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職(10點)

2008-02-05 1:55 am
唔該,可唔可以詳細列明古代的官職。
(例: 一品官:[管轄范圍])
更新1:

中國的官職

更新2:

最好有埋縣官嗰d

回答 (2)

2008-02-05 5:05 am
✔ 最佳答案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職
秦代: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
(中樞機構)稱為:三公
丞相 - 丞相管行政
太尉 - 太尉管軍事
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
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務
後世演變為三省六部制

宋代:
三省: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中書省(決策) , (職權擴大)
門下省(審議)
尚書省(執行)
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

明代:
內閣 - 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

清代:
軍機處 - 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吏部" - 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戶部" - 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
"禮部" - 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
"兵部" - 管軍事
"刑部" - 管司法刑獄
"工部" - 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

中央:專門機構,官員 - 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
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
郡的長官:
秦稱郡守(郡王)
漢稱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
州官稱刺史
屬官有長史、司馬等

唐代:
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
"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

宋代:
州官稱知州
縣官稱知縣

明清:
改州為府,稱知府。

漢代:
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
刺史 - 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

隋唐:
全國分十幾個道,稱監察區
黜陟使 - 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

宋代:
全國分二十左右路
路中設若幹司 - 分管各方面的事務

元代:
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

明代:
改稱承宣佈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爵" - 爵位,爵號,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舊說周代:
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
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

漢初:
劉邦封皇子為王
亦封了七位功臣為王:
彭越為梁王
英布為淮南王等;

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

宋代:
寇准封萊國公
王安石封荊國公
司馬光為溫國公

明代:
李善長封韓國公
李文忠封曹國公
劉基封誠意伯
王陽明封新建伯

清代:
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
阿濟格為英親王;
多鐸為豫親王;
豪格為肅親王;
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
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
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相國) - 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

"太師" - 兩種官職,
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
二、古代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
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後逐漸成為虛銜

"少保" - 兩種官職
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
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 - 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
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
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
魏晉時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
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
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起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
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 - 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
先秦、西漢時將軍最高稱號
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
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 - 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 - 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
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
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禦史"本為史官

"樞密使" - 樞密院的長官
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
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
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
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 - 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
主要職責: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 - 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
漢代稱"大司馬"
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 -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份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 -
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
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
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 - 初為宮廷近侍
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
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

"侍中" - 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
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
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 '參謀軍務'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
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
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

"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
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
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
2008-02-17 1:16 am
明朝官制
中央:

1、三公、三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管理天下刑名。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太常寺:主管祭祀光禄寺:主管宴享太仆寺:管马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

  6、詹士府: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

  7、太医院: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地方:
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

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智能ABC中叫同志)、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收錄日期: 2021-04-27 21:39: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04000051KK0248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