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灣有文物幾多種?(急!快!)

2008-02-06 9:35 pm
馬灣有文物幾多種
更新1:

認真的!

回答 (1)

2008-02-09 7:18 pm
✔ 最佳答案
東灣仔北遺址位於馬灣島東北角,遺址的北、西、南三面為低矮的丘陵環抱,東面臨,屬珠江三角洲地區典型的海灣沙堤遺址。
沙堤南北長約一百米,東西寬約二十米,南北端都有小溪自西向東流入大海,為先民提供所需的淡水。環抱沙提的小山,正阻擋冬天凜烈的北風;而山上多果樹和小動物,近海處多貝類,為先民提供足夠的食物來源。因此,東灣仔沙堤是一處先民聚居的理想地方。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tungwaitsai.jpg

東灣仔北遺址發掘全境

搶救發掘
東灣仔北遺址,是由白德博士於一九九三年為古物古蹟辦事處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一九九四年進行了試掘,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晚期墓葬。
由於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決定於馬北島半部進行大型房地產發展,古物古蹟辦事處遂組織考古隊,於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三日開始,在東灣仔北進行搶救性發掘。至九月十五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一支專業考古隊,應辦事處邀請來港參加東灣仔北的發掘,作為香港和內地文物保護機構的一次學術交流,擴闊雙方在考古研究方面的視野。發掘工作至十一月十八日結束。總發掘面積超過一千五百平方米。

 




發掘方法
這次搶救發掘的目的,是在工程開展之前,先把遺址內蘊藏的古代文物和考古遺蹟,系統地發掘和紀錄,以便日後進行研究。
發掘方法是先對遺址進行測量,按南北軸佈置五米乘五米的發掘探方,然後在每一探方內,按不同的土色、土質、和遺物的變化分層發掘,要求對所有重要的遺物和遺蹟進行準確測量和紀錄。探方之間有一米寬的隔樑,以便準確掌掘各探方內層位的變化,亦方便運走泥土。
經五個月的努力,考古隊終於把東灣仔北沙堤全面揭露,總發掘面積超過一千五百平方米,是次發掘所需的經費,全部由發展商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慷慨提供。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excavation_1.jpg

考古研究所人員進行發掘
 
遺物年代
東灣仔北遺址,共發現了六個時期的考古遺存,即新石器時代中期(約公元前三千年)、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二千年)、青銅器時代早期(約公元前一千年)、漢代(公元前二零六年至公元二二零年)、唐代(公元六一八年至九一七年)及清代(公元一六四四年至一九一一年)。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cordedpotterysherd.jpg

繩紋夾砂陶片,新石器時代中期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potterycauldron.jpg

夾砂陶釜,新石器時代晚期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potteryspindle.jpg

陶紡輪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jadependant.jpg

玉墜

 
出土器物
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存,只在遺址中部零星出土。遺存中僅發現夾陶器碎片,可辨器型有釜和器座,陶釜飾繩紋,器座飾刻劃紋。
東灣仔北遺址,以新石器時代至青銅器時代早期遺存為主體,文化層離地表二十厘米至一米不等,出土遺物遺蹟十分豐富,遺物包括各類陶器、石器、蚌器、骨器,遺蹟包括墓葬、柱洞、和一些刻意擺放的石塊等。
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為副。夾砂陶器多拍印繩紋,泥質陶則多拍印複線方格紋、曲折紋、羽狀紋、長方格紋、渦形雷紋等。器形則有釜、罐。另有陶支腳、箅子和紡輪等。
石器以磨光石器為主,器類包括斧、錛、鏃、矛、磨石等工具和武器,及玦、環、管、鐲等裝飾品。
蚌器有邊緣經單面打製的蚌刀和穿蚌飾,另有用魚骨造的骨飾。
這些遺物,只是先民日常用部分工具,從民族學等方面的材得知,民應還使用各類木器、竹器、籐器、骨器等,可惜這些以有機物造成的器物,經過幾千年的埋藏,都己經完全腐朽了。不過,遺址出土的器物,亦反映先民主要靠打獵、捕撈和採集野生植物為生。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stonering_2.jpg

石環,新石器時代晚期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STONELIP.JPG

石唇飾,新石器時代晚期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stonering.jpg

石玦,新石器時代晚期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shellblade.jpg

蚌刀,新石器時代晚期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POSTHOLE.JPG

新石器時代晚期柱洞遺蹟

居住遺蹟
遺蹟方面,主要是居住遺蹟和墓葬。居住遺蹟有零星幾個柱洞,和一些有意擺放,可能與居住有關的天然石塊。由於柱分散,看不出原來房子的模樣。不過,這些居住遺蹟集中在沙堤和山坡交界之處發現,可以推斷,先民的居住區位於山腳下的狹長緩坡上。


 




新石器時代墓葬
東灣仔北共發現二十座史前墓葬,其中十九座屬新石器時代晚期,一座屬青銅器時代早期。十九座新石器晚期墓葬主要分布在沙堤內側,似有一定佈局,分八排,每排二至三座,其中有十三座為南北向,六座東西向。在十九座墓葬中,十五座墓保存有人骨,當中七座保存較完整。從墓葬內人骨的位置,可以看出有一次葬墓七座,其中六座頭向南,二次葬墓有三座。隨葬品以陶器和石器為主,少者二至三件,多者達十件,從墓葬的布局推測,東灣仔北應屬先民的墓葬區。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BURIAL_1.JPG

新石器時代晚期
墓葬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BURIAL_3.JPG

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BURIAL_2.JPG

新石器時代晚期二次葬墓
 




青銅器時代墓葬
在遺址中部靠近山坡處出土青銅器時代墓葬一座。墓南北向,人骨已腐,只出土四件隨葬陶器和一件石器。陶器包括褐釉直頸腹圈足壼、雙流雞形壼和矮把豆,皆屬粵東地區浮濱類型典型器物。這是香港首次發現浮濱類型墓葬,暗示約公元前一千年,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兩地的先民,已有一定程度的交往。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BURIAL_4.JPG

青銅器時代早期墓葬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potteryjar_2.jpg

雙流雞形陶壺,青銅器時代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potteryjar_1.jpg

褐釉陶壺,青銅器時代

 

史前人骨
東灣仔北遺址取重要的發現,是在墓葬中保存了多具新石器時代先民的人骨架。古物古蹟辦事處隨即邀請了國內著名的體質人類學專家韓康信教授,於去年十一月來港對人骨進行修補、鑑定和研究。由於人骨長期埋藏在潮濕的沙灘地層中,骨質保存很差,給鑑定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人骨鑑定
經韓教授等人的努力,共復原了五個較完整的頭骨,中三個只有腦顱蓋部,此外又復原了一對一對股骨和一支肱骨。韓教授鑑定了十五個編號的人骨(估計年齡和性別如右表),其中男性七個,女性二個;未成年七個。


人骨特徵
經韓康信教授的測量和鑑定,發現馬灣的新石器時代先民有以下種族特徵:長狹型頭顱、低眼眶、短面、闊鼻、鏟形上門齒,平均身高約一六三厘米。這些形質特點,與佛山河宕、桂林甑皮岩、福建曇石山出土的新石器時代人骨相似,顯示馬灣先民與廣東珠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居民有密切關係,同屬亞洲蒙古人種,且呈現熱帶地區種族的特徵。
 
拔牙風俗
東灣仔北復原的頭骨,都有拔去一對上門齒的現象,韓教授認為是一種拔牙風俗,大概是一種「成丁」禮儀的一部份。這種拔除上門齒的習俗在廣東河宕人骨上是極普遍的現象,由此推測馬灣先民跟珠江流域新石跆時代先民可能屬同一種族。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SKULL.JPG

 
 
 
頭骨,新石器時代晚期
 




生活習慣
經鑑定的十五個人骨中,有七個屬十歲以下的小孩,似說明先民當時的生活十分艱苦,小孩的夭折率很高。人骨中又發現牙齒呈多崩裂現象,暗示先民的食物粗糙,這可能與他們取食於漁撈和採集自然食物的習慣有關。
東灣仔北墓葬呈現一致的埋葬方向,更有三次葬,顯示先民應是長期棲居於島上,不像是短時間上島活動的季節性居民。


圖片參考:http://www.tlmshk.edu.hk/04learning/subject/chinese_history/hkhist/arch/IMAGE/5yrsburial.jpg
五歲小孩墓葬
 

漢、唐、清代文化遺存
除史前遺物外,東灣仔北亦發現漢、唐、清三代的文化遺存,但並不豐富。漢代遺物集中在遺址南部出土,以戳印紋泥質陶器為典型。唐代遺物在遺址中、北部出土,包括陶器和銅錢。此外,遺址南部亦發現一處清代磚窯作坊遺蹟,推斷是跟山旁發現的一座完整青磚窯有關連。根據出土的各時期遺存可知,從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馬灣島一直都有人類聚居和發展。


收錄日期: 2021-04-27 15:11: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06000051KK012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