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勁辣魚蛋....咖喱魚蛋
2.砵仔糕
3.雞蛋仔
4.鱼肉燒賣
5.臭豆腐
6.牛雜
7.沙爹串燒
8.煎釀三寶(青椒、茄子、豆腐)
9.車仔麵
10.炸豬大腸
11.瓦通紙薄餅(放進一個木箱.當你order的時候, 他會用一塊咸咸地既薄餅,加上芝麻和沙糖,然後把那塊糖包著. 那塊糖的甜櫬托著那塊薄餅的)這款小食
12.叮叮糖
12.炸魷魚鬍
13腸粉
14.碗仔翅
15.龍鬚糖
16.涼粉
17.炸蘿蔔絲餅
18.麥笌糖夾梳打餅
除了benny的小食,重有串燒,豬腸,魚肉翅,牛什,波羅冰,紅豆冰,什果冰,腸粉魚旦,............可在元朗喂食街吃倒,太美味,點講都無用,搭車來吃啦,
白糖糕,又稱倫教糕,是廣東珠江三角洲及香港地區使用白米及白糖製成的傳統小吃。
歷史
白糖糕始創於明朝時順德倫教的一個梁姓小販。據說該小販蒸鬆糕時失手,令粉質下墜,但蒸出來的反而深受歡迎,人人食過都認為這種新小吃質地爽滑。後來,小販改用白糖製糕,令蒸出來的糕顏色更晶瑩潔白,食客稱之為「倫教糕」,後來又稱「白糖糕」。
砵仔糕是一種傳統廣東小吃糕點,源自廣東台山,在清朝咸豐年間的台山縣誌已有記載。
傳統的砵仔糕以黃糖、粘米粉等造成後,放在一個瓦製的小砵內蒸熟,故名;但現在的製法已多數改用小瓷碗。吃的時候才把砵仔糕從小砵倒出來,以竹籤穿起來吃。有的砵仔糕加入紅豆;亦有砵仔糕改以[白砂糖]製造,因而是白色的。剛蒸好的砵仔糕,暖、滑、香、爽,特別味美。
龍鬚糖原名銀絲糖,餡料包括糖膠、花生、芝麻和椰蓉,原是中國民間傳統小吃。
龍鬚糖的糖絲是由糖膠像拉麵條般拉出來。直到糖絲變白後,才加入餡料。傳說宋代有一個皇帝吃了銀絲糖之後覺得很好吃,成了喜愛吃的其中一款甜點。後來老百姓都知道原來皇帝也吃銀絲糖,便改名為龍鬚糖。因為龍代表皇帝,而鬚就是拉出來的絲,這個名字亦一直沿用至今。
雞仔餅,原名「小鳳餅」,據說是清朝咸豐年間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鳳的女工所創製。雞仔餅用料不下十種,糖的重量占了三成,甜度較大,有明顯的廣州特色,加上少量精鹽、胡椒粉和五香粉,又摻和冰肉(肥豬肉)和欖仁,使餅身脆化,可茶可酒,是廣州特色美味小吃。
臭豆腐是一項流傳於全中國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豆腐發酵製品,但在各地的製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豆腐分臭豆腐乾和臭豆腐乳兩種,都是相當流行的小吃。臭豆腐乳曾作為御膳小菜送往宮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愛,親賜名御青方。
豆花的由來眾說紛雲,但傳說常與漢淮南王劉安有關:
1.劉安求長生不老之藥,在煉丹時以黃豆漿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豆腐。
2.劉安由洪水後、在濕鹹地中泡軟的黃豆,製出豆腐。
3.劉安為臥居病榻的母親備餐,將黃豆漿與漢醫所與的食用石膏混合而製成。
無論孰為正確,可肯定者有二:
1.「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此有《本草綱目》為佐證。
2.以及豆花與豆腐本是同源發現的,後來隨著料理的不同才漸為分歧。
歷史
廣東迄今已有食用豆花數百年歷史。
油條是一種長條形油炸麵食,常用做早點。民間和廣東人又稱油炸鬼或油器,而北方亦稱果子。「油炸鬼」之名源自「油炸檜」,「檜」即宋代奸臣秦檜,原因有以下兩個說法,都與秦檜陷害岳飛有關:
中國北方流行使用煎餅卷油條製成的小吃煎餅果子。
在廣東、香港流行用腸粉捲著油條製成炸兩,淋上醬油食用,可隨意再加上辣椒醬和甜醬。
杭州有一種特色小吃蔥包檜,是用薄餅卷油條和蔥段,在平底鍋上壓扁並烤制而成。食用時塗抹上甜麵醬或辣椒醬。
生煎饅頭是上海的一種著名小吃,簡稱為生煎,為煎熟了的有餡饅頭。生煎饅頭的餡料以鮮豬肉加肉皮凍為主,不同種類的生煎也有用雞肉作原料,在一些考究的店家還能吃到蝦肉,蟹肉味的生煎。 面料用半酵麵皮包餡,然後排放在平底鍋內,鍋內放油,邊煎邊噴水數次,直至至底面色黃硬而脆出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