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25個)

2008-02-05 11:48 pm
唐代詩人(25個)
唐代詩人(25個)

回答 (4)

2008-02-05 11:55 pm
✔ 最佳答案
李白 (公元七零一至七六二年)盛唐的最主要代表之一,一生中最菁華的歲月是在唐玄宗統治下度過的。從傳世的第一首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720以前)到最後一首《臨路(終)歌》(762),他的創作活動延續了四十多年,內容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封建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



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詩歌,大致可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一、出蜀以前(701-725年)
二、循江東遊到離開安陸(725-735年)
三、移家東魯到離南陵入長安(736-742年)
四、在長安(742-744年)
五、離開長安到長流夜郎(745-757年)
六、巫山遇赦到病逝當塗(758-762年)





一、出蜀以前(701-725年)

李白出身豪商,自幼生長在今四川江油縣附近,舊彰明縣青蓮鄉。出峽前遊過成都和峨眉。下面所選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表明他思想上很早已有道家的烙印。



二、循江東遊到離開安陸(725-735年)

李白二十五歲出蜀,目的就是訪道、求友和遊覽山水。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夫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方之志,乃仗去國,辭親遠遊」,是很有抱負的。他離開長江三峽東下,經荊門、江夏、到潯陽登廬山;訪金陵,遊揚州,浪跡吳、會之間;再回舟上,由江夏泝漢水,過襄樊,走臨汝,其間曾與孟浩然相遇;又從臨汝到安陸(公元727年),娶故相許圉師孫女,開始“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秋,曾應友人元之演之邀,同遊太原祠。次年春天返返安陸不久,就移家東魯。下面所選《江夏行》,抒寫他對平民如商人婦的同情;而《淮南臥病書懷寄南中趙蕤》可以找出他的縱橫家思想根源。



三、移家東魯到離南陵入長安(736-742年)

李白從安陸移居山東,在任城安家。又隱居徂徠山,與孔巢父等五人時時酣飲,號稱竹谿六逸。其間曾回漢、襄一次,並且北遊東都、南陽,返東魯不久,又南下吳越,遇到道士吳筠。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在南陵奉召入長安。下面所選《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可見他有信心從正道入仕;《南陵別兒童入京》更活現了奉召入京時的高與若狂,也反映了他對功名富貴的熱衷。



四、在長安(742-744年)

李白隨同道士吳筠到長安,又因玉真公主、賀知章等人的推薦,經唐玄宗親自召見,任為翰林供奉,以“布衣侍丹墀”,而沒有正式的官職。他以經世王佐之才自命,玄宗則以文學侍從看待,常常被召喚去做一些所謂“應制”之作。對這樣的遭遇,看來他並不滿意,再加縱酒狂放,目中無人,就難免開罪於一些小人,如高力士等,終於蒙讒出京。春風得意,不啻曇花一現。可惜長安是國家的政治中心,他在這裡開了眼界,增長了見聞,對當時日趨朽沒落的朝政有了感性認識,他搜羅了大量的詩歌素材,豐富和充實了作品的內容。下面所選《古風第二十四首》─《大車揚飛塵》明目張膽地譏刺時政;《天馬歌》是以馬自喻,悲歎未遇知人的明主。而《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表明長安的十丈紅塵,沒能使他放棄對神仙的嚮往。



五、離開長安到長流夜郎(745-757年)

李白離開長安以後,漫遊南北,他從梁宋、齊魯而幽燕,又多次來往會稽、金陵、宜城之間。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在此初期,他和杜甫結下了不朽的友誼,兩人又一起和高適,李邑等詩人和大書法家登山臨水,詩酒往還。安祿山亂起,他正在宣城,此後輾轉溧陽、剡中,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避居廬山屏風,碰上永王璘過潯陽,相邀參加幕府。次年,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永王違抗肅宗的詔命東巡,兵敗丹陽,他受到牽累,下潯陽獄,定罪長流夜郎;以五十七歲的垂暮之年,拋別妻子,獨冒洞庭三峽的險惡風濤,登上生死莫卜的漫長道路。這一階段,李白的生活經驗最豐富,傳世詩歌也最多。下面所選的《將進酒》及《宣城見杜鵑花》反映了他對國事的關心,朝政的不滿,兩次進取功名失敗的懊惱,以及對家人、好友、山水、神仙的瞥戀。



六、巫山遇赦到病逝當塗(758-762年)


李白長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東還,在江夏、巴陵、衡陽、零陵一帶稍事盤桓,就回到潯陽。以後又重遊金陵,來往宣城,歷陽等地。臨卒前一年,李光弼東鎮臨准,抗拒史朝義,他聞訊請纓,還想為國效力,不幸中途因病折回,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在當塗令李陽冰任所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這一階段李白漸入淒涼老病的晚境,然而他的詩情酒興,還是不減當年。下面所選的《江夏別宋之悌》反映了暮年李白對國家無奈之情。 (右圖為李白手跡)

縱觀李白一生和傳世之作,可知他的思想主流是道家兼縱橫家,也摻雜了儒家的影響。他景慕傅說、呂尚、范蠡、魯連、張良、謝安等所謂“安邦定國”的大人物,也企羡專諸、侯嬴、荊軻等刺客、遊俠者流。他頗有一濟蒼生的宏願而未能牛刀小試,固然是客觀的社會條件限制了他,也是他自己主觀的性格感情限制了他。他熱愛袓國人民,痛恨邪惡奸偽的性格是不用懷疑的。
2008-02-20 12:04 am
史家劃分四個唐朝時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
1.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侄孫.初唐四傑;
2.楊炯(公元650年-692年),隋朝宗室.初唐四傑;
3.盧照鄰(約632年-約695年),字升之,號幽憂子.東漢末名臣盧植後裔.初唐四傑;
4.駱賓王(640年-684年),字觀光.三國時孫吳大臣駱統後裔.初唐四傑;
5.王績,字無功,號東皋子,(585-644);
6.上官儀(約608年-664年);
7.王梵志(?—約670年),詩僧,原名梵天,唐初白話詩人;
8.陳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唐詩革新的先驅者;
9.崔融(653年-706年),字安成,「文章四友」;
10.杜審言(約645年-708年),字必簡,杜甫的祖父.「文章四友」;
11.李嶠,(645年-714年),字巨山.晚年被尊為「文章宿老」.「文章四友」;
12.蘇味道(648年-705年),「文章四友」;
13.上官婉兒(664年-710年),上官儀孫女;
14.宋之問(約656年-712年),字延清,一名少連.唐朝著名詩人.劉希夷的舅舅;
15.劉希夷(651年-679年),字延芝,一說名庭芝.宋之問之侄;
16.沈佺期(656或約650年-713或714或716年),字雲卿,唐朝著名詩人.與宋之問在文學上並稱「沈宋」;
17.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世稱虞永興.唐朝政治人物,文學家,詩人,書法家.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三國時孫吳名臣虞翻同族後裔.
盛唐:
18.岑參(715年-770年);
19.高適(706年-765年),字達夫;
20.崔顥(約704年-754年);
21.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唐朝現實主義詩人.西晉時滅孫吳大將杜預後裔.唐初詩人杜審言之孫.有「詩聖」,「詩史」之稱.世稱杜拾遺,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
22.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世稱「詩佛」,「王右丞」;
23.李頎(690年-751年);
24.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著名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合稱「李杜」.
25.孟浩然(689年或691年-740年),唐代著名的詩人.字浩然,本名浩,世稱「孟襄陽」.孟浩然的詩與王維齊名,並稱「王孟」;
26.裴耀卿(681年-743年),字煥之;
27.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唐代著名詩人,宰相.人稱「張曲江」;
28.張若虛(660年-約720年),「吳中四士」;
29.賀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號石窗,晚年號「四明狂客」.「吳中四士」;
30.張旭(658年-747年),字伯高,世稱「張長史」.「吳中四士」;
31.王昌齡(698年—756年),字少伯,世稱王江寧,王龍標.有「詩家天子」(或「詩家夫子」)的美譽;
32.王之渙(688年-742年),字季凌.
中唐:
33.李端(743年左右-782年左右),字正已,自號衡岳幽人.大曆十才子;
34.盧綸(739年-799年),字允言,世稱盧戶部.大曆十才子;
35.司空曙(約720年—約790年),字文明.大曆十才子;
36.錢起(710年-782年),字仲文.大曆十才子;
37.劉長卿(約709年-780年),字文房;
38.徐浩(703年——782年),字季海,唐宰相張九齡的外甥;
39.江採蘋(710年-756年),唐玄宗早期寵妃,女詩人.
晚唐:
40.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唐朝遠房宗室.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41.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號樊川,世稱杜紫微.唐朝著名宰相杜佑之孫,與杜甫同為西晉名將杜預後裔........
還有好多好多,不再一一列舉出來.其實除了唐朝外,之後朝代(宋,明,清)都有詩人(如宋朝梅堯臣,清朝江湜等),當然他們的成就是超越不到唐朝的詩人.
參考: 自己
2008-02-06 1:15 am
http://www.zhsc.net/Article/srda/tdsr/Index.html
白居易 (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 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今陕西渭南), 遂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 白文公。祖父□、外祖陈润俱善诗。父季庚,做过彭城 县令,徐州、襄州别贺。
  生平 入仕以前 自代宗大历七年(772),至贞元十 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 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 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 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 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 自贞元十六年 (800),至元和十年 (815)。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 (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 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 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 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 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 科",授□□(今陕西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 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 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 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连续上书论事,如《奏请加德音中节目》、《论制科人状》、《论于□裴 均状》、《论和籴状》、《奏阌乡县禁囚状》等,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 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 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 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 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 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 (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哩個網介紹左好多唐代詩人,不過係簡體字,唔知可唔可以幫到你呢?
2008-02-06 8:24 am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

杜甫(712-770),字子美

王维(701-761),字摩诘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开元十四年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终著作郎,后归隐江东。诗多写山林隐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丽。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诗多讽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使年任侠,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武则天执政时,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力求改革,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 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但诗文早有名,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参加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义兵,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后来兵败亡命,不知所终。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 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终洛阳尉。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这首《次北固山下》为最著名。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 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 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 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是韩愈的学生,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 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 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 ,终中书舍人。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仕途不得意,官止国 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昭宗大顺二年进士,但示授官。后任五代梁太祖朱温的翰 林学士,仅五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年轻时生活放荡,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建为前蜀皇帝,任命他为宰 相,诗词都很有名,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拟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颇多诋毁。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描手法,写闺情离愁 和游乐生活,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官司勋员外郎。早期有过一段风流不羁的生活,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得雄浑豪放。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明经科,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 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与白居易同为早期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诗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其 实,无论是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还是诗歌艺术,元稹都远不能与白居易相比。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韩愈劝之还俗。屡考进士不中,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是有名的苦吟诗人,以追求清奇、冷峭的意境著称,又重炼字。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自号四明狂客,与李白、张旭等人在长安称“饮中八仙”。工书法,尤善草隶,诗多祭神乐章和应制之作,偶有小诗清新可喜。

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

崔护 字殷功,博陵人。贞元十二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 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收錄日期: 2021-04-19 15:11: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05000051KK0203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