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咩英式建築???

2008-01-31 5:49 pm
香港有咩英式建築???
請列舉~

回答 (2)

2008-01-31 6:14 pm
✔ 最佳答案
香港立法會大樓
香港立法會大樓的前身是最高法院大樓,由立法局於1898年2月28日決議興建,大樓由英聯邦採辦處的顧問建築師亞士東.偉柏(Aston Webb)及英格里斯.貝爾(Ingress Bell)所設計。大樓於1900年開始動工興建,1903年奠基,由於缺乏石匠與合適的花崗岩,工程延至1912年才得以完成。

1912年1月15日,最高法院由香港總督盧嘉主持揭幕。當時的首席按察司皮葛曾表示:「即使他日維多利亞城不復存在,海港被淤泥壅塞,香港會所坍塌湮沒,這座大樓仍將巍然矗立,如金字塔,為遠東的睿智留下見證。」由於英文的法院一詞「Court」與粵語的「葛」發音相近,最高法院大樓亦被俗稱為「大葛樓」。法院啟用初期僅設有3個法庭,曾被批評是極大的浪費。當時,法院由1名首席按察司和1名最高法院法官所主理,若任何人對他們其中一人的判決不服,則由二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上訴聆訊。

香港日治時期,大樓被改為香港憲兵部本部,並加建拘問室等設施。戰後,法官人數大幅增加,最高法院於1970年代加建隔間,以容納共7所法庭,地方已不敷應用,最高法院因此計劃搬遷。1978年,受到地下鐵路在遮打道工程影響,最高法院大樓結構受損,需要關閉進行緊急復修。最高法院其後遷往維多利亞地方法院,1984年再遷往金鐘法院道現址。

最高法院大樓於1983年至1985年期間進行改建工程,以供立法局進行會議及辦公之用,大樓外部並於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立法局大樓於1985年10月30日由總督尤德主持揭幕及召開首次會議。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大樓隨著立法機關更名而改稱為立法會大樓。


香港終審法院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是香港法定古蹟之一,位於香港島中環炮台里,現時為香港終審法院的所在地。


前身
大樓前身的建築物名為「莊士敦樓」,最初建於1843年,並成為首兩任香港總督砵甸乍和戴維斯居住的地方。自從戴維斯於1846年搬到堅道居住之後,大樓曾多次易手,先後用作匯豐銀行飯堂及俄羅斯領事館。1879年起,大樓由匯豐銀行董事庇利羅士所擁有。大樓於1890年更名為「比更士菲樓」(Beaconsfield House),以紀念當時英國首相狄士累利(拱北爵士),而華人一般將其稱為「拱北樓」。但值得留意的是,大樓南面亦有一座柏拱行(Beaconsfield Arcade),為香港首座多層購物商場,1960年代重建後改稱拱北行(Beaconsfield House)。123


[编辑] 現存建築
1915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当时主要在越南以及中国的西南地区、两广和东北传教)購入該座建築物重建,作為行政總部之用途,由Leigh & Orange(利安)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工程於1917年3月完成,外觀一直維持至今。香港日治時期,日軍曾經佔用該座大樓為日本憲兵總部。1945年8月香港重光,當時香港輔政司詹遜曾於該大樓成立臨時政府總部。1953年,香港政府購回大樓,最初為香港教育署總部,1965年改為維多利亞城地方法院,其後於1980年再成為香港最高法院所在地。1983年,大樓再改為香港政府新聞處辦公室,1989年被列入香港法定古蹟。1997年起,該大樓用作香港終審法院。

重建於1917年的大樓,屬於新古典風格,現時在香港已所剩無幾。整座大樓以花崗石和紅磚蓋成,樓高三層,並附有地窖及角樓。而其北面有一座圓頂的小教堂。


前域多利監獄

前域多利監獄(Victoria Prison, Victoria Gaol)是香港殖民地時代的第一所監獄,位於香港島中環荷李活道東段之首,奧卑利街斜路山腰上,是舊中區警署建築群之一,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在2006年結役之前,域多利監獄一直是香港監獄系統的中心樞紐;由於她見証香港開埠、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作為收容越南船民的第一收容港及香港懲教系統的歷史發展過程,所以有香港人認為它是值得保留的歷史建築物。

域多利監獄是香港首座西式永久建築及首座監獄,於1841年8月9日建成,雖然當時《南京條約》尚未簽訂、香港仍未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但由於英國軍隊早已經在香港島水坑口登陸並佔領香港島,英人亦已開始在香港建立維多利亞城,監獄是為當時實際需要而建造;可見她在香港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曾駐守於域多利監獄的李兆安說,監獄早期專作監禁海盜及土匪,但地下囚室卻絕少使用,傳聞英國政府曾在此收容一些反清革命分子,再安排轉送外國,據說國父孫中山先生亦在其中。

1941年香港保衛戰期間,大部份建築受損,香港淪陷後被用作囚禁同盟國政要及將領。1945年香港重光,1946年當局修復後監獄重開,並為中度設防院所。當香港宣佈成為第一收容港後,域多利監獄亦被用作轉送及遣返越南船民的中心;隨後她發展成擁有現代管理系統的難民甄別中心,同時在不同監倉收容等候甄別的男性及女性船民。

1937年赤柱監獄落成之前,域多利監獄是香港殖民地早期司法系統的中心。

1995年9月8日,域多利監獄被宣佈成為法定古蹟,連同毗連的舊中區警署及前中央裁判司署組成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中區警署建築群。

2006年3月12日,域多利監獄正式結役,但香港政府仍未有為這座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地標設立完整計劃。

域多利監獄至今仍然保留著維多利亞式建築風格,主要建築材料為花崗岩及紅磚石。

監獄包括三幢三層高建築物、三幢兩層高建築物及三幢單層高建築物,包括單式及複式囚室、特別看守室(special unit)、醫院(域多利醫院)、個廚房、飯堂、洗衣房、健身室(exercise yard)及行政大樓。

監獄經歷過多次擴建,特別是1895年以新喬治亞式(Neo-Georgian)建築風格建成的D倉。在1914年,B倉、C倉及E倉亦因當時需要而擴建。

建築師學會的林雲峰教授表示從視察所得知,中區警署建築群見證本港監獄的演變。
2008-02-04 6:48 am
香港立法會大樓

[編輯首段]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7/Hong_Kong_Legislative_Council_Building.jpg/250px-Hong_Kong_Legislative_Council_Building.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現今的立法會大樓,懸掛著中國國旗與香港區旗
香港立法會大樓,位於香港中環昃臣道8號,是現時香港立法會舉行會議之地。





目錄[隱藏]

1 歷史
2 建築特色
3 楣飾與雕像
4 內部設施

4.1 最高法院時代
4.2 現有設施
5 未來發展
6 香港立法機關會議場地
7 參見
8 參考資料
9 外部連結



[編輯] 歷史
香港立法會大樓的前身是最高法院大樓,由立法局於1898年2月28日決議興建,大樓由英聯邦採辦處的顧問建築師亞士東.偉柏(Aston Webb)及英格里斯.貝爾(Ingress Bell)所設計。大樓於1900年開始動工興建,1903年奠基,由於缺乏石匠與合適的花崗岩,工程延至1912年才得以完成。
1912年1月15日,最高法院由香港總督盧嘉主持揭幕。當時的首席按察司皮葛曾表示:「即使他日維多利亞城不復存在,海港被淤泥壅塞,香港會所坍塌湮沒,這座大樓仍將巍然矗立,如金字塔,為遠東的睿智留下見證。」由於英文的法院一詞「Court」與粵語的「葛」發音相近,最高法院大樓亦被俗稱為「大葛樓」。法院啟用初期僅設有3個法庭,曾被批評是極大的浪費。當時,法院由1名首席按察司和1名最高法院法官所主理,若任何人對他們其中一人的判決不服,則由二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上訴聆訊。
香港日治時期,大樓被改為香港憲兵部本部,並加建拘問室等設施。戰後,法官人數大幅增加,最高法院於1970年代加建隔間,以容納共7所法庭,地方已不敷應用,最高法院因此計劃搬遷。1978年,受到地下鐵路在遮打道工程影響,最高法院大樓結構受損,需要關閉進行緊急復修。最高法院其後遷往維多利亞地方法院,1984年再遷往金鐘法院道現址。
最高法院大樓於1983年至1985年期間進行改建工程,以供立法局進行會議及辦公之用,大樓外部並於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立法局大樓於1985年10月30日由總督尤德主持揭幕及召開首次會議。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大樓隨著立法機關更名而改稱為立法會大樓。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4/HK_Statue_Square_1910.jpg/120px-HK_Statue_Square_1910.jpg


最高法院大樓及皇后像廣場(1920年代)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5/54/Hkhighestcourt1915.jpg/120px-Hkhighestcourt1915.jpg


最高法院大樓(1915年)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e/e2/Legislative_Council_Building_in_1942.jpg/120px-Legislative_Council_Building_in_1942.jpg


最高法院大樓(1942年)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6/Hk_Legco.jpg/120px-Hk_Legco.jpg


傍晚的香港立法會大樓



[編輯] 建築特色
大樓採用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仿效古羅馬及希臘的建築設計,四周築有約17米高的愛奧尼亞式圓柱,中央為圓頂建築,雄偉的外觀令人印象深刻。
同時,建築亦揉合中國建築特色,大樓的四坡屋頂以雙層中國瓦片鋪砌,並採用精心雕琢的中式柚木托架承托屋簷,別具風格。為配合香港的亞熱帶季風氣候環境,大樓地下築有拱廊,一樓則築有露臺,既可防止陽光直接照射大樓內部,同時有利通風,幫助散熱。

[編輯] 楣飾與雕像
大樓面向皇后像廣場的中央門廊部分築有三角楣飾(新古典主義的建築特色),並刻有「Erected AD MDCCCCX」(公元1910年豎立)的題字。
窗戶頂部為英國國徽為設計的皇家盾形紋飾:左上方與右下方各刻有三頭獅子,代表英格蘭;右上方的一頭獅子代表蘇格蘭;左下方的豎琴代表愛爾蘭。盾徽由英格蘭獅子及蘇格蘭獨角獸護持,頂端雕有皇冠,下刻有最高統治者的銘辭「DIEU ET MON DROIT」(汝權天授)。倚在皇家盾形紋徽兩旁的雕像,則象徵憐憫及真理。
三角楣飾的頂部豎立一尊高2.7米,代表公義的泰美斯女神(英文:Themis;希臘文:Θέμις)雕像,女神右手持著代表公正的天秤,左手持著象徵權力的劍。女神蒙上雙眼,表示法律精神不偏不倚,公正嚴明。
大樓的最高點是青銅製的都鐸皇冠雕塑,是英皇愛德華七世於1902年採用的御冠。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1/HongKongLegcoBuilding.jpg/90px-HongKongLegcoBuilding.jpg


立法會大樓中央門廊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3/HongKongLegcoBuilding2.jpg/120px-HongKongLegcoBuilding2.jpg


三角楣飾及拱頂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9/9f/Legco_blg02.JPG/90px-Legco_blg02.JPG


三角楣飾的近攝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b/Legco_blg01.JPG/90px-Legco_blg01.JPG


泰美斯女神像



[編輯] 內部設施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b/Legco_ME.JPG/200px-Legco_ME.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立法會大樓議員入口,昔日是最高法院法官及職員專用入口

[編輯] 最高法院時代

5個供不同使用者進出的入口:向皇后像廣場的中央入口為囚犯專用(立法局遷入後停用);向昃臣道的兩個入口則為司法常務官、文員和法官專用(立法局遷入後改為議員及職員入口)
地下設有田土廳及司法常務官辦公室、服務櫃位、囚室、接收囚犯室、警員等候室、執達主任室。
地下設有室內高架橋,連接囚犯接收室與一樓的法庭,被稱為「奈何橋」。
一樓原設有3個樓高兩層的法庭。經過多次改建後,一樓及二樓共設有7個法庭。
1970年代,一樓的大法庭被改建為圖書館(即現時的立法會會議廳)

[編輯] 現有設施

佔地約300平方米,供全體議員進行會議的會議廳(又名「議事堂」)
會議廳前廳
3個會議室(以英文字母A、B及C命名)
宴會廳
主席套房
議員辦公室
職員辦公室
行政長官專用套房
記者採訪室
記者招待會室
電台廣播室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d/HKLCB_ConferenceRoomA.jpg/120px-HKLCB_ConferenceRoomA.jpg


會議室A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f/HKLCB_ConferenceRoomB.jpg/120px-HKLCB_ConferenceRoomB.jpg


會議室B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f/HKLCB_ConferenceRoomC.jpg/120px-HKLCB_ConferenceRoomC.jpg


會議室C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0/HKLCB_PresidentOffice2007.jpg/120px-HKLCB_PresidentOffice2007.jpg


主席辦公室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5/HKLCB_PressConferenceRoom.jpg/120px-HKLCB_PressConferenceRoom.jpg


記者招待會室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e/HKLCB_MembersRoom.jpg/120px-HKLCB_MembersRoom.jpg


議員辦公室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2/HKLCB_AnteChamber.jpg/120px-HKLCB_AnteChamber.jpg


會議廳前廳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2/HKLCB_Chmber_PresidentSeat.jpg/90px-HKLCB_Chmber_PresidentSeat.jpg


會議廳主席坐位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7/HKLCB_DiningHall.jpg/120px-HKLCB_DiningHall.jpg


宴會廳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8/HKLCB_ChamberCeiling.jpg/120px-HKLCB_ChamberCeiling.jpg


會議廳拱型天花及吊燈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4/RLCW7086.JPG/120px-RLCW7086.JPG


會議廳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0/HKLCB_Chamber.jpg/120px-HKLCB_Chamber.jpg


會議廳



[編輯] 未來發展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d/Tamar_Proposal_A2.JPG/200px-Tamar_Proposal_A2.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新立法會大樓將毗連位於添馬艦的新政府總部,預計2010年落成
由於立法會大樓面積有限,不僅無法滿足將來政制發展而增加議席的需要,現時的議員辦事處、立法會秘書處、研究部及圖書館等辦公設施現時亦分散在不同地點,構成相當的行政不便。因此遷建立法會大樓的建議,在主權移交前後一直被提出。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香港特區政府放棄拍賣添馬艦地皮,並計畫改作興建新政府總部及立法會大樓。經過多年的討論與檢討,政府於2002年同意落實有關計劃,並邀請世界各地有興趣參與的機構,提交意向書和設計概念。然而受到SARS事件影響,政府於2003年5月擱置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就有關計劃的撥款申請,並於同年11月正式宣佈押後添馬艦發展工程。
隨著香港經濟的逐步好轉,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05-2006年度施政報告》宣佈,重新恢復展開在添馬艦興建新政府總部及立法會大樓的發展計劃。整個計劃耗資51億6890萬港元。建議的立法會綜合大樓,總樓面面積為36230平方米,包括設有89席的議事廳、5個會議室、3個記者室等設施。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於2006年6月23日通過有關撥款,工程重新招標。添馬艦發展工程評審委員會於2007年7月17日公佈由金門—協興聯營提交的設計方案中標,新立法會大樓為「玻璃圍合的圓錐」設計,象徵透明、包容及充滿創意動力。有關工程預計2007年年中開始動工,2010年年底完成。
有關立法會大樓於搬遷後安排,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曾於2006年1月公開建議將終審法院搬遷至立法會大樓,過去亦有人建議將大樓改建為博物館,暫時未有定論。

[編輯] 香港立法機關會議場地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3/LEGCO_Chairman_seat_1997.jpg/170px-LEGCO_Chairman_seat_1997.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香港政權移交前的立法局主席專座,原為海事監督的座椅,刻有聖愛德華皇冠及船錨圖案,現藏於香港歷史博物館
在最高法院大樓被改作立法局大樓之前,香港立法局會議場地如下:

總督官邸

莊士敦樓(1843年至1846年)
堅道總督官邸(1846年至1855年)
總督府(1855年至1930年代)
布政司署(今香港政府總部)

舊中區政府合署(1930年代至1941年、1945年至1957年)
中區政府合署(1957年至1985年)
由於中英兩國就政制過渡安排談判破裂,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組建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於1996年12月選出臨時立法會。為避免香港同時存在兩個立法機關,臨時立法會於香港主權移交前的日常運作及會議均在深圳市進行。曾經暫作為臨時立法會會議場地的地點如下:

深圳華夏藝術中心正廳(1996年12月至1997年6月)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1997年7月1日)


收錄日期: 2021-04-15 20:53: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31000051KK0044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