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成語出處,道理,(20分)

2008-01-31 2:00 am
求以下成語
的拔苗助長:要道理
刻舟求劍:要道理加出處

回答 (3)

2008-01-31 2:14 am
✔ 最佳答案
拔苗助長
孟軻《孟子‧公孫丑上》
有一個宋國人,因為自己所種的稻苗未能長高,煩惱不已,最後乾脆把全部的稻苗都拔高一些。他完成工作後,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家,對家人說:“今天我真的累壞了,因為我幫助了全部的稻苗生長。”他的兒子聽後,便立刻跑到田裏看,結果所有的稻苗都枯死了。
根據這個寓言故事引申出拔苗助長;這句成語, 比喻不顧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將事情辦糟了,壞了事。 ;比喻不切實際地辦事, 欲速不達.

2008-01-30 18:16:25 補充:
刻舟求劍春秋時候,楚國有個自以為很聰明的人,喜歡憑著自己的感覺做事,不太願意接受別人的意見。有一回,他坐船過江,突然來了一陣風,把小舟吹得搖擺不定,他身子一斜掛在腰間的寶劍便滑落到水裏。船夫著急的說:「快!快跳下去撈起來。」這個人卻不慌不忙的說:「急什麼?」隨後便從口袋裏拿出一把小刀,在船邊劍滑下去的地方劇了一個記號。接著,他慢慢的脫下外衣,準備下水找寶劍。船夫詫異的問:「船又走了好一陣子,怎麼知道寶劍掉在哪裏?」這個人笑著回答說:「那有什麼關係,我已經在船邊做了一個記號,按著記號下去找,準沒錯的。」

2008-01-30 18:17:44 補充:
這個自認聰明的傢伙,可沒想到船是動的,前一分鐘和後一分鐘的位置完全不同,做了記號又有什麼用呢?以後,凡是那些自以為是、固執不通的人,我們便說他是「刻舟求劍」。形容固執不通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呂氏春秋‧察今》
2008-01-31 2:34 am
揠苗助長
發 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 釋 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長。後用來比喻違反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出 處 《孟子•公孫醜上》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比喻不切實際地辦事,欲速不達
近義詞 揠苗助長、急功近利
反義詞:循序漸進
典 故
有一個宋國人靠種莊稼為生,天天都必須到地裏去勞動。太陽當空的時候,沒個遮攔,宋國人頭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渾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濕,但他卻不得不頂著烈日躬著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躲避,宋國人只好冒著雨在田間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頭來,和著汗一起往下淌。
就這樣日復一日,每當勞動了一天,宋國人回到家以後,便累得一動也不想動,連話也懶得說一句。宋國人覺得真是辛苦極了。更令他心煩的是,他天天扛著鋤頭去田裏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莊稼,似乎一點也沒有長高,真讓人著急。
這一天,宋國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著大得好像沒有邊的莊稼地,不禁一陣焦急又湧上心頭。他自言自語地說:“莊稼呀,你們知道我每天種地有多辛苦嗎?為什麼你們一點都不體諒我,快快長高呢?快長高、快長高……”他一邊念叨,一邊順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線頭,線頭沒拔斷,卻出來了一大截。宋國人望著線頭出神,突然,他的腦子裏蹦出一個主意:“對呀,我原來怎麼沒想到,就這麼辦!”宋國人頓時來勁了,一躍而起開始忙碌……
太陽落山了,宋國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飯菜,坐在桌邊等他回來。“以往這時候早該回來了,會不會出了什麼事?”她擔心地想。忽然門“吱呀”一聲開了,宋國人滿頭大汗地回來了。他一進門就興奮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把每一根莊稼都拔出來了一些,它們一下子就長高了這麼多……”他邊說邊比劃著。“什麼?你……”宋國人的妻子大吃一驚,她連話也顧不上說完,就趕緊提了盞燈籠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到田裏去。可是已經晚了,莊稼已經全都枯死了。

道理:
“揠苗助長”是人們常用的一句成語,它的出處就是這則寓言故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有它們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人無力強行改變這些規律,只有遵循規律去辦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國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一心只想讓莊稼按自己的意願快長高,結果落得一個相反的下場。
我們都應該以宋國這個農民為戒。
原文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①,芒芒然歸②,謂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長矣④!”其子趨而往視之⑤,苗則槁矣⑥.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嫌禾苗長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點,回家還誇口說:“今天我幫助苗長了!”他兒子聽說後,到地裏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長的人實在很少啊。以為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就像揠苗助長的人,非但沒有好處,反而危害了它。



注釋
①閔(mǐn)——同“憫”,擔心,憂慮。長(zhǎng)——生長,成長,揠(yà)——拔。
②長——生長
③芒芒然——疲倦的樣子。
④病——精疲力盡,是引申義。
⑤予——我,第一人稱代詞。
⑥趨——快走。往——去,到..去。
⑦槁(gǎo)——草木乾枯。



刻舟求劍
【發 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 釋】 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團結前進》:“來考察我們過去用慣了的文藝理論,而不能~。”

【近義詞】 守株待兔、墨守成規

【反義詞】 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典 故】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裏。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注 釋】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這裏是對事物感到糊塗不理解的意思。

墜--落。

【呂氏春秋簡介】

《呂氏春秋》是一部古書的名稱,是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的賓客們合編的。全書的內容較雜,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共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寓 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2008-01-31 2:16 am
第一個係~做士唔好太快~要由得佢~總之自然ok啦


第二個係做一d無聊的士~係一個人有一次~搭船掉左個小刀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04: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30000051KK0186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