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宋廷長期實行重文政策,武人備受歧視,嚴重影響士氣及戰力,其後面對金人,更「望風瓦解」。此外,更戍法的原意是「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內外相維,上下相制,等級相軌」,然而,軍隊三年一遷,浪費士兵的精神和金錢(蘇軾認為等於三年出兵一次);不設固定將領統軍,更造成兵將互不相知,這是宋軍敗多勝少的重要原因。因此王夫之說:「忌天下之強而獎之以弱,則以自弱而喪其天下。」
2.地方貧弱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強禁軍,削弱地方兵力;太宗時期又削奪節度使的權力,使中央、地方失去平衡,形成強幹弱枝的局面。此後,保境禦敵的責任,就全由禁軍擔當,因此真宗以來,不斷增加禁軍數目,但地方軍力卻得不到相應的補充,使地方守禦力薄弱,即使盜賊亦難以平定。當宋末金兵南下,駐防地方的禁軍一敗,地方便無力勤王,全國立即瓦解。
另一方面,宋廷又以文臣代替武臣出任「知州」,卻不授予實銜,也無明確任期。相反,擁有實銜的武臣,卻無實權,形成地方官員的職權名不副實,行政混亂。此外,中央又以通判監視知州,通判甚至自稱「監州」,知州飽受制肘,與通判勢成水火,有礙行政效率。
3.政治積弊
政治積弊的第一個象徵,是政風因循。中央集權,使相權低落,加以受台諫監察,宰相更難汴為,一般官員亦處處受制,多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例如范仲淹就曾批評官員「勞逸不均」。官員缺乏創見與積極性,使政治因循;至於地方官員互相制肘,也造成行政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