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嗟來之食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災,老百姓就沒法活了。這一年,齊國大旱,一連3個月沒下雨,田地乾裂,莊稼全死了,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著一個個都要被餓死了。可是富人家裏的糧倉堆得滿滿的,他們照舊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個富人名叫黔敖,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他反而幸災樂禍。他想拿出點糧食給災民們吃,但又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捨給過往的饑民們。每當過來一個饑民,黔敖便丟過去一個窩窩頭,並且傲慢地叫著:“叫花子,給你吃吧!”有時候,過來一群人,黔敖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著他們,十分開心,覺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薩。
這時,有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過來,只見他滿頭亂蓬蓬的頭髮,衣衫襤褸,將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他一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面孔,一邊搖搖晃晃地邁著步,由於幾天沒吃東西了,他已經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走起路來有些東倒西歪了。
黔敖看見這個饑民的模樣,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著這個饑民大聲吆喝著:“喂,過來吃!”饑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ē),聽到沒有?給你吃的!”只見那饑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著黔敖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願餓死也不願吃這樣的嗟來之食!”
黔敖萬萬沒料到,餓得這樣搖搖晃晃的饑民竟還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頓時滿面羞慚,一時說不出話來。
本來,救濟、幫助別人就應該真心實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對於善意的幫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對“嗟來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氣的饑民的精神,值得我們讚揚。
解釋
"嗟來之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捨。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於現在的"喂"。
原文:
齊大饑。黔敖爲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屢,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出自 : 《禮記•檀弓》
譯文:
齊國發生了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饑民來,給他們吃。 有個人餓得很厲害,用衣袖蒙著臉面,拖著鞋子,踉踉蹌蹌地走來。 黔敖見了,左手拿著飯菜,右手端著湯,吆喝道:喂!快來吃吧!那饑民抬眼望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吆喝來的飯菜才餓到這個地步的。"黔敖跟在後面表示歉意,但是這個人始終不肯吃,便活活餓死了。
注解:
黔敖:春秋時齊國的一個富翁。
袂:讀mèi ,衣袖。
輯:拖著不使脫落。
屨:讀jù ,用葛麻做成的單底鞋。
貿貿:同“眊眊”,蒙昧不明的樣子。
嗟:感歎詞。
嗟來之食:指侮辱性的施捨。
分析:
這個故事寫了一個寧可餓死也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有骨氣的窮人。後世以“嗟來之食”表示侮辱性的施捨。吳晗在《談骨氣》中引用這一故事為論據,說明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是有骨氣的。范曄《樂羊子妻》中的樂羊子之妻以這個典故奉勸丈夫,要他做一個品行廉潔而有志氣的人。這個故事流傳千百年,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