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校的專題研集--北角的特色

2008-01-31 2:29 am
我學校的專題研集--北角的特色
我學校的專題研集--北角的特色
這個專題研集是計很多分的
幫幫手 !~
thx~~

回答 (1)

2008-02-01 5:14 am
✔ 最佳答案
北角位於香港東區,也是香港島最北的地區,在未填海時曾為一個海角。[1]區內主要為住宅區,然而近年亦有不少大型商業大廈落成。由於為數不少的福建人聚居於此,故有「小福建」的稱號。早期區內亦是傳統左派的聚居地。

目錄 [隱藏]
1 地理位置
2 區內歷史及發展
3 著名地點
4 交通
4.1 主要交通幹道
4.2 公共交通
5 註腳
6 參看



[編輯] 地理位置
北角版圖偌大,西起興發街及屈臣道以東,東至英皇道及民新街交界。由於範圍較大,區內共建有天后、炮台山、北角及鰂魚涌四座港鐵站之多,其中天后站根據鄰近的著名廟宇而命名,並非成區;炮台山站所在的炮台山區通常亦被當作北角區的範圍內,只有港鐵站及炮台山道一帶較多以前者稱呼;而鰂魚涌站亦只有其C出口座落於北角區內。電照街以東的北角東區,曾被稱為七姊妹,但現時只有老一輩的居民才會使用此稱呼。興發街及屈臣道以西為銅鑼灣區,而英皇道及民新街交界以東為鰂魚涌區。


[編輯] 區內歷史及發展
1880年,英軍於北角設立炮台,開始了北角的歷史。當時北角並無民居,但由於水深岸高,所以吸引了輪船公司及倉庫碼頭的興建,而皇家香港遊艇會初期的總部亦在1900年代於北角成立。

1919年,香港電燈公司關閉灣仔發電廠,於北角興建全新的北角發電廠,以應付需求大增的電力需求。

1921年,當地開始興建糖廠,然而因省港大罷工影響,其後改為發展住宅區,即現在春秧街一帶。

1935年,英皇道通車,帶旺該區的發展,使北角成為新興工業區。

北角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人口不多,但戰後隨著大批來自上海的新移民湧入,人口開始變得愈來愈多。新移民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春秧街、渣華道、馬寶道等地,多居住於高級的新型樓宇。

1950年代,根據當時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記載,北角區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現時紀錄的保持者為香港的旺角區。)此外,當時北角也有一個「小上海」的稱號。

隨著1957年北角邨落成及北角碼頭啟用,北角更為繁盛。

1978年北角發電廠關閉。原址發展為現時的大型私人屋苑城市花園。

1980年代,新移民人口變成以福建人為主,並聚居於新光戲院一帶,北角因此多了「小福建」這稱號。

2003年北角邨被清拆,地皮臨時作為露天停車場。

2007年6月,城市規劃委員會於北角全區絕大部分的商業和住宅用地加入高限,由100米(約30層高)至140米(約40至45層)不等,以保護維多利亞港對岸觀看的香港山脊線。除已獲批的少數項目,北角將不再有摩天大廈落成。另外,是次城規會設立的高限範圍,西起興發街近維園,東至民新街,亦即模範邨附近,與實際地理範圍大致吻合。

同年9月,房委會轄下的策劃小組委員會通過,無條件將北角邨舊址用地交還政府,以供日後發展。
參考: ---


收錄日期: 2021-04-15 21:19: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30000051KK0204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