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係颱風?

2008-02-02 2:28 am
颱風ge特性係點?

回答 (6)

2008-02-05 12:15 am
✔ 最佳答案
颱風

發生在西太平洋上由強烈熱帶性低氣壓或熱帶氣旋所引起的暴風,其強度達到一定標準時即為颱風。與西印度群島和墨西哥灣的颶風,同屬熱帶風暴。在臺灣地區,中央氣象局將颱風分為三級。每秒十七點二至三十二點六公尺者,稱為「輕度颱風」;每秒三十二點七至五十點九公尺者,稱為「中度颱風」;每秒五十一公尺以上者,稱為「強烈颱風」。

2008-02-11 15:31:38 補充:
颱風特性 1. 颱風是源自熱帶海洋的低壓系統,它的暴風半徑僅僅籠罩數百公里,生命期達一週左右。2. 同樣是低壓系統,颱風與鋒面相伴的溫帶氣旋形狀非常不同。3. 形成條件: 3a. 海水溫度必須達27 C以上,才能有豐沛的水汽蒸發,供應颱風能量。  3b. 颱風滋長的區域必須在南北緯度5 以外,科氏力才能有足夠強度,導引  成氣旋式環流。  3c. 大尺度運動最好能提供高空輻散、地面輻合的理想環境。

2008-02-11 15:36:15 補充:
參考資料: http://140.111.34.46/cgi-bin/newDict/dict.sh?cond=%BB%E4%AD%B7&pieceLen=50&fld=1&cat=&ukey=366739802&serial=2&recNo=0&op=f&imgFont=1 http://www.chi-edu.com.tw/1teach/1teaa/1teaaf/1teaaf-1c/1teaaf-1c-008.htm
2008-02-03 6:59 pm
氣象學上說颱風是一種劇烈的熱帶氣旋,而熱帶氣旋就是在熱帶海洋上發生的低氣壓。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為中心,呈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則呈順時針方向轉動。至於颱風這個名字的來源,一般認為是從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但據林紹豪教授的考據,可能是從 台語「風篩」演變而來,魯鼎梅重修台灣縣志中有:「所云颱者,乃土人見颶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因曰風篩,謂颶風篩雨,未嘗曰颱風也,台語音篩同台,加風作颱,諸書承誤。至今 台語稱颱風為風颱,所以這一說法頗為可信。但無論「大風」也好,「風篩」也好,總之颱風就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一種非常猛烈的風暴。
2008-02-02 3:27 am
颱風的意思是刮起来大风!
參考: 我
2008-02-02 2:36 am
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是當熱帶氣旋接近香港時,由香港天文台發出的警告。目的是以簡單容易理解的信號,提醒香港市民熱帶氣旋將可能對當地造成的影響,以及警告維多利亞港及附近海域將可能出現的強烈風勢。

香港天文台由1884年開始,當熱帶氣旋侵襲香港時,以鳴炮、圓形、圓錐形或圓柱形的物件,向港口航海人士告知熱帶氣旋對香港構成的威脅程度。由1917年開始,改用數字警告信號系統。除了航海人士,香港市民以及政府機構,亦樂於採用這套警告系統,決定在熱帶氣旋侵襲期間的防禦措施,以及辦公安排。

在20世紀的一段長時間內,每當天文台發出熱帶氣旋警告時,香港各警署、天文台等政府建築物會懸掛代表熱帶氣旋信號的標誌,以通知各地居民。故此香港習慣上稱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為「風球」。

現行之警告信號及意義
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如下:

信號 名稱 標誌 解釋 預防措施
一號 戒備信號 熱帶氣旋集結在香港八百公里之內,稍後可能影響香港 熱帶氣旋可能影響你的外出計劃。留意最新的熱帶氣旋報告。
三號 強風信號 維多利亞港內正吹強風,或預料會吹強風,持續風力每小時41至62公里。陣風可能達每小時110公里。信號發出後12小時港內風力會普遍加強 把易被吹倒物件縛緊。把易被吹走物件搬回室內。檢查及保持去水道暢通。留意進一步的風暴消息。
八號 烈風或暴風信號


維多利亞港內正吹烈風或暴風,或預料會吹烈風或暴風。風將從信號所指方向吹來。持續風力每小時63至117公里。陣風可能達每小時180公里。 應在烈風出現前完成防風措施。鎖緊門窗,上牢窗板及大閘。在當風的大玻璃後貼上膠紙。遠離當風窗戶,選擇一個房間在窗戶破裂時用作躲避。停止一切水上活動。
九號 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烈風或暴風將顯著加強 切勿外出,保持在戶內安全地方。
十號 颶風信號 風力現正或將加強至颶風程度,持續風力每小時118公里以上,陣風可能達每小時220公里。 颱風將正面襲擊香港。當風眼經過時,風勢可能會突然平靜,維持數分鐘至數小時;然後強風突然從另一方向吹襲。本來被屏蔽的地區會變成當風。保持在安全地點,切勿外出。


注意: 香港天文台於2006年風季起修改定義一號風球定義中「影響香港」一詞將包含「香港境內海域吹強風」的意義。 因此在2006年起,當熱帶氣旋襲港後,天文台取消三號風球後,將會改發一號風球,以提醒市民留意周邊海域的強風。這與以往取消(除下)所有風球的安排略有不同。

[編輯]

歷史
香港自1884年開始便向海港內船隻提供熱帶氣旋的警告。最初時是在尖沙咀警署(即信號山上)使用一套以圓柱、球型及錐形的懸掛信號,並在風暴迫近時以鳴炮警告港內居民將吹烈風。1907年起採用引爆炸藥代替鳴炮,1937年後取消這種警告。



1907年香港政府憲報內有關熱帶氣旋警告訊號的公告
1917年起的熱帶氣旋信號開始以1號至7號代表。1號戒備信號代表有一個熱帶氣旋位於香港800公里範圍內並有可能對香港的天氣構成影響,因此並不是熱帶氣旋進入香港800公里便會發出此信號。要熱帶氣旋有影響香港的可能性才會發出。當中2至5號分別代表烈風從西北、西南、東北、東南吹襲。(2號=5 3號=6 4號=7 5號=8)1931年3月1日起改為1、2、3、5、6、7、8、9、10號,5至8號仍然代表烈風吹襲。1935年1月1日起又改為1、5、6、7、8、9及10號。1956年重新加入3號強風信號。由於公眾經常誤會5至8號代表不同強度的風力,自1973年起將5至8號信號改為8號西北、西南、東北、東南信號。(5號=8西北 6號=8西南 7號=8東北 8號=8東南)

在二十世紀的大部份時間,香港各區的警署及港內的海事署、天文台都會以懸掛信號標誌的方式通知各地市民(特別是漁民)當時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在1960年代,全香港共有四十二個地方會懸掛警告信號。隨著通訊的發達,懸掛信號漸被淘汰,最後一個在長洲的信號站在2001年12月31日關閉。從此香港的懸掛風球亦成為歷史,正確的說法變成是「發出信號」。

[編輯]

現在情況
根據現時香港的一般慣例,當八號信號發出後,政府各機關即停止辦工,各學校亦停課。各金融市場,及大部份的私人機構亦會停止辦公。航海交通全面停航,多數路面交通都會減少班次。為減少八號信號發出時因眾人同時下班對公共運輸工具造成太大壓力,現時香港天文台會在發出八號信號前的一至兩個小時預先提出警告。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最初原意是方便航海人士使用,故此釐定的標準主要是以維多利亞港內可能出現的風速為依據。經過多年使用後,現時一般大眾亦已習慣使用。但隨著香港的都市化及現代化,近年亦有質疑單以港內風力決定的信號是否仍然適用。特別是現時香港每次在八號信號發出後,即幾乎全市自動進入停擺的狀態,造成相當的經濟損失。有意見認為,香港現在的建築多數已為堅固的鋼筋混凝土,能抵受甚強的風力,市區因為建築林立,就算是海港內吹烈風,不少地區因受屏障而風力仍然頗弱。加上隨著地下鐵路的通車,公共運輸在烈風下亦能運作。不少人會在八號信號發出後下班去各處消遣,而未有回家躲避,證明了市區在八號信號下往往並非過於危險。另一方面,由於城市化的影響,維港內多個風速站所錄得的風速近年均有呈下降的趨勢,隨著居住在市區的居民比例亦有所下降,因此有意見認為仍使用港內風力來決定信號只會忽略對郊區特別是離島居民生命安全的保障。

信號標誌 定義
注意事項


一號戒備信號
這是戒備信號,表示有一熱帶氣旋集結於香港 800 公里的範圍內,稍後可能影響本港。
如擬外出,應緊記有一熱帶氣旋正接近本港,稍後可能影響你的計劃。留意電台及電視台有關颱風最新情況的報告。


三號強風信號
維多利亞港內現正或預料會吹強風,持續風力達每小時 41 至 62 公里,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 110 公里。3 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發出後 12 小時之內,海港附近區域的風力普遍會加強。
應把一切容易被風吹倒的物件綁緊,特別是露台或屋頂上的物件。花盆及其 他易於吹走的物件應搬往屋內。圍板、棚架和臨時搭建物應綁牢。溝渠應保持暢通,以免淤塞溢流。留意電台及電視台有關颱風的進一步消息。


八號烈風
或暴風信號
維多利亞港內現正或預料會有烈風或暴風從信號所示方向吹襲,持續風力達每小時 63 至 117 公里,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 180 公里。
在烈風吹襲前,應先做妥一切防風措施。鎖緊門窗,把門閂閂好,窗板或大閘上牢。當風的大玻璃窗應加貼膠紙,減少玻璃破裂時所引致的損傷。

不要站近當風的窗隻。把家具及貴重物件搬離風口位。萬一窗隻被強風吹破,確保仍有一個安全地方暫避,故應早點決定萬一當風的窗隻破裂時,哪一個房間可作棲身之用。

光管招牌負責人須安排截斷招牌的電力供應。

車輛應停泊在最不容易遭受破壞的地方。


九號烈風或
暴風增強信號
烈風或暴風的風力現正或預料會顯著加強。
切勿外出。遠離當風的門窗,以免被風中的碎片擊中。鎖緊屋內的門戶,並確保小童安置在家中最不當風的地方。切勿觸摸被風吹鬆的電纜。窗門如被風吹毀,應待情況安全時才修補。

如不在家中,應立即找一個安全地方暫避,直至颱風過後為止。


十號颶風信號
風力現正或預料會達到颶風程度,持續風力達每小時 118 公里或以上,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 220 公里。
防風措施與上述相同。

切記當風眼正面掠過香港時,風勢可能會靜止一段時間。由數分鐘至數小時不等。市民應保持戒備,因為強風可能會從另一個方向突然吹襲。如果所在地點安全,應繼續留在原處,以防強風隨時吹襲
2008-02-02 2:34 am
全球每年約有79個颱風生成,以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地區生成的颱風最多也最強。平均每年約有24個,一半以上發生在七、八、九三個月份, 而以八月份最多。
颱風形成的條件須有:
1.寬廣的海面,海溫在26度以上。
2.緯度5~8度以外。
3.要有強烈的對流運動。

颱風是什麼?
  在氣象學上說颱風是一種劇烈的熱帶氣旋,熱帶氣旋就是在熱帶 海洋上發生的低氣壓。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 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至於颱風這 個名字的來源,一般認為是從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但據林紹豪 教授的考據,可能是從閩南語「風篩」演變而來,於魯鼎梅重修台灣 縣志云:「所云颱者,乃土人見颶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 ,因曰風篩,謂颶風篩雨,未嘗曰颱風也,臺音篩同台,加風作颱, 諸書承誤。至今閩南語稱颱風為風颱,所以這一說法頗為可信。但無 論「大風」也好,「風篩」也好,總之颱風就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 一種非常猛烈的風暴。

颱風如何生成?
  颱風的成因,至今仍無法十分確定,但已知它是由熱帶大氣內的 擾動發展而來的。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 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 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 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 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 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 」。   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 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因而形成「 風」。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 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 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 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 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 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 ,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公尺時,我 們就稱它為颱風。

為何颱風多發生在夏、秋之際,而冬、春二季較少?
  在前面曾談到颱風發生的環境,必須有較高的氣溫和大量的水汽 ,發生對流作用,以及不同方向不同秉性的風,且發生波動而造成旋 渦等,此均以夏、秋環境較為適合。過了秋季,太陽直射部分往南移 ,南半球之東南信風不能侵入北半球,能形成颱風的機會較少,所以 在北半球颱風多發生在七、八、九三個月;十二月至翌年四月間則極 少發生。

颱風是怎樣發生的,至今為大眾普遍所接受的觀點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的。熱帶海洋受到強烈陽光的照射,海水容易蒸發,使得海面上的空氣又暖又濕。這樣的空氣比較輕,容易上升發展成為雨雲,形成低氣壓區。暖空氣上升的同時,周圍較冷的空氣會流過來補充,因此產生了風。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風會偏轉而產生旋渦,如果海面上旺盛的對流作用持續進行,雨雲的範圍會不斷擴大,四周的空氣也加速向旋渦中心流入,使得氣壓愈來愈低,風速也變得愈來愈快,當氣旋中心附近的風速超過每秒17.2公尺(相當於8級風)以上,就稱為颱風。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


 

颱風的形成條件


颱風的形成皆發生於熱帶的海洋上,因此,在熱帶海洋上一定有利於形成颱風的有利發生的氣象條件,根據氣象學家從各種調查結果發現有幾項是颱風形成的條件:(1)海水表面溫度在26.5℃以上,因為颱風能量的來源是水氣凝結時所釋放的潛熱,而潛熱的釋放是由發展很高的對流雲內所引起的。陽光照射在海洋上,海面溫度升高時,海水蒸發旺盛,大量蒸發的水汽進入空中,如果加上大氣層的條件不穩定,就可以發展形成很高的對流雲。(2)在高空也要有適合空氣向外流的輻散區,使上升的高空氣流能順利向四周散開,並加強上升氣流的流動及強度。(3)在垂直高度方面在高地空的風速不能相差太大,否則暖空氣上升到高空時會被強風吹走,不能形成溫暖的空氣駐及大量的雲層。(4)颱風形成的位置要距赤道南北約5℃以上,這樣才有夠大的科氏力(因為在赤道上科氏力為零)。所有大部分颱風的形成通常緯度在50至200 之間。由此可知,要形成颱風必須有許多的條件配合才行。


全球颱風生成的地區共有七個區,如下圖二所示。依照生成次數多寡分別為(1)北太平洋西部(2)太平洋東部(3)南太平洋(4)北印度洋(5)南印度洋(6)大西洋西部(7)澳洲西部及北部海域等。

颱風的發展


颱風形成後,如果持續從溫暖的海面上吸收更多水汽,就有可能發展成為更強的颱風,一旦颱風移到陸地或溫度較低的海面上,強度就會減弱,或逐漸消失。颱風的風速愈快,風力也愈強,因此颱風的強度是以中心附近的風速做為標準,可以劃分為三級。

颱風強度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

每秒公尺
風力級數



輕度颱風


17.2 ~32.6


8~11



中度颱風


32.7 ~50.9


12~15


颱風的結構


浴盆放水的時候,水會形成漩渦從中心旋轉流出,愈接近中心流速愈快,但漩渦中心卻是中空無水的圓洞。颱風也像這樣的旋渦,範圍廣大的雨雲繞著中心旋轉,雲層裡風雨交加,愈接近中心風雨愈大。依據完整颱風的衛星雲圖和雷達回波分析出其結構,如圖三及圖四所示,將颱風從颱風中心由上往下切開來看,一般把颱風結構由內向外分為:(1)颱風眼(eye):是整個颱風氣壓最低的地方。從衛星雲圖上看起來像是一個眼睛,因此稱為颱風眼。颱風眼的大小在不同時刻,其颱風眼的直徑也不相同,但是平均直徑約45公里左右。颱風眼的範圍裡,風雨會暫時停止,但颱風眼周圍卻是風雨最大的地方,因此,當颱風眼通過後,狂風暴雨將又再度來臨。(2)雲牆(eye wall)或渦旋風雨區:雲牆是由一堆高聳積雨雲密集環繞在颱風中心的雲帶,雲頂的高度可高出海平面15公里以上。在此之區域內,可發現到強風豪雨,是風速吹襲最猛烈的區域。(3)螺旋雲雨帶(spiral rain band)或外圍大風區:由一排排的層積雲或積雲由外旋流進入向颱風中心,這裡的風速雖然不如雲牆區內猛烈,但風力仍然很大。
參考資料:
yahoo

颱風是怎樣發生的:
颱風是怎樣發生的,至今為大眾普遍所接受的觀點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的。熱帶海洋受到強烈陽光的照射,海水容易蒸發,使得海面上的空氣又暖又濕。這樣的空氣比較輕,容易上升發展成為雨雲,形成低氣壓區。暖空氣上升的同時,周圍較冷的空氣會流過來補充,因此產生了風。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風會偏轉而產生旋渦,

如果海面上旺盛的對流作用持續進行,雨雲的範圍會不斷擴大,四周的空氣也加速向旋渦中心流入,使得氣壓愈來愈低,風速也變得愈來愈快,當氣旋中心附近的風速超過每秒17.2公尺(相當於8級風)以上,就稱為颱風。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

 颱風的形成條件
颱風的形成皆發生於熱帶的海洋上,因此,在熱帶海洋上一定有利於形成颱風的有利發生的氣象條件,根據氣象學家從各種調查結果發現有幾項是颱風形成的條件:(1)海水表面溫度在26.5℃以上,因為颱風能量的來源是水氣凝結時所釋放的潛熱,而潛熱的釋放是由發展很高的對流雲內所引起的。陽光照射在海洋上,海面溫度升高時,海水蒸發旺盛,大量蒸發的水汽進入空中,如果加上大氣層的條件不穩定,就可以發展形成很高的對流雲。(2)在高空也要有適合空氣向外流的輻散區,使上升的高空氣流能順利向四周散開,並加強上升氣流的流動及強度。

。(3)在垂直高度方面在高地空的風速不能相差太大,否則暖空氣上升到高空時會被強風吹走,不能形成溫暖的空氣駐及大量的雲層。(4)颱風形成的位置要距赤道南北約5℃以上,這樣才有夠大的科氏力(因為在赤道上科氏力為零)。所有大部分颱風的形成通常緯度在50至200 之間。由此可知,要形成颱風必須有許多的條件配合才行。
2008-02-02 2:33 am
颱風係熱帶氣旋嘅一種。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去到12級或以上(即係每秒32.7米)叫做颶風或者本地近義字(local synonym),其中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用緊嘅近義字就係颱風。

據美國軍方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到2004年西太平洋同中國南海海域嘅颱風發生個數同月份,平均每年有17.7個颱風生成,出現最多颱風嘅月份係八月,其次就係九月同十月。

目錄 [收埋]
1 詞源
2 名稱
3 颱風信號
4 命名及編號
5 路徑
5.1 西行型
5.2 西北型
5.3 轉向型
5.4 特殊路徑
6 結構、災害、生成條件
7 參看
8 外部連結



[編輯] 詞源
颱風係俗語上用嚟統稱西太平洋上高嗰啲熱帶氣旋。其他地區嘅熱帶氣旋就分別有佢哋各自嘅俗稱。





[編輯] 名稱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規定,響北太平洋西部同埋南中國海發生的熱帶氣旋,分為熱帶低氣壓、熱帶風暴、強烈熱帶風暴及颱風;連同可能發展成為熱帶氣旋嘅低壓區,共五級。各地向外公佈的分級和名稱有時略有不同。以下係中國大陸、港澳、台灣同埋美國氣象機構使用的分級方法:

名稱 中心持續風力 中國大陸 台灣 香港/澳門 美國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低壓區(熱帶擾動)
熱帶低氣壓 8級以下,即≤17.1米/秒,
每小時不足33海里/62公里 熱帶低壓 熱帶性低氣壓 熱帶低氣壓 熱帶低壓
熱帶風暴 8至9級,即17.2至24.4米/秒
每小時34至47海里/62至88公里 熱帶風暴 輕度颱風 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
強烈熱帶風暴 10至11級,即24.5至32.6米/秒
每小時48至63海里/89至117公里 強熱帶風暴 強烈熱帶風暴
颱風 12級以上,即≥32.7米/秒
每小時64海里/118公里或以上 颱風 颱風 颱風 颱風
12級至13級,即32.7至41.5米/秒
每小時64海里至81海里 颱風 中度颱風
14級至15級,即41.5至50.9米/秒
每小時81海里至99海里 強颱風
16級以上,即≥51米/秒
每小時100海里以上 超強颱風 強烈颱風
每小時130海里以上1 超級颱風

1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採用一分鐘平均風速計算中心持續風力,其他氣象機構使用十分鐘平均。在美國標準之下的颱風中心風速會較為高。


[編輯] 颱風信號
主文: 熱帶氣旋警告

[編輯] 命名及編號
因為海洋上可能同時出現多個颱風,美國軍方於關島上設置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現已移至夏威夷),在二次大戰習慣對各颱風給予名字,方便識別。最初的名字全為女性,後來在1979年加入男性名字。從1947年至1999年,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區域的熱帶氣旋非正式地採用上述名字。

早在20世紀初至中期,中國大陸、台灣和日本已自行為區內的颱風編配一個4位數字編號,編號首2位為年份,後2位為該年順序號。例如0312,即2003年第12號熱帶氣旋。而美國海軍則為整個太平洋內的熱帶低氣壓編配一個兩位數字編號(後來改成兩位元數字加上英文字母)。

為減少混亂,日本在1981年獲委託為每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內的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編配一個國際編號,但容許其他地區繼續自行給予編號。自此,在大部分國際發布中,發布機構會把國際編號放在括號內(JTWC除外)。

由2000年開始,日本氣象廳會同時根據一套新名單為這些熱帶氣旋命名。這些名字及編號除了用於為國際航空及航海界發放的預測和警報外,亦是向國際媒體發放熱帶氣旋消息時採用的規範名稱。

現在西北太平洋及南中國海熱帶氣旋的名字,由國際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14個東亞區內的會員提供,各交十個名字,分為五組,迴圈使用(即用完140個後名稱,回到第一個重新開始)。

命名的刪除: 如當前被命名的熱帶氣旋對生命或財産造成重大傷亡和損失的。國際氣象組織會討論決定,是否將其從迴圈名單中刪除,再由原來這個名稱的國家重新提交新的名稱,而提供名字的地區亦可自行要求更換名字。新的名字必須獲國際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全體通過。

來源 I II III IV V
柬埔寨 達維 康妮 娜基莉 科羅旺 莎莉嘉
中國 龍王 玉兔 風神 杜鵑 海馬
北韓 鴻雁 桃芝 海鷗 彩虹 米雷
香港 啟德 萬宜 鳳凰 彩雲 馬鞍
日本 天秤 天兔 北冕 巨爵 蠍虎
老撾 布拉萬 帕布 巴蓬 凱薩娜 洛坦
澳門 珍珠 蝴蝶 黃蜂 芭瑪 梅花
馬來西亞 傑拉華 聖帕 鸚鵡 茉莉 苗柏
密克羅尼西亞 艾雲尼 菲特 森垃克 尼伯特 南瑪都
菲律賓 碧利斯 丹娜絲 黑格比 盧碧 塔拉斯
南韓 格美 百合 薔薇 銀河 奧鹿
泰國 派比安 韋帕 米克拉 妮妲 玫瑰
美國 瑪莉亞 范斯高 海高斯 奧麥斯 洛克
越南 桑美 利奇馬 巴威 康森 桑卡
柬埔寨 寶霞 羅莎 美莎克 燦都 納沙
中國 悟空 海燕 海神 電母 海棠
北韓 清松 楊柳 紅霞 蒲公英 尼格
香港 珊珊 玲玲 白海豚 獅子山 榕樹
日本 摩羯 劍魚 鯨魚 圓規 天鷹
老撾 象神 法茜 燦鴻 南川 麥莎
澳門 貝碧嘉 琵琶 蓮花 瑪瑙 珊瑚
馬來西亞 溫比亞 塔巴 浪卡 莫蘭蒂 瑪娃
密克羅尼西亞 蘇力 米娜 蘇迪羅 凡亞比 古超
菲律賓 西馬侖 海貝思 莫拉菲 馬勒卡 泰利
南韓 飛燕 浣熊 天鵝 鮎魚 彩蝶
泰國 榴槤 威馬遜 莫拉克 暹芭 卡努
美國 尤特 麥德姆 艾濤 艾利 韋森特
越南 潭美 夏浪 環高 桑達 蘇拉


[編輯] 路徑
熱帶氣旋主要來自:

菲律賓以東之太平洋
關島以南、雅浦島附近之太平洋
南海
來自南海嘅熱帶氣旋數目較少。太平洋上嘅熱帶氣旋基本上全年都有,其中七月到十月來得最密。熱帶氣旋產生同位置以及季節有關,響冬、春季較就偏南,夏天和初秋就偏北。

熱帶氣旋形成之後,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氣壓外圍氣流影響,所以高氣壓位置同範圍就決定咗佢點行。其移動路徑大約可分為:


[編輯] 西行型
熱帶氣旋響菲律賓以東形成後,向西移動,並且漸漸偏北。唔同緯度出世嘅熱帶氣旋所經嘅地區唔同。緯度較低時會橫過菲律賓後進入南海,最後響中國廣東、海南,或越南登陸。緯度較高時可以經過巴士海峽,影響台灣,然後喺廣東、福建登陸。由於冬、春兩季,高壓區位處偏南,所以每年11月到5月,颱風個緯度較低,路徑亦都會偏南,一般只會北緯16度以南進入南海,最後在越南登陸,間中亦影響泰國,甚至進入孟加拉灣,例如1989年的颱風Gay。


[編輯] 西北型
路徑同西行型接近,但向北分量增加。西北型颱風可以橫過台灣或者穿越巴士海峽、之後響廣東同福建沿岸登陸;亦可能經過琉球羣島,響中國浙江、江蘇一帶沿海登陸。呢種路徑嘅颱風多數響每年盛夏七至八月間出現。


[編輯] 轉向型
熱帶氣旋響菲律賓以東或關島附近形成後,先向西北偏西移動,行到北緯15至30度附近轉向西北,最後轉向北同埋東北,好似拋物綫咁。在11月至5月,多數轉向型熱帶氣旋響東經130度以東的太平洋上轉向北,較少登陸東亞陸地,主要影響太平洋諸島。6月、10月同11月嘅轉向型熱帶氣旋亦多數響海上轉向。7至8月既就響較北、較西的地方轉向,途徑會影響台灣、東海或中國東部沿岸浙江、江蘇等地,轉向後可以影響中國山東、遼寧、朝鮮同日本等地。


[編輯] 特殊路徑
部份熱帶氣旋因外圍引導氣流不明,或者受另一個熱帶氣旋影響,路徑出現打轉、停滯等。


收錄日期: 2021-04-12 14:37: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201000051KK0189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