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問自答與道德問題

2008-02-04 10:55 pm
如果有人自問自答, 糟蹋其他更佳答案之餘, 喺你問當時人點解要咁做時, 佢答:
(Who can make lot of money who is winner, no one will care about how he make lot of money, they just know he is a rich guy. Do you understand what i mean, i mean just like this game who earn more point in this game who is winner), 咁佢呢個人嘅道德觀差D, 定英文程度差D?


chungman08 所謂最佳解答 http://hk.knowledge.yahoo.com/my/profile_answer_best?show=HA00801753
bettymao120 所謂最佳解答 http://hk.knowledge.yahoo.com/my/profile_answer_best?show=HA00926544

回答 (5)

2008-02-05 2:25 am
✔ 最佳答案
正確D講「價值觀」不太正確,再而影響「道德觀」都差D,來隱沒欺騙自己的良知。
有人鐘意在知識裡發問無聊問題,自問自答引人注目來平衡安撫自己的自卑感,更要「撩撥膠事」搗亂,係會產生自我勝人一籌的優越感,
對於自己,不甘心會無法很冷靜和成熟地看透事情,他的內在心態就在發出恐懼感而叫嚷。就像像小孩任性叫喊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多數係「自我中心」幼稚天性,他認為「搗亂&胡亂作答/怪問題」必能難倒別人,凸顯自己某種優越狀態(小聰明),係為單純無知的處事行為。
自卑心人容易將「有比較」,不如別人的&嫉妒轉為自卑,而且對方產生不甘心。在不知不覺中憎恨愈來愈大,到最後只想向對方言語文字上批評,宣洩報復來並平衡自卑心理。
當程度最劣時產生,是一種混合心理狀態,妒嫉是發現別人處在某種優越狀態而無法超越,「自我恐懼」而自己不如別人時所產生的不愉快感、厭惡感,甚至憎恨感,自卑同時伴有屈辱、羞恥、負罪感等心理體驗的複雜情緒。
一味誇大自己的不幸;責怪和埋怨別人,羞辱別人沒有理解;總之都是別人的錯!以致錯失了自己命中注定的改善的能量。
要克服自卑心態,就要懂得寬恕和懂得「放下」都和充實&裝備自己。
做一個懂得「放下」的人,放下心中的嫉妒,放下心中的厭惡感,放下心中的不平衡,不要太斤斤計較。實際上則說明了每個人必須行動和自省才有希望,也說明了知識+存在是一種主觀、自主性的決擇和追求,同時也告訴我們謙遜的反省和包容而改變,知識+存在的意義才有嶄新的一面。
知識問題分數多寡,只是一種記錄的型式。作為一個Yahoo知識+分子,應該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的了」!用了數月的時間,花了大量的時間人力,換來「知識長」虛銜。不是為讚賞,而是...
對知識追求知的學問,學用「Yahoo知識+良心」的態度回答,「最佳解答」係認真用心回答,「採用率」自然會好高得分。
真正追求知識的人所獲得的滿足,絕對超越金錢/虛銜/好高得分所能帶來。
不認同知識有重要高低地位之分,為做善事近於追求名譽,做惡事近於遭受刑辱,對自己沒好處。
人往往因有所得而快樂,而知識學問屬於自己的心靈財富,不會輕易被奪走,把「它」貢獻分享,憑良心出發,一起泛傳共有,為「知識學問的力量」分享會使你更快樂而滿足。
所以追求知識獲得快樂的主動權係掌握在自己手上,點解不要好問,好學,好答呢?掌握多d屬於自己知識的心靈財富來改進自己吧。
參考: 懷著「知識的良心」的人
2008-02-04 11:21 pm
咁佢呢個人嘅道德觀差D, 定英文程度差D?
我覺得除咗佢兩樣都差之外,D管理員嘅能力都好差
依兩個人(或者是一個人2個ID)唔守遊戲規則
而D管理員又唔理,冇行動主持公道
等於比賽有人出古惑,個個人都睇到,冇理由個公證人睇唔到
畀佢贏咗又點?贏得唔光彩,不過佢咁做真係冇佢符
檢舉咗D管理員都唔理
在此只有認住依個兩個ID
問咩都唔答,由得佢地玩

2008-02-04 15:34:37 補充:
仲有一點大家留意,佢地互相好評真係頂佢地唔順D管理員做咩唔理???
2008-02-04 11:17 pm
什麼人都有,不用太介意,佢喜歡用這種方法而不覺得厭倦就由他吧.
有沒有意思他自己最清楚.
2008-02-04 11:02 pm
勁,全部自問自答XD
感覺這裡的太無王管,d人成日亂黎
d問題問完又問,d答案co完又copy
有時d人揀d錯既答案
2008-02-04 11:00 pm
兩者都差。


收錄日期: 2021-04-23 20:59: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04000051KK0169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