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0年代的香港

2008-02-02 9:15 pm
我想知道香港在50-70年代既建築特色係咩呢?

回答 (1)

2008-02-13 5:50 pm
✔ 最佳答案
1950s
--------
1953年,聖誕夜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發生石硤尾寮屋區大火,53,000名災民無家可歸。港督葛量洪制定緊急房屋計畫。當時,香港政府為了儘快為災民提供安身之所,火速在原址附近興建徙置大廈。徙置大廈,由三合土所建成,結構比寮屋堅固,防火防滲漏,設有基本消防設施,每幢樓高七層,可容納2500人。每層中間設有公共廁所與浴室。每個單位卻缺乏間隔及廚房,市民要在單位外的公共走廊做飯。此後,政府又在香港島及九龍各處興建黃大仙、老虎岩、長沙灣李鄭屋等徙置區,讓居所簡陋、衛生環境較差的寮屋居民入住。自此,香港政府大量建造公營房屋,每人的居住空間為24平方呎。另一方面,1955年當政府在李鄭屋村興建徙置大廈時,無意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被稱為李鄭屋漢墓。此外,於1957年入夥的北角邨,在當時的香港公共房屋設計上作出很多突破,包括每戶均有獨立廚房及廁所,並設有升降機。

由於高樓節省土地,此後亦成了建築趨勢。其中由香港著名商人霍英東於1955年落成,位於香港島銅鑼灣利園山的蟾宮大廈,為一座樓高17層的住宅大廈,成為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蟾宮大廈是他旗下“霍興業堂置業”的物業,他首創賣樓花的方式發售單位,奠下了香港地產發展商其後賣樓花的基礎。

1960s
---------
在1962年,葵涌與荃灣的衛星城市發展完成之後,開始往西邊的屯門和北邊的沙田發展。另一方面,石壁水塘及下城門水塘先後於1963年及1965年落成,惟無法即時解決當時的缺水問題。此外,香港島北岸的建築物繼續向高空發展,中環的恒生大廈、聯邦大廈及國際大廈先後成為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

至於公共房屋,自1960年起,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開始推出政府廉租屋邨,包括長沙灣蘇屋邨、荃灣福來邨及牛池灣彩虹邨等等。相比起1950年代的徙置屋邨,這些廉租屋邨經已設有獨立廁所及廚房。在1960年代興建的公共屋村,大多為16層高。

1970s
--------
1972年,香港政府宣佈實行十年建屋計畫,以改善公眾居住質素,紓緩擠迫的居住環境。這個計畫的目標是在十年之內,為一百八十萬人提供具一定質素的居所。香港房屋委員會由此成立,以主導計畫的進行。政府又在1976年引入了居者有其屋計畫,透過建造住所並以低於市價的價錢出售,幫助市民自置居所。

首個為中產階層而設的大型私人建築項目就是1972年由太古公司負責的太古城。太古城的設計重點是沒有把土地浪費在銅像或地標身上。這樣的設計成了新標準。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56: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02000051KK0112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