把新柏拉圖主義關於邏各斯的哲學概念和《創世記》結合起來,建立了神創論,主張上帝從無中創造了世界﹔他又運用邏各斯的學說,維護尼西亞信經中關於三位一體的正統信仰。
奧古斯丁特別重視《新約》保羅書信中關於原罪和恩寵的論述,結合自己轉變信仰的宗教體驗,系統地發展成原罪論和恩寵論,用以反對貝拉基關於人對善惡選擇的自由意志論。
奧古斯丁認為,由於亞當的墮落,禍及子孫,把罪帶給後代,人類從此失去了向善的能力,在罪惡中不能自拔﹔只有依靠上帝賜予的恩寵,才能信仰基督,稱為義人﹔他又認為這種恩寵只有上帝預先選定的人才能獲得。人類的其餘部分,上帝仍讓他們處於罪惡之中,遭受正義的懲罰。這就是他的預定論。
奧古斯丁的預定論後來被加爾文接受,成為其神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奧古斯丁從他的罪惡觀出發,對異教和異端派別採取嚴厲的態度,成為中世紀異端裁判所的理論依據。
410年,羅馬城為西哥特人攻陷,遭到嚴重破壞。羅馬帝國內部失去權勢的守舊派,乘機鼓吹羅馬城的失陷是神對帝國改宗基督教的懲罰。
413~426年間,奧古斯丁寫了《上帝之城》,把他的神學觀點應用到史學領域,提出了歷史事件乃是由天意決定的歷史觀。聲稱羅馬的災難是羅馬的罪孽造成,羅馬的神從來沒有庇佑過羅馬人。
奧古斯丁還從論述上帝之城,建立了教會論。他認為天地間有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並存,地上之城是不完善的、暫時的、會毀滅的,由於魔鬼撒旦之故,充滿著罪惡﹔上帝之城則是完善的、永恆的,教會是上帝之城在世上的體現。只有通過基督建立的教會才能得救,獲得永生。世俗的國家只有在宗教上服從教會,為教會服務,才能成為上帝之城的一部分。
奧古斯丁認為教權高於俗權的理論,成為中世紀羅馬教廷與王權鬥爭的思想武器。奧古斯丁認為上帝及其意志不是人的理性所能認識的,只有依賴上帝的啟示才能有所領悟。因此他的神學體系具有神秘主義的色彩。
奧古斯丁的神學體系在 5~12世紀西歐基督教會內佔有統治地位,成為早期經院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東派教會中影響不大。他的著作甚多,除《上帝之城》外,著名的尚有《論恩寵與自由意誌》、《預定論》、《論三位一體》和《書信集》、《講道集》等。
參考: 中國大百科全書
2008-02-07 10:27 pm
生平:
354年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生於北非塔加斯特城(Thagaste阿爾及利亞Soukahras)。他是長子,父親Patrick是羅馬稅吏,是異教徒;母親孟尼迦(Monica)是虔誠的基督徒。奧古斯丁12歲之前的事蹟不詳。他在羅馬受教育。他不會說當時學術語言希臘文(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Church , p. 129說他知道一點希臘文),被同時代評論家Julian 認為他是荒野的教師,稱他充其量也只不過是非洲人的哲士罷了(Garry Wills,聖奧古斯丁,p.9)。因此他的思想不合東方教會脾胃。他的思想是西方宗教改革的的起源,對加爾文主義影響大,被公認為最偉大的神學家 (Walker,基督教會史,p. 281)。
16歲前赴迦太基就學。同年父親過世。17歲,與一女子同居。18歲生有一子阿德奧達徒(Adeodatus),奧古斯丁雖然早年縱於情慾[1],但追求真理也覺悟甚速。19歲接受摩尼教善惡二元論的信仰。奧古斯丁20歲完成羅馬帝國年的三級制教育學業,29歲與摩尼教主教(Faustus)作神學思辨,發現這主教只有口才,沒有學問,無法解答他的問題。30歲跟米蘭主教安波羅修(Ambrose)學習信仰與神學。32歲生命有了悔悟。懺悔錄8-12描述:奧古斯丁了解了東方和西方基督教苦修人士的偉大成就後,自愧不如而自慚形穢,在米蘭的花園中,聽到一孩童聲音說︰拿起來讀;拿起來讀。他於是打開︰「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欲(羅13:14)。」此時他再也無力抗拒上帝。33歲受洗禮。懺悔錄中描述382年他掙扎時,受上帝引導下決心加入基督教。34歲回到非洲過修道生活。42歲任北非希坡(Hippo)主教三十多年。奧古斯丁430年離世,(徐玉芹譯,懺悔錄,pp. 1-3)。
奧古斯丁參與四次主要爭辯,分別是對摩尼教善惡二元論;多納徒派的聖禮觀,發展出因功生義的觀念;對伯拉糾的罪與救贖觀,發展出自由意志、原罪、救恩、預定、神的主權及不可抗拒的恩典等論說;對異教的指控寫下上帝之城(Walker,基督教會史,pp. 285-292)。奧古斯丁生平著很多。其中以懺悔錄、上帝之城、論三位一體、駁多納徒派及駁伯拉糾派最有貢獻。


收錄日期: 2021-04-23 22:58: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07000051KK008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