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的來源是?

2008-02-04 5:04 am
筆的來源是以筆

回答 (3)

2008-02-04 5:11 am
✔ 最佳答案
筆是人類的一大發明,是供書寫或繪畫用的工具。多通過筆尖將帶有顏色的固體或液體(墨水)在紙上或其他固體表面繪製符號或圖畫,也有利用固體筆尖的硬度比書寫表面大的特性在表面刻出符號或圖畫。

現今普遍使用的是簽字筆和原子筆,繪製藝術底稿和畫圖則多用鉛筆。而古代,在中國,使用的是毛筆。古希臘、古羅馬曾在木板面上塗蠟,然後用鐵棒在蠟面上劃寫。古代埃及和波斯,曾將蘆葦桿削尖當筆使用。從中世紀開始,在歐美,則是使用蘆葦筆或鵝毛筆,兩種筆因筆尖材質截然不同,毛筆為軟質筆尖,寫時圓轉,粗細差別很大,而蘆葦筆為硬質筆尖,寫時方正多角。

歷史
1954年在長沙左公山15號戰國中期楚墓中已有出土保存完好的毛筆。以木作桿,用竹管將毛套在木桿上,這是原始的毛筆。傳說秦朝大將蒙恬發明的羊毫毛筆,是先將羊毛困成筆頭,塞入筆桿孔內。蒙恬毛筆的改進對於小篆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意義,與大篆不同,小篆線條婉轉曲折,非硬物所能為,故應當是用毛筆書寫的。後世制筆業奉蒙恬為始祖。先秦時,毛筆有多種名稱,如「聿」、「不律」、「弗」等,後統稱為「筆」。

《西京雜紀》中紀述漢朝天子御用的毛筆鑲嵌寶石,用秋兔之毫製成。1

唐代著名的毛筆有諸葛筆。宋代有成安道筆、程奕筆、屠希筆等。
參考: web
2008-02-04 5:23 am
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yishu/861409.html

硯和筆,墨的誕生好比是孿生兄弟,幾乎是同時出生,互相聯繫,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它們發端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成形于商周,成長發展于秦漢,興盛于唐宋,明清為其鼎盛時期,並一直沿用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們正漸漸地成為實用而精美的藝術品,在各個不同時代表現出不同特色,並產生了一些光耀古今的代表人物及藝術作品。
我國古代的筆就是毛筆,它究竟產生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什麼時候,目前還沒有比較確切的定論。不過在仰韶文化的遺址中,發現了許多彩繪陶器,上面所繪的圖案,清晰流暢,粗細得宜,色彩和水份飽和,這不是用一般竹木削成的筆所能表現出來的,而必須用蓄水多,柔軟而有彈性的裹束起來的毛才能做到的。毛筆的雛形可能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至殷商時期,在河南安陽發掘出來的陶器中,有用筆書寫的痕跡。1932年發掘出一片寫有“祀”字的陶片,筆鋒清晰。1936年又出土了一件用朱筆書寫的陶器和一些先寫(亦用朱筆)后刻的卜辭甲骨片。這說明,我國的毛筆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商代已開始運用于繪畫和書寫了。
古代制筆的原料,主要是獸毛,人們最初曾經利用過各種禽獸,牲畜的毛來制筆,如雞毛,鵝毛 ,雉毛,羊毛,鹿毛,豬毛,豹毛,虎毛,甚至還有用人的須和胎發的。但長期的實踐告訴人們,兔毛才是制筆的最好原料,尤以秋冬的山兔毛為佳,因其質堅和健,春夏的兔毛則不堪用。

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毛筆,當是湖南,河南出土的戰國時期毛筆。筆管竹制,髹以漆汁,用麻絲把兔箭毛包裹在竹軒的外周,形成筆頭,筆鋒堅而挺。1954年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的一座戰國墓中出土的一支毛筆,筆身套在一支小竹管內,筆桿竹制長18.5釐米,徑0.4釐米,筆毛長2.5釐米,是極佳的野兔箭毛所制,極宜書寫簡牘。還有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支毛筆,其形制和戰國筆大致相同,並在此基礎上有所改良。該筆在竹管的端部鑿成腔,以 納筆頭。整枝毛筆納入一個和毛筆等長的細竹筒中,竹筒中間的二側,鏤有8.5釐米的長方形空糟,以便取用毛筆,竹筒髹以黑漆,並繪有朱色線條。
 
我國古代還有“蒙恬造筆”的傳說。蒙恬,秦名將,公元前223年他奉命南下伐楚,途經中山(今安微宣城地區),見山兔毛長適於制筆,遂命工匠製造了一批改良的筆,世稱“蒙恬筆”。司馬遷《史記》中載:“蒙將軍撥中山之毫,始皇封之城,世遂有名。” ”所以“管城”也就成了筆的別名了。說明這時的毛筆已經基本定型,並有了裝飾。在戰國時,對於筆的稱呼不一,楚稱“聿”,吳稱“不律”,燕稱“弗”,秦統一六國后,才統一稱為“筆”。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AD%86&variant=zh-tw

筆是人類的一大發明,是供書寫或繪畫用的工具。多通過筆尖將帶有顏色的固體或液體(墨水)在紙上或其他固體表面繪製符號或圖畫,也有利用固體筆尖的硬度比書寫表面大的特性在表面刻出符號或圖畫。

現今普遍使用的是簽字筆和原子筆,繪製藝術底稿和畫圖則多用鉛筆。而古代,在中國,使用的是毛筆。古希臘、古羅馬曾在木板面上塗蠟,然後用鐵棒在蠟面上劃寫。古代埃及和波斯,曾將蘆葦桿削尖當筆使用。從中世紀開始,在歐美,則是使用蘆葦筆或鵝毛筆,兩種筆因筆尖材質截然不同,毛筆為軟質筆尖,寫時圓轉,粗細差別很大,而蘆葦筆為硬質筆尖,寫時方正多角。

今日筆的種類相當多種,生產方式也相當多樣化。
參考: google
2008-02-04 5:16 am
唔知你所問的是否指鉛筆?
1564年,一陣狂風吹倒了英國坎伯蘭郡波羅谷附近的一棵大樹,樹根蟠結處露出了一大堆墨色的礦物質 — 石墨。當地的牧羊人發現了石墨的一項用途 — 在羊身上畫記號。不久,有眼光的城里人把石墨礦石切成細條在倫敦市場上出售,店主和商人都用它給貨物作記號,所以叫作“打印石”。這種“原始的鉛筆”畫出的印痕粗黑清晰。

  不過,石墨易碎。1761年,德國化學家法貝爾從卡斯塔斯爾煤礦採集了一些石墨礦石,將其研磨成粉末,用水沖洗去雜質,獲得了純凈的石墨粉,經過種種試驗后,法貝爾終於發現,在石墨中摻入硫磺、銻和樹脂,加熱凝固后壓制成的一根根“鉛筆”,硬度合適,書寫流暢,也不容易弄臟手,在這種鉛筆外面裹上紙卷后,就可以拿到商店出售了。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了,英國和德國對法國進行了封鎖,沒有了鉛筆來源,對法國影響不小,法國化學家兼發明家孔特奉命在法國盡可能採集石墨制造鉛筆,但法國的石墨質量差產量也不多,孔特費盡心思,終於有了主意,在石墨中摻入一些粘土試驗,一試效果出人意料的好,這種混合物變成了世界上最好的畫筆,在石墨中加入不同性能的粘土,便可得到“硬鉛”與“軟鉛”。

  不過,孔特的鉛筆和法貝爾的鉛筆,都只有一根細條,很容易折斷。1812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位木匠兼修補匠威廉·門羅成了風雲人物,他決心為鉛筆錦上添花,讓鉛筆穿上木頭“外衣”。門羅在土場內裝置機械制造長5—18厘米的標準化木條,細木條中間用機器挖出一條剛好適合鉛筆芯的凹槽,然后將兩片同樣開有凹槽的細木條中間嵌入一根石墨條,合起來用膠水粘緊。於是,第一支現代鉛筆產生了。這支長18厘米的標準鉛筆可以畫55千米的線條,至少可以寫45000字,而且是削了17次還剩下5厘米長的筆頭。

  在門羅鉛筆誕生100年以后,有人認為它浪費木材,其結果導致了日本人早川德次在1915年發明了一種能夠把鉛筆芯反復推出的鉛筆,它就是如今廣泛使用的活動鉛筆的原型。現在多達300多種的鉛筆世界令人眼花繚亂。
通常在鉛筆末端,都會以「B」(Black)及「H」(Hard)的號數標明其軟硬度。「H」的號數愈高,筆心愈硬愈淡,適合精密描繪。「B」的號數愈高,筆心則愈軟愈黑,較適合素描練習使用,其中2B、6B最常使用。而介於二者之間的「HB」或「F」(Firm),因筆心軟硬適中,多用於筆記書寫。
參考: 網上


收錄日期: 2021-04-16 23:41:2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03000051KK0311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