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後期的齊國為何不能對抗秦國?

2008-02-02 8:41 am
讀戰國時代列國興衰的歷史時,都說戰國中期東方的齊國及西方的秦國一同崛起,更一度自稱為『東帝』、『西帝』自娛。後來由於齊國被燕國入侵,大部份領土被燕國攻佔,後來齊國雖成功反擊收復失地,但也因此而元氣大傷而衰落了,以至秦國最後能獨霸天下,統一六國。
但我覺得此說法很有疑點,因齊國被燕國入侵早秦滅六國有成五十多年,甚至比秦趙長平之戰早二十年,趙國在長平之戰四十萬兵將被坑殺,之後又被燕國從後趁火打劫,在秦始皇吞併六國時仍有能力與秦兵一戰,但齊國從燕國光復故土後近過了六十年太平日子,加上地處東方遠處強秦威脅,國力應該早已恢復過來,甚至可說是東方六國中最有力與秦一併的國家,但為何秦併六國時,齊國卻比趙楚等長期被秦國凌辱的國家更窩囊,連抗拒都沒有就向秦國投降呢?

回答 (4)

2008-02-03 8:25 pm
✔ 最佳答案
齊國最後六十三年只出現兩位君主,一位是齊襄王,另一位,亦是最關鍵人物-齊王建.
齊襄王,本名田法章,齊湣王之子.齊湣王被殺後,齊國遺臣擁立田法章為王,他在位時,重用名將田單,使齊國得以復國,不過由於田單功高蓋主,威名漸重,使襄王甚忌之.到後期,齊國被趙國(當時由名相藺相如執政)連番擊敗,失去大片土地,秦國又乘機佔領齊國部份領土,齊國國力日漸衰落.
齊王建,本名田建,齊襄王之子,齊國最後君主,田建本人並無政治才幹,全靠太后君王后扶持政局,君太后執政四十一年,對秦國處處忍讓,漠視五國(即楚,燕,韓,趙,梁)安危,雖然使齊國處於和平局面,但換來是加速秦國統一天下的野心.君王后後,由其族弟後勝執政,他是大貪官,不斷收受秦國賄賂,使齊國末期更加腐敗無能,最後逃不出亡國命運.
參考: 自己
2008-02-03 8:04 am
1:元氣大傷

前284年,燕国大將樂毅出兵攻佔臨淄,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
即使田單恢復了齊國,齊國國力己大不如前,從此國力衰弱。

2:七國形勢

蘇秦提倡合縱,聯合其他國家對付秦國
可是由於六國內部的問題,輕而易舉就被秦國擊潰。

3:秦國重金收買了齊丞相後勝,使齊國即不合縱抗秦,也不加強戰備。齊王建聽信了後勝的主張。秦國滅五國後,齊王才頓感到秦國的威脅,慌忙將軍隊集結到西部邊境,準備抵禦秦軍的進攻。

公元前221年,秦王以齊拒絕秦使者訪齊為由,命王賁率領秦軍伐齊,秦軍避開了齊軍西部主力,由原來的燕國南部南下直奔齊都臨淄。齊軍面對秦軍突然從北面來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齊王不戰而降,齊國滅亡。秦在齊地設置齊郡和琅邪郡。
2008-02-03 2:44 am
根據蘇洵的六國論, 弊在賂秦,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旣喪,齊亦不免矣. "
齊與嬴而不助五國, 應是秦遠交近攻之計,
戰國末, 秦併諸國而坐大, 按領土和資源計. 應漸成秦強齊弱之勢
齊可能是因為太 太平, 所以頹廢左, 秦連年征戰, 越戰越勇, 齊可能覺得天下一統於秦已成大勢所趨, 戰亦無望, 不如放棄,

另, 齊元氣大傷, 而後享半世紀太平日子, 理應恢復,
但我想, 問題是這近六十年的日子齊是怎樣過, 如何發展,
是與民休息, 讓國力恢復? 勵精圖治地有所作為? 還是耽於逸樂, 日且過日?
參考: 蘇洵六國論, 個人
2008-02-02 9:26 am



为什么联军打秦国总是失败?打齐国就成功了?






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形不利。



在秦国,就算是打定主意只守,也只须守住函谷关、武关等几大险要,各国联军即很难攻入;齐国地形,则不如秦国般险要,面对诸侯合击,很难全盘坚守。



(2)外交失策。



齐缗王志骄意满,南逼楚国,北破燕国,西压三晋,常以天子自诩,忘乎所以:连秦国也感到威胁,别的各国自然不在话下;秦国外交,则相对能较好地运用又打又拉的方针(例如对楚),并能不时施以反间,离间六国关系,避免了六国更多的联合攻秦。



(3)综合实力不及秦国。



秦国的兴盛,是建立在彻底的社会改革基础上的,得到新制度的根本保障,自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战力惊人;齐国的一时兴盛,说到底则只是一种威宣王时代贤人政治留下的余力,而缺乏新制度的根本保障。其实,齐缗王后期,余力已慢慢消耗将尽,史书记载:齐连年兴兵,灭宋后,齐“民憔悴,士罢弊”,“其民力竭”,实际上已成强弩之末。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04: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02000051KK0012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