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耳垢(耳屎)
耳垢的組成?主要來自兩個部分:一是脫屑的皮膚角質細胞,二是淺部外耳道腺體的分泌物。而分泌的腺體,又有兩種:皮酯腺和耳蠟腺。
皮酯腺位於毛髮根部,又分泌皮酯,主要成分為三酸甘油酯,具有抗菌和防水特性,同時分泌量有冬多夏少的特性。
耳蠟腺在正常外耳道數目有一至兩千之譜,腺體開口在毛幹基部或直接開口在外耳道上皮表面。有研究指出耳蠟腺在受到交感神經刺激時會增加分泌。耳蠟腺的最初分泌物是牛乳狀,但與空氣接觸後變成褐色帶黏性物質,與皮酯及上皮細胞角質的脫屑相混後,成為我們所知的耳垢。
一般人會將耳垢(屎)視為人體的排泄物且一無是處,其實不然。它主要的組成包括淺部外耳道腺體的分泌物及耳道深部細胞往外排出的角質層。耳蠟腺最初的分泌物是乳狀,與空氣結合後變成褐色帶黏性物質,再與皮脂腺的分泌物及上皮細胞角質層相混合後,即形成所謂的耳垢。耳垢呈現弱酸性且含有一些內在酵素,由於上述原因它具有兩個重要功能,一是可以保護外耳道,另一是具有抑菌功能。
耳垢可分為「乾」及「溼」兩型,乾型耳垢呈灰褐色,質地乾而易碎,又被稱為「米糠型」耳垢;溼型耳垢呈金褐色溼而黏,又被稱為「密蠟型」耳垢。
研究顯示溼型耳垢為顯性遺傳且較好發於白種人,而黃種人則有較多的乾型耳垢。一般說來溼型耳垢較容易發生耳垢阻塞,雖然如此,這兩型耳垢的制菌能力並沒有很大的差別。
很多人會問:「耳垢需要定期清理嗎?」其實大部分的人並不需要,因為人體的外耳道表皮發展出一套精密的「自清」功能。特別是在成人,因耳道較寬,鬆動的耳垢在咀嚼、講話時可以自行排出外耳道。它可能經由在耳道深部新細胞形成時將老細胞逐漸往外推出或是在表皮細胞分化過程主動將角質層往外排出。在逐漸往外移動的過程中,角質層會形成一道道波浪狀堆積,最後在前緣碎裂完成脫屑過程。即使如此,還是有一些人有耳垢阻塞的問題,有時會因洗澡或游泳時不小心讓水流入耳道內,使得耳垢膨脹進而造成耳道壓力感、漲痛感甚至短暫的聽力損失。若有這種情形,那就應該儘速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助,千萬不可以自行嘗試以棉棒掏耳,如此做不只是將耳垢更往深處推,有時還會造成外耳道甚至耳膜的創傷。
若懷疑耳垢是造成聽力損失的原因或者耳垢已影響醫師對耳疾之診斷,我們應該對阻塞外耳道的耳垢進行清除。一般而言,若耳垢不易取出時不建議強行取出,可考慮利用耳道灌洗或先使用一些耳滴劑數天後再將耳垢取出,當然這些處置都必須由熟知耳科解剖構造的耳鼻喉科醫師來執行。
綜合以上,對大部分人而言,耳垢並不需要特別去清除它。至於少數容易形成耳垢阻塞者,定期接受耳鼻喉科醫師的檢查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耳油
人體比較脆弱的地方都會有分泌液來保護自己...一方面有一點點的消毒作用
一方面可以讓蟲比較不會跑進去...人體本身其實都會分泌油...不過還是要定期清洗保持它的健康唷!!以免耳屎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