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沙田至中環綫(簡稱沙中綫,Shatin to Central Link,簡稱SCL),為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計劃中的路綫之一。計劃中的路綫分為三大部份:大圍至鑽石山鐵路綫、東九龍綫及第四條過海鐵路。整個計劃由沙田區的大圍開始,穿過大老山到達鑽石山,再沿東九龍綫前往啟德新發展區、土瓜灣到達紅磡。與東鐵交匯後,再經由第四條過海鐵路到達香港島的銅鑼灣,最終以中環為終點站。全長17.1公里,將會興建10個車站。建成後,將會是前九鐵綫路第一次有載客列車駛到香港島,與前地鐵作正面競爭。可是,由於兩鐵合併,本綫交由港鐵規劃,並磨合兩鐵的現有系統再作規劃。
在前九鐵未投得沙中綫經營權時,其實早於20世紀中葉提出相類似的地鐵路綫,東九龍綫(沙田綫),一條早已拖延半世紀的路綫。東九龍綫與沙中綫相似的是,原在沙中綫三大部份之一,早已包括舊有東九龍綫的部份。
廿一世紀的開始
2000年,又再發表《鐵路發展策略2000》,當中將南環線以延伸東鐵及西鐵為理由,直接交由九鐵營運,無需作出競投;相反政府則把沙田至中環綫邀請地鐵及九鐵參與競投。雖然普遍市民意為地鐵志在必得,可是九鐵再以延伸馬鞍山鐵路為理由,向地鐵作出正面競爭。
定綫方面,當時《鐵路發展策略2000》羅列出兩個港島區的定綫方案,除了最後落實了的經會展站(灣仔北)及金鐘站的方案外,另一個方案是經維園站(與北港島綫交匯)、禮頓山站(銅鑼灣南)、灣仔南站及香港公園站(金鐘南)往中環西站,雖然《策略》認為這個方案長遠而言較有好處,但因這個方案的造價較前者貴,最後被捨棄。此外,當時還建議除了選擇設立何文田站外,還可以以機利士路站取代,以服務紅磡北部。
2002年6月25日,行政會議建議行政長官把沙中綫的營辦權批予九廣鐵路公司,其後政府公佈九鐵奪得這條路綫的營運權。九鐵當時提出的方案,即把當時仍在興建中的馬鞍山鐵路向南伸延,由該綫總站烏溪沙作為開始,沿馬鐵路綫駛至現時的總站大圍站,再途經大圍至鑽石山鐵路綫、東九龍綫,然後通過第四條過海隧道直達中環。
政府批出沙中綫予九鐵的原因
香港政府向立法會的匯報提及行政會議選出九鐵方案的理由[1],其實地鐵及九鐵提出的方案十分相似。九鐵提交兩份標書,而地鐵更提交多達九份,但政府只考慮了其中完全符合工程計劃綱要所訂明的各項規範的一個方案。九鐵的方案對大圍站及紅磡站的轉車安排較好,地鐵的方案則完善處理鑽石山站及金鐘站的轉車安排。而以通車時間及工程技術等方面,都各有優劣,如地鐵的方案在較多路段採用鑽挖及顧及對地面樓宇的影響,九鐵的工程則可以減少對交通的干擾,收地也較少,故政府的評價為「不相伯仲」。
但九鐵方案勝出是取決於財務方面。雖然九鐵的方案比地鐵的而言,成本較高,但九鐵評估的車費可以比地鐵的更便宜,吸引更多乘客,使邊際收入增加,抵銷較高成本的影響。而且對政府而言,最重要的是公帑需要作出的資助,但九鐵的方案完全不需要政府資助,反而地鐵需要政府三幅車站或車廠的物業發展權益以作資助,故此九鐵最終勝出。
東鐵過海
2004年,九鐵更用九十年代的方案,將沙中綫修改為不直接過海,以紅磡站改以連接九龍南綫(原為南環線),名為「東西走廊」。東鐵改以直接過海,由羅湖站連接第四條過海隧道直達中環,名為「南北走廊」。
此舉促使市民日後可直接由港島區乘搭東鐵,直達羅湖邊境(或直接由羅湖邊境乘搭東鐵,直達港島區),無需在紅磡站多轉一程列車,但屆時的九廣東鐵將由現時的12卡改為9卡行駛,這將原本已經擠擁的東鐵更加擠迫;而且有投資者因已上市的地鐵公司未能取得此重要路線而擔憂其前景,甚至擔心現時完全由地鐵獨家經營的過海鐵路業務會被蠶食,此說法被轉化成認為九鐵公司的沙中線會浪費資源的意見,或認為會構成惡性競爭,並令兩鐵合併之說因此而起,造成日後的兩鐵合併。但整體來說,這可使一直有盈餘的東鐵為九鐵帶來可觀利益。日後東鐵列車離開旺角站(現稱旺角東站)後,將會駛入地底,到達紅磡站新建的地底月台。
合併方案
合併方案2007年7月12日,九廣鐵路公司和地鐵有限公司宣布了沙中綫的合併方案,包括一條南北綫、一條東西綫,路線的分站是為大圍站、鑽石山站、啟德站、馬頭圍站、土瓜灣站、何文田站、紅磡站、會展站、金鐘站以及中環南站,原設計的銅鑼灣北站取消;此外,港鐵觀塘綫會由油麻地站延長,途經何文田站到達黃埔站。
特區政府早前表示會在兩鐵合併後半年內制訂詳細計劃,又在2007-08年度的施政報告中提及在2010年動工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