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對孝的看法

2008-01-30 5:39 am
古代對孝的看法

回答 (4)

2008-01-30 6:10 am
✔ 最佳答案
孟子有書云:

不孝有三:
1. 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
2. 家貧親老,不為祿任,二不孝也
3. 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如果以上都有做到,視為不孝,反之,全事無為,則論之有孝。

古代,百行以孝為先,孝道與婦道在人民心中十分重要的喔
參考: 孟書
2008-01-30 6:12 am
正所為百行而孝為先,古代人很重視孝。
孝is孝順。
孝順父母,因父母造物主創造人類並賜予良知,孝順父母就是良知告訴我們的一項理所當然的責任。歷代聖人都教導人類孝道,真主在祂所啟示的經典中也明令人類當對父母行孝,身為有理智能思想的人都應明白孝順父母是應該的。

大仁大慈的真主在《古蘭經》第三十一章十四節明諭:「我確已命人類對父母盡孝道,他的母親懷他疲勞又疲勞,斷乳又需兩年。因此你應當感謝我與你的父母;終結是歸返於我。」

在這一節經裏,真主清楚地命令人類對父母盡孝道,因為他的父母在懷他、生他、撫育他長大的過程中確實受盡了各種辛苦。「疲勞又疲勞」是指母親在懷胎期間的辛苦疲勞,以及臨盆時冒生命危險後的疲勞。「你應當感謝我與你父母」就是要人類服從敬拜真主及以孝順來報答父母之恩。至於先提「感謝主」而後提「感謝父母」,是因為真主乃是創造人類及其父母並賜予一功的給養者,此乃無以報答的恩典。「終結是歸返於我」暗示人類若服從真主,孝順父母,在死後歸返真主,會得善報,若不服從與孝順,死後歸返真主,所得到的是惡報。人類將來一定會受到最後審判的,孝順父母乃屬於善事,因此獲賞;不孝順父母,乃屬於惡事,因而被罰。
2008-01-30 5:57 am
古代有一句最精景就係"百行孝為先" , 佢地認為孝順先至係最要緊 ..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1.gif
2008-01-30 5:45 am
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裏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表現。所謂「百行孝為先」,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的觀念。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等。孝順指為了回報父母的養育,而對父母權威的肯定,從而遵從父母的指點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只於孝順父母而已,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孝經·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論語》中,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5章。
道家《莊子·天運》孝的觀念:「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03: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29000051KK0321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