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在紅樹林中有大量不同種類的動物,其中不少動物是以水陸兩棲的方式生活,其中一種是兩棲的魚類,牠就是彈塗魚了。
彈塗魚的種類:
彈塗魚有兩种種,較小的一種比較常見,稱為廣東彈塗魚﹝Perio- phthalmus cantonensis﹞,身長可達一百亳米,當海水低潮時,在紅樹林的泥灘附近經常可以看見牠們;另一種稱為薄氏大彈塗魚﹝或簡稱大彈塗魚﹞(Bo- leophthalmus boddaerti),成長後身長約二百亳米。牠不及廣東彈塗魚那樣適應陸上生活,牠只能停留在地面上很短時間。潮退時,在浮橋盡頭的水邊附近,常有牠們的足跡。
彈塗魚的呼吸系統:
廣東彈塗魚非常適應其半陸生的生活,可以離水一段長時間。牠的呼吸方法是先讓腮腔充滿水,然後使水通過腮部。不過,用這種方法獲得的氧氣很快就會用完,牠必須經常到小水洼或海邊去,吸入新鮮的水。彈塗魚也可以通過皮膚吸收氧氣,不過牠們一定要保持皮膚濕潤,才可這樣做;事實上,廣東彈塗魚大多用這個方法吸取氧氣。薄氏大彈塗魚呼吸的方法效率較低,牠大多倚賴讓水經過腮部這途徑,因此牠不能像廣東彈塗魚那樣適應陸上生活,所以也較少被人見到。
彈塗魚的身體:
廣東彈塗魚和薄氏大彈塗魚都呈深灰褐色或綠色,身上有幾顆較深色的斑點或幾條斜紋。彈塗魚有一雙鼓凸的大眼睛,長在頭頂上;牠們有兩片背鰭,能夠像船帆似的升降。最重要的是,彈塗魚的胸鰭肌肉結實,強壯有力,而且胸鰭連在一起,並向前彎牠可以將胸鰭當拐杖一樣使用,使牠們能在淤泥灘表面上彈跳自如。假使牠將身體彎向一邊,然後突然伸直,動作可以更快。利用這些方法,彈塗魚能夠「跳」過半公尺以上的距離。彈塗魚的腹鰭合併在一起,形成一個吸盤,因此牠可以攀附在紅樹的莖部和支柱根等垂直的平面上。在水中,這些鰭的作用就跟其他魚的鰭一樣,可以正常地游動。彈塗魚的眼睛可以轉動,使牠的視野範圍擴及每個方向;牠又具有特別的褶層,讓眼睛可以在陸地上時縮入其內加以潤滑;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彈塗魚沒有淚腺,不能保護角膜免受損傷。
彈塗魚的捕食:
廣東彈塗魚是食肉動物,主要以昆蟲為食。所有彈塗魚在空氣中都非常好,但在水中時,其眼球的晶體不能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清晰的影像。故此,雖然牠在陸上水中均能覓食,但牠多喜歡離水尋找食物;薄氏大彈塗魚則是吃淤泥的動物,牠把頭垂在淤泥面上掃來掃去,像吸塵機似地吸取泥面上一薄層營養豐富的藻和碎屑。在泥灘表面的養份循環系統中,薄氏大彈塗魚的地位十分重要;因為牠們吃了淤泥碎屑後,又成為白鷺和蒼鷺等無數涉水鳥的食物。
彈塗魚的居住環境:
彈塗魚住在垂直的狹窄地洞中,洞的直徑約二厘米。洞口往往有兩個,相距十五厘米左右;洞口四周堆著淤泥,這些泥堆是彈塗魚在掘洞時用口銜著帶上地面,堆在洞口周圍的。兩條隧道在地下十厘米深處接合,接合處再在一條垂直的地道,長約二十厘米;彈塗魚的地洞,都呈「Y」形。
彈塗魚的繁殖:
每到繁殖季節,雄彈塗魚便會高豎背鰭,以胸鰭撐高身體來吸引雌彈塗魚。受到吸引的雌彈塗魚會跟雄彈塗魚入洞產卵。從此兩魚共同生活,雌彈塗魚留居洞內,雄彈塗魚則負責守衛。
據資料顯示,世界上紅樹植物共有20科27屬70種 (林鵬,1997),除3 種蕨類植物外,所有真紅樹種類都是喬木或灌木,沒有草本,藤本植物列入。中國有12科15屬27種(含1個變種)。香港的紅樹植物種類較少,據統計只有8科10種 (張宏達等,1986),常見的約有7科8種 (Hodgkiss,1986),最近期的大規模調查則顯示有7科8種 (Tam & Wong,2000)。其中以秋茄、桐花樹、白骨壤最為常見,木欖較為罕見,紅海欖、銀葉樹則極為罕見,另有11科17種伴生植物 (張宏達等,1986),其中以黃槿、海芒果等最為常見。Tam &Wong (2000) 最近的調查發現有共12種其他伴生植物。
紅樹林的動物:
紅樹林區的底棲動物因生態小生境的不同可分為樹棲動物、底表動物及底內動物,樹棲動物具有垂直分帶現象,其垂直分化與潮位線存在著一定關係,底表及底內動物除了受潮汐作用影響外,也與沉積物關係密切。基本上軟體動物是紅樹林區最大的動物類群,約佔 2/5 。
香港紅樹林區內主要的無脊椎動物有15科23種,另有研究顯示物種數目可比此數目還要多,單在米埔中也發現81種(不計算昆蟲)。其中著名的有孤邊招潮蟹(Uca arcuata)、米埔相手蟹(Chiromanthes maipoensis)、鋸緣青蟹 (Sculla serrata) 等,還有常年棲息於紅樹林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各種底棲動物,其中以腹足類(gastropod) 最常見,如沼螺(Assiminea)、雙殼貝嚼肌蛤(Musculista senhausia)、鴨背蛤(Laternula truncata)等。
紅樹林中另一常見的動物是鳥類,在其中棲息生活的主要鳥類約有17科45種,終年居於紅樹林內的則不多,僅有夜鷺(Nycticorax nycticoras)、灰頭鷦鶯(Prinia flaviventris)、褐頭鷦鶯(Prinia subflava)、綠鷺 (Butorides stiriatus)等,它們或是築巢於紅樹林中或是白天歇息而黃昏則覓食於紅樹林間;但是在香港紅樹林及其附近沼澤海灣過冬、覓食或作為遷徒中途站的鳥類卻多達250種,每年春秋兩季南下過冬,或是北上繁殖旅途中在此逗留一段時間,利用紅樹林及其附近沼澤海灣內豐富的生物資源為生,並貯存養分,以備日後飛行,牠們大都集中在米埔沼澤區內覓食。
棲息於紅樹林內的脊椎動物並不很多常見的僅有廣東彈塗魚(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和黑斑水蛇(Enhyaris bennetti)等。
據不完全統計,在香港紅樹林(米埔)有記錄的昆蟲400多種,海洋無脊椎動物90多種,碟類50多種等。
紅樹林的類型:
有關紅樹林的類型可根據群落的組成種類、外貌結構和生境、特有生態幅度和分佈區域,可劃分為潮間帶海灘紅樹林(beach-mangrove/true mangrove)和特大高潮才浸到的海岸半紅樹林(coast semi-mangrove)兩大類,然後按群落的特徵再劃分各種類型。
海灘紅樹林(beach-mangrove/true mangrove)
本類型是分佈在潮水間歇性淹沒的海岸地區上,是紅樹林的主要類型,或稱為「典型紅樹」。組成種類以紅樹科植物為主,類型多,分佈廣而面積大:據統計,香港有9種紅樹植物,其中以秋茄、桐花樹、白骨壤最為常見,而木欖則較為罕見。
海岸半紅樹林(coast semi-mangrove)
本類分佈於海潮一般不易抵達的地帶,其中包括如黃槿等常見伴生植物,一般海岸堤邊與灘紅樹林相接而成帶狀分佈。大陸稱為「後紅樹林」。這種類型的組成種類較雜,以非紅樹科的耐鹽植物為主,分佈積也不大。
其實紅樹林的生長環境非常惡劣的,因為香港後海灣是珠江口的附近,是咸淡水交界,紅樹的生長環境是含有頗高鹽分,而且紅樹的根經常浸在水裏,若根長期浸在水裏會腐爛的,而且水中較少氧份,紅樹又要與水中其他生物爭氧份,在這種惡劣環境中,它唯有改變自己來適合環境。它將葉脫去,從而除去身體內的鹽分,而且它的生長及繁殖速度很快,因為它要以此來沖淡鹽分;而它為了能吸取更多的氧氣,於是它生長了一些出水通氧根和支柱根。在香港比較明顯的例子是白骨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