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

2008-02-02 4:50 pm
我想知道媒體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呀!!!!
我要攞la做專題研習架!!!

回答 (2)

2008-02-02 5:04 pm
✔ 最佳答案
國內許多實證研究指出親子關係和青少年犯罪間的關係,如警官學校犯罪防治系主任黃富源,於民國七十五年所做的研究指出:親子關係的良窳對青少年犯罪傾向有很大影響力,親子關係越差,青少年犯罪傾向越嚴重。學者陳超凡於七十七年所做的研究中認為:兒童有被父母親虐待經驗者,會使身心發展異常,極易導致犯罪行為出現。以下依據狹義的親子關係來探討:那些父母特殊性格傾向會影響子女人格成長,致使不能適應社會,進而表現偏差行為者。
(1)拒絕感:家庭生活中,子女所需要的是愛,而其具體的表現則是為父母接受,但有些父母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對子女拒絕態度,使子女心靈上遭受創傷、感到無助、沒有安全感,顯示出對社會不適應,對愛失去任何反應,甚而激烈地表現出反抗社會行為。
(2)過份保護(溺愛過度):過度驕縱子女的父母,對待子女如保護者、補償者或慈善者,常使得子女形成自私、依賴、自大、無法容忍挫折,造成孩子沒有機會學到內在控制的能力,可能造成任性而為,盲目順從別人或為人所利用。
(3)偏愛:父母若常以天份來比較子女或偏愛某一個、易造成子女心理上的威脅,可能與其他兄弟姊妹間形成敵對狀態,若子女以正向行行為無法獲得父母的關注,便反之以偏差行為期望得到父母的關愛。
(4)錯誤的身教示範:許多父母對於子女的要求很多,但節制自己的很少。要求子女要腳踏實地,自己卻汲汲於一夕致富;要求子女不可說謊,自己卻言行不一致。父母對於子女的影響是透過正式與非正式的方式,引導著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其中又以非正式的示範最能誤導自己的子女。許多的父母自己無法以身作則,當子女犯了同樣的錯誤時,父母的指責或糾正往往換得子女的反駁,常常令父母惱羞成怒,徒增雙方的隔閡與敵意。同時,父母的許多投機取巧或不守法的示範行為,也正是子女模仿的對象,時日一久致積習已深時,往往後悔之晚矣。
2.父母管教態度:
不同的管教方式勢必造成不同的親子關係,亦將長遠影響子女的人格發展,以下茲就不同的管教方式產生不同的影響略予說明:
(1)專制型:在專制型家中,父母的權威是不容否認的。孩子在嚴厲的管教下,往往動輒得咎,不敢擅作主張,久而久之完全失去其獨立性格發展之機會,在這類家庭中成長的小孩其人格發展上,都顯現出倔強、多疑、反叛的特質。
(2)放任型:此種家庭中,父母疏忽應盡的教導責任,聽任孩子自作自主,甚至自生自滅。在此家庭成長的孩子、大多有異常性格的傾向。
(3)紛歧矛盾型:父母管教子女方式若前後不一、紛歧矛盾,不但會使子女無所適從且會產生錯誤的觀念,繼而影響親子間的關係,甚至破壞兄弟姐妹間的手足之情,增加了家庭的不愉快,影響家庭的和諧。父母管教態度的不一致,易促成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導致反社會行為。
3.破碎家庭: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單親家庭和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由於家中重要成員之一因死亡、分居、離婚、長期入獄、到外工作長期不歸,或在外搞不正當男女關係等,使得家庭組成不健全,得不到父母的親性與照顧,造成身心不平衡,運作不同於一般家庭;魯賓森在「少年犯罪」一書中強調說:父母一方死亡或全部死亡的破碎家庭,對子女影響並不如父母被一方遺棄或者正式離婚嚴重,更不似日以繼夜口角,爭吵父母對子女不良影響。所以單親家庭並非直接促成子女偏差行為,而在於單親成人對家庭所抱之態度,是否能調適家中重 新解組和與孩子的關係,這是單親家庭面臨最大的危機。因之,如何重行調整家庭組織制 度、適應新的需要,為防止少年犯罪的重要任務。
三、學校教育因素
我國實施九年國教,所有七歲至十六歲的兒童與少年必須義務地接受國小及國中教育,此階段正值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學校教育因此也扮演甚為重要的角色。再者,學校教育的功能除了傳授知識技能之外,同時應協助青少年社會化.適應團體生活。然而,學校教育及教師的管教偏差,亦會使得學生成為教育的犧牲者,淪為犯罪青少年;其因素分述如下:
1.過度重視智育、忽略生活及品德輔導:由於升學主義的影響,父母師長以及青少年本身莫不積極於追求好的學業成績、進行所謂的能力分班,造成青少年之間極大的競爭壓力,與好班、壞班等明顯區隔作用。成績好的青少年一味的追求功課表現、常忽略了人群關係或其他的表現;成績差的青少年,則自暴自棄、甚至憤而調皮搗蛋、破壞常規、組織幫派打架鬧事,形成校園暴力或不安定的來源。這種成績掛帥、升學第一的歪風,扭曲了青少年健全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苦悶壓力與挫折充滿了青少年的心田,貪逸墮落與毒品常趁著青少年空虛的心靈逐漸污染他們、引誘他們走向犯罪。
2.緊張的師生關係, 失去了老師改變學生的機會:老師與學生之間理想的關係應是溫暖、協助以及坦誠的。但由於以下三項因素影響,使得師生之間的關係往往不如預期的理想:(1)老師和青少年學生的接觸時間有限;(2)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主要在於學業,而非生活或人際的活動;(3)老師與學生彼此間很少表達真正的感受。以致學生經常覺得老師對他們不夠尊重、不夠信任,甚至會諷剌他們、排斥他們,有些學生從而討厭學校的學習生活、開始缺課逃學;惡性循環的結果,使得這些青少年學生更難以恢復上學,適應學校生活,而導致偏差行為的產生。
3.體罰的問題:體罰向來為教育行政當局所禁止的,但仍有學校教師為提高考試分數而體罰學生,因為不當的體罰,無形中使學生埋下怨恨的心理,而教師以「暴力」解決問題,無異錯誤示範,使得這些問題學生一旦離校,尋釁滋事、成群結黨,社會問題於焉加重。
4.學校環境:學校的位置如果在文化水準低下之社區, 學生所接受之衝擊,儘都是不良之社會習俗、耳濡目染,自不免近墨者黑。此外,今日一般國民中學班級人數過多,教師負擔較重,勢必難以對所有學生都能照顧完善,也促使少數學生,尤其是行為已初現問題的學生因為得不到教師及早的發現及輔導,乃至一發不可收拾。至於學校中康樂設備的不足、學生活動空間過於擁擠,也是促成學生向外發展的重要原因。
四、社會環境因素
台灣目前處於經濟型態的轉換期,在這過程中,傳統的社會習俗,只能遺留表層的形式,舊有的道德觀念逐漸遺棄,而新的道德標準尚未建立,在這青黃不接的時期,社會所呈現的形形色色觀象,有時使青少年們無法辦別是非,意志薄弱者更經不起環境的引誘,終於遭受不良風氣的感染。尤其在好新奇找剌激的態度下,更會做出許多不道德的事情,於是「青少年不良行為」問題自然應時而生。茲將源於社會方面主要因素,分述如下:
1.青少年犯罪地帶理論:發現青少年犯罪集中地區為接近商業區、環境惡劣地區。在城市之中犯罪大都集中於城市中心區及貧民區,其原因是這些地區人口過於擁擠、經濟過度依賴、人口流動頗大、缺乏一致性的倫理道德所致,因此形成青少犯罪地帶。
2.文化的順應與青少年犯罪:某些青少年自農村社會遷移到都市工商社會,由於生活文化的差距而造成衝突現象,包括對於規範制度的接受與價值判斷標準的衝突,而產生適應困擾,於是有偏差行為的發生。
3.大眾傳播的因素:現代社會意識的形成,大眾傳播媒體,如電視、報紙、電影、雜誌、廣播等,其對於一般國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影響甚為重大。根據一項「國中生對大眾傳播工具之意見」(民國七十七年)的調查研究報告指出,大眾傳播媒體對國中生的影響,國中生的感覺,依序為:電視、報紙、書刊、雜誌。而認為媒體對他們會有不良影響者,報紙躍居首位,佔百分之六十八,電視退居其次,佔百分之二十一。
許多學者早已提及報紙對於青少年犯可能的影響:
(1) 報紙描述犯罪事件的誇大渲染,有誘發犯罪的可能。潛在的犯罪者,會從完整描述犯罪過程的新聞報導中,得到犯罪的靈感。
(2) 犯罪新聞的報導,往往將檢警機關的偵查行動公諸於眾,使犯罪者與關係者有所預防,無異於幫助或獎勵犯罪。
(3) 報紙對於多數守法國民的生活甚少提及,卻經常長篇巨幅的報導犯罪事件與犯罪者生活,亦在無意中顯揚了犯罪人,提高其在同輩團體中的聲望。致使誤導了智慧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為犯罪即是一般人的生活模式,竟至不以犯罪為可恥的事。然而電視是國中生接觸的大眾媒體中時間最長者、電視節目多以達高收視率為目的,在一般性的節目製作中,甚少考慮到是否適合青少年觀賞。再加上一些不良書籍,如黃色書刊、漫畫、報紙上登載誇大、不實的廣告,電影上的黑社會暴力影片,更會影響青少年的思想和習慣,在青少年心中播植一些歪曲的觀念,造成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4.人際關係的疏離:由於社會及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向都市集中、都市化的步伐快速增加,過去傳統社會濃郁的人情味已難復見,左鄰右舍互不認識的情形相當普遍,這種結果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居住環境結構性的改變,高樓大廈或密集的公寓成為目前都市的主要居住型態,大多數人居住在櫛比鱗次的大樓如公寓之中,鮮少有社交的空間。而具商業頭腦的商人便提供官能娛樂的各類場所,這些場所包括MTV、KTV、卡拉OK、電動玩具遊樂場、彈子房、地下舞廳等。據報導,在這些場所中,MTV、卡拉OK,電動玩具遊樂場所是最易滋生事端的場所。而MTV、卡拉OK都是逃學逃家學生的庇護所,多少少女在此失身而愈趨墮落,而影響青少年最劇的,仍屬電動玩具遊樂場,由於許多電玩帶有賭博性質,最能令青少年學生沉迷其中甚至無法自拔,因為沉迷於賭博性的電動玩具,需要更多的金錢來源,不是向父母需索無度,就是設法偷竊詐騙,甚至公然強盜勒索等行為,或其他財產性的犯罪行為。
參考: ^^希望幫到你啦!!
2008-02-02 5:03 pm
弊處

一,互聯網對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構成潛在威脅。互聯網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內容雖豐富卻龐雜,良莠不齊,青少年在互聯網上頻繁接觸 西方國家的宣傳論調、文化思想等,這使得他們頭腦中沈淀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形成衝突,使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傾斜,甚至盲從西方。長此以 往,對於我國青少年的人生觀和意識形態必將起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對於國家的政治安定顯然是一種潛在的巨大威脅。

  二,互聯網使許多青少年沈溺於網絡虛擬世界,脫離現實,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廢學業。與現實的社會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網上面對的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它不僅 滿足了青少年盡早盡快佔有各種信息的需要,也給人際交往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而且不必承擔現實生活中的壓力和責任。虛擬世界的這些特點,使得不少青少年 寧可整日沈溺於虛幻的環境中而不願面對現實生活。而無限制地泡在網上將對日常學習、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嚴重的甚至會荒廢學業。

  三,互聯網中的不良信息和網絡犯罪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當前,網絡對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兩點,一是某些人實施諸如詐騙或性侵 害之類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黃色垃圾對青少年的危害。據有關專家調查,因特網上非學術性信息中,有47%與色情有關, 網絡使色情內容更容易傳播。據不完全統計,60%的青少年雖然是在無意中接觸到網上黃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於好奇或衝動而進一步尋找類似 信息,從而深陷其中。調查還顯示,在接觸過網絡上色情內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為或動機。

收錄日期: 2021-04-12 02:04: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02000051KK0046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