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衣服是什麼?

2008-02-02 10:00 pm
漢族衣服是什麼?

回答 (5)

2008-02-06 2:12 am
 漢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10. 42億(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

  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五十年代以來,中國政府有計劃地進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推廣普通話,簡化漢字。

  漢族以農耕為本。

  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漢族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還有中秋、端午、清明等。

  食俗

  日常食俗 漢族以農業為主、家庭飼養業為輔的生產經營方式,歷史悠久,對漢族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影響。形成了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三餐中,午、晚餐是正餐。一日三餐。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主食 由於漢族分布的不同區域出產的糧食作物不同或互有差異,形成不同的主食和制作方法。米食和面食是漢族主食的兩大類型,南方和北方種植稻類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面食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類、薯類作物作為雜糧也都成為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漢族主食的制作方法豐富多採,米面制品,各不少於數百種。在長期的歷史和廣大地區呈現多姿多態的風格。在不少食品除了營養學上的價值,還具有美學欣賞價值。食之味美可口,觀之賞心悅目。米面食品起源很早,古代蒸米為飯,有黃黍、白黍、黃梁、白梁、稷米、稻米六種米飯。現在,  菜肴 是漢族飲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族飲食史早期,菜是蔬菜的總稱,肴是做熟了的魚肉。后來菜也成為副食的總稱。素菜指各種蔬菜和植物蛋白制品,葷菜指魚肉等動物蛋白制品。在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普通民眾隻能以菜食為主,而各類肉食主要成為上層階級的日常食品或者社會節慶日的食品。因而在先秦許多典藉中,曾把“肉食者”作為權貴的代稱。例如殷周時代稱在位者為“肉食者”,稱平民百姓為“蔬食者”。

  漢族的菜肴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又各有千秋。漢族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在飲食習俗方面形成菜肴的眾多不同類型,是因為受到多方面的條件影響。首先是原料出產的地方特色,例如東南沿海的各種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種山珍野味,廣東一帶民間的蛇餐蛇宴,西北地區多種多樣的牛羊肉菜肴以及各地一年四季不同的蔬菜果品等都反映出副食方面的地方特色。其次,還要受到生活環境和口味的制約。例如喜食辛辣食品的地區,多與種植水田、氣候潮濕有關。人們常把漢族和其他有關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為“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雖然過於籠統,並不准確,但也反映出帶有區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異和區別。再次,各地的調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調味、烹調技術的不同要求和特點,都是形成菜肴類型的重要因素。例如廣東位於南部沿海,物產豐富,粵菜有用料鮮活,花色繁多、新穎奇異、取材廣泛的特點,口味以清淡、生脆、爽口為主。山東位於黃河下游,處於渤海與黃海之濱,沿海一帶海產豐盛,魯菜的主要特點是擅長烹制各種海鮮,講究清湯和奶湯調制,善以蔥香調味,火功精妙,風味鮮咸適口,清香脆嫩,湯精味醇。江蘇是聞名的魚米之鄉,蘇菜的主要特點是選料嚴謹,制作精致,刀工精細,講究造型,菜肴四季有別,重視制湯,保持原(料)汁,口味清鮮和平。川菜,以成都、重慶、自貢等地的風味佳肴為代表,口味多樣,注重調味,講究精烹,具有清鮮醇沈,麻辣香,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點。漢族菜肴烹調方法有幾十種,常見的有煮、蒸、燒、烤、煎、炒、烹、炸、燴、爆、汆、扒、燉、燜、拌等十多種。各地的烹調方法都深受當地食俗的影響,如廣東菜的軟炒、(火+屈)、焗﹔福建菜的醉、糟﹔湖北菜的煨﹔北京菜的涮、烤、(火+曰+羽)等各有長處,各地在民間口味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有特色的地區性的菜肴類型,產生漢族豐富多採的烹調風格,最后發展成為較有代表性的菜系。川菜、閩菜、魯菜、蘇菜、京菜等各具特色,匯成漢族飲食文化的洋洋大觀。

  飲料 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

  
  茶是比酒更為普及的一種飲料。唐代飲茶要加許多香料和調料,宋以后逐漸發展起綠茶、花茶、烏龍茶、紅茶等茶。飲茶講究茶葉、水質的品格,火候水溫的適宜以及茶具的風格,飲茶的環境、氣氛等多種條件。日本在中國唐代飲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獨特的茶道,對日本文化和國民性格有深遠的影響。目前,中國漢族和各民族的飲茶習俗,將身體保健、文化欣賞、社會交際媒體等多種功能綜合為一身,成為民族飲食中最普及、受歡迎的飲料之一,也是民族文化中最普遍的現象之一。

  除酒和茶兩種主要飲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為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人們的飲料。

  節日食俗

  漢族的飲食一方面受到本地區自然環境的直接影響,同時也與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歲時節日即是表現漢族飲食文化風格的重要時期。漢族與其他民族一樣,節日食品是豐富多採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

  在舊時代,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於舊歷年前煮熟,過節三天隻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生食品尤其主食為炊則意味全年辦事不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准備齊備,過節三天間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谷子減產﹔而江蘇南京等地則以正月初二為米娘娘生日,這天是人類的一件大事,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姜,因為鮮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難產等。古代人們常認為事物之間存在一種神秘的相互感應。這類信仰、禁忌觀念有形無形地滲透在漢族的某些飲食習慣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殘存在飲食習俗中的一些迷信成分已經或正在被淘汰,合理和有益的經驗正在與科學知識相結合而使漢族的飲食文化水平不斷得以提高。
2008-02-02 10:55 pm
  漢族是我國也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其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輝煌燦爛。
  蹤觀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服飾,在式樣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連兩種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鮮明特點。不同朝代、不同歷史階段,又各有不同的特點。

五種正色
  在服飾的色彩上,漢族視青、紅、皂、白、黃等五種顏色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為宜。但從唐代以後,黃色曾長期被視為尊貴的顏色,往往天子權貴纔能穿用。

神秘的中國術
  服飾的原料,主要有麻布、絲綢、棉布、毛呢、皮革等。漢族的染織工藝,以其歷史悠久、技術先進、製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享有盛譽。古代染織,特別是絲織方面,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世界上獨有的。古代的染色技術也極為卓越和先進,不僅顏色種類多,色澤艷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譽為神秘的"中國術"。其方法大體可分為織花、印染、刺繡、書花四大類。

由抽像到寫實的衣服圖案
   漢族服飾的裝飾紋樣上,多採用動物、植物和幾何紋樣。圖案的表現方式,大致經歷了抽像、規範到寫實等幾個階段。商周以前的圖案,與原始的漢字一樣,比較簡煉、概括,抽像性強烈。周朝以後至唐宋時期,圖案日趨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對稱,紋樣佈局嚴密。明清時期,已注重於寫實手法,各種動物、植物,往往被刻畫得細膩、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採擷於現實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處理,充分顯示了漢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2008-02-02 10:11 pm
漢族衣服,又稱為漢裝、華服,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這近四千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民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民族所著的、具有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在民族和國家概念沒有明確的古代,一般作為與中華文明周邊地區的「胡服」相對的詞使用。今日漢服運動的參與者則認為漢服是中國上古三皇五帝至明末(17世紀中葉)以前,漢族(及漢族的前身華夏族)以民族文化為基礎,在自然的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服裝體系。換言之,目前此詞對不同的人在含義上會有所區別。如果以服裝體系而言,漢服是上溯炎黃,下至明末,漢(先秦時期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 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漢服」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而用繩帶系結。漢服支持者認為明代對襟服裝為未滿化的漢服,多為常服樣式。明制禮服如袞冕,皮弁服,翟衣等等均為交領右衽,符合漢服基本特徵。[1] 但反對者指出明朝後期大量使用紐扣,現存世大量萬曆後期文獻圖片資料(例如定陵博物館藏品,河北昭化寺明代壁畫中市井人物圖等)紐扣的普及是毫無疑問的。萬曆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墓中無一件交領衣,確有類似清代女裝的灑線繡蹙金龍百子衣出土證明明代後期漢服漸變和清代服飾有密切的淵源。
2008-02-02 10:08 pm

圖片參考:http://tn5.cn3.yahoo.com/image/187c/b9c3e368380e86f876.jpeg





沈陽新人穿漢服舉行傳統漢唐婚禮(組圖)
圖片參考:http://newsbig5.jxnews.com.cn/images/gngj_16.gif




http://www.jxnews.com.cn 2007-10-06 10:14 編輯: 萬文婷







【字體:大 中 小】 【進入論壇】



圖片參考:http://picbig5.jxnews.com.cn/0/02/22/66/2226634_353806.jpg

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

圖片參考:http://picbig5.jxnews.com.cn/0/02/22/66/2226635_978206.jpg

新郎將自己的頭發系在新娘頭上,表示結發

圖片參考:http://picbig5.jxnews.com.cn/0/02/22/66/2226636_703247.jpg

新郎迎新娘入場 本組圖片由 賈民 攝
  華商晨報10月6日訊今日沈陽一對新人將舉行特殊婚禮,將再現中國2000年前傳統婚俗儀式。

  因為程序復雜,昨日下午,兩位新人在婚禮前一天彩排了3遍。
  新郎邱峰在金融行業工作,新娘楊馨心自己經營一家漢服社。楊馨心和邱峰小時是鄰居,1年半以前,兩人再次相遇後確定了愛情關系。
  楊馨心介紹說:“傳統漢族婚禮分為六禮,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親迎。我們的婚禮重點也是親迎這個過程。”楊馨心告訴記者,整個婚禮需要三四十分鍾。
  因為身著的傳統服飾長過腳面,邱峰在下跪起立的過程中腳總踩衣服,幾次差點摔倒,練幾遍後纔習慣。
  “結婚用的漢服是我設計、制作的。”楊馨心說,傳統婚禮上沒有點煙的程序,只有敬酒。
  “舉辦傳統婚禮很繁瑣,已經准備了半年多時間,但我很喜歡這種形式,雖然古老,但在現代來說很新穎。”邱峰拉過楊馨心的手,攥在手心。
  民俗學家齊守成了解楊馨心和邱峰的婚禮形式後說,他們的婚禮是中國的傳統婚俗儀式,在漢唐時代就已出現。在現代人身穿傳統服飾、用傳統的婚俗儀式結婚很新穎。


來源:( 華商晨報——遼一網 )


收錄日期: 2021-04-19 00:27: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02000051KK012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