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
http://www.macaowater.com/water/images/banner2c.jpg
水源
澳門食水從哪裏來?
澳門絕大部份原水來自中國珠海巿的西江磨刀門水道。原水(未經處理的食水)經由洪灣泵站至珠海竹仙洞水庫。剩餘的原水則會儲存於蛇地坑水庫,銀坑水庫及南屏水庫,作為緊急及於乾旱季節作調鹹之用。由於竹仙洞水庫地勢較高,原水得經由兩條直徑一米(可日供原水十八萬立方米)的輸水管流入澳門青洲及大水塘食水處理廠,以及貯存於外港大水塘水庫內。
磨刀門對澳門的原水供應
圖片參考:
http://www.macaowater.com/water/images/maps.jpg
簡介
磨刀門原水供應系統地處珠海巿西江東側,引水閘位於掛定角。整個系統自洪灣西側,橫貫南屏、灣仔兩區至竹仙洞水庫。再分別流向澳門青洲食水處理廠及珠海拱北地區。由掛定角引水閘至澳門青洲水廠,全長約二十公里。
預防鹹潮及停水系統
在冬、春的枯水季節,原水的鹹度偶然會超出可供食用水的標準。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的先進系統加設蓄水水庫及使用雙水源方式,不但能在泵站或輸水渠道出現故障期間保證為廣大巿民供應合符標準的食用水,即使遇上鹹潮期亦可作抗鹹之用。
整個雙水源系統分別由四部份組成
新系統的設置
除南屏水庫擴建工程外,整個系統工程動用土方七十萬立方米,石方十五萬立方米,混凝土二萬五千立方米及砌石三萬立方米,工程耗資達三千萬人民幣。本工程於一九八六年一月開始動工。第一期洪灣引水工程於一九八八年五月投入運作。緊接著掛定角引水工程亦於一九八九年完成。目前,可同時向拱北水廠日供二十萬立方米原水和向澳門日供原水達二十二萬立方米。
新系統的改良
近年,經澳、珠雙方共同努力並投入雄厚資金下,完成了大量的工程計劃。主要有:
一九九一年,澳珠雙方共同投資把掛定角引水點上移五百米至主航道側。
一九九三年,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獨資興建由白石涌至青洲水廠作調鹹應急之用的輸水管。該水管長二點六公里,直徑一點二米。日供水量可達十四萬立方米。主要作用是把北系統的大鏡山水庫、南沙灣抽水站與南系統磨刀門連接。這種連接系統將有助於增加對澳供水的穩定性。
一九九四年,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以貸款方式支持並參與南屏水庫的擴建工程,使其容量增至五百萬立方米。水庫以一條直徑二點二米,長二點二公里的隧道與竹仙洞水庫相連。
至一九九八年底,一直徑為一點六米,長為二點六八一公里,由南沙灣抽水站至南屏水庫的輸水管工程完成。它把供應原水的南北系統連接,大大增加了南屏水庫於冬春枯水季節對抗鹹潮的能力,並得以維持南原水系統的鹹度水平。
二○○一年五月,珠海市在磨刀門水道建成廣昌泵站,取代水質逐漸下降的南沙灣抽水站。該泵站位於掛定角上游2.5公里,旱季鹹度超標時間較掛定角短,故能改善珠海和澳門每年鹹潮期間的抗鹹能力。
二○○二年三月至二○○三年三月,竹仙洞水庫進行堤壩加固擴闊工程,使庫存量增至現在的二百四十五萬立方米。
二○○四年四月至八月,蛇地坑進行擴大庫容工程,此工程使蛇地坑增加二十萬庫存量至一百五十萬立方米。
二○○四年八月至九月,坦洲沙心進行清淤工程,以增加內河徑流量,此工程清除大約15,500噸淤泥,用以增加內河網對洪灣泵站之流量。
由原水到食水
為確保澳門的水是可供飲用並符合歐洲標準,原水必須經以下五個步驟處理:
澳門的食水處理廠
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的青洲食水處理廠是一高度自動化的食水處理廠,採用了法國得利滿公司最先進的水處理技術。供水量每日為十八萬立方米。從原水的供應、投藥、沉澱、過濾、消毒至水泵加壓輸送,其運作過程均由電腦控制和監測,以確保水質符合歐盟標準。
青洲食水處理廠的主要部分包括:
原水供應
沉澱池
沙濾池
投藥間
投氯間
清水暗塘
自動化輸水泵站
食水輸送過程
食水對澳門的經濟及生活起著重要作用。澳門自來水有限公司發展了一套完善的供水網絡,確保提供足夠的優質食水予住宅及經濟活躍地區的使用。 該網絡由原水水庫、食水處理廠、食水水庫、直徑由大至一千六百毫米管道以及小至十五毫米的入屋喉管網系統、火墩、水錶等多種設備組合而成。 每天供應給廣大市民的優質食水 ,是經過漫長的處理過程及我們嚴謹的監察。故此,在供水網絡的鋪設及維修工作上,我們在澳門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圖片參考:
http://www.macaowater.com/water/images/networks.jpg
食水供應網絡系統D相好似貼唔到上黎,你自己去呢度睇啦:
http://www.macaowater.com/water/index6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