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春」點解會叫做「揮春」?

2008-01-25 9:22 pm
「揮春」點解會叫做「揮春」?
「揮春」這個名稱的由來是甚麼?

回答 (3)

2008-01-25 9:48 pm
✔ 最佳答案
揮春也叫暉春, 大概係有贊頌春天的意思 -- 因為中國人過年都鍾意講意頭, 古時D人都鍾意將D願望寫低紅紙度, 表示許願同祝福, 呢個傳統習俗流傳到近代, 以陳述寫下贊頌春天的動作, 所以用左揮春.

春貼也作春帖,粵語稱揮春(也作暉春),閩南語稱春仔,是一種在春節時使用的傳統裝飾物,把賀年的吉利字詞用漂亮的書法,寫在紙上而成,一般是貼在牆、門之上,在華人社會、朝鮮半島和越南,每逢春節人們都會貼春貼,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其中寫成對聯的又叫春聯,但有些地區「春聯」也是各種春貼的統稱,而有些地區又把條狀、不成對的春貼稱為春條。朝鮮則有立春榜(입춘방)、立春書(입춘서)立春貼(입춘첩,也作立春帖)等名稱,又簡稱春榜、春貼、春帖等。

傳統春貼應該是由人手書寫,但現在亦有機器印製的春貼。

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每幅春聯都有橫批。
參考: 自已
2008-01-25 9:38 pm
春貼也作春帖,粵語稱揮春(也作暉春),閩南語稱春仔,是一種在春節時使用的傳統裝飾物,把賀年的吉利字詞用漂亮的書法,寫在紙上而成,一般是貼在牆、門之上,在華人社會、朝鮮半島和越南,每逢春節人們都會貼春貼,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其中寫成對聯的又叫春聯,但有些地區「春聯」也是各種春貼的統稱,而有些地區又把條狀、不成對的春貼稱為春條。朝鮮則有立春榜、立春書、立春貼,也作立春帖)等名稱,又簡稱春榜、春貼、春帖等。

傳統春貼應該是由人手書寫,但現在亦有機器印製的春貼。

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每幅春聯都有橫批。

歷史
春貼的起源還要從桃符說起。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神荼、鬱櫑二神,主管萬鬼。如遇作祟的鬼,他們就把它捆起來餵老虎。後來,民間在春節的時候,為驅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畫上這兩個神像,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的時候,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一聯,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聯。到了宋代,春節貼對聯已經成為一種風俗了。王安石詩中就寫過:「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用紅紙書寫春聯始於明朝。

春節貼春聯的在明代開始盛行,又有了非對聯式的吉祥語以及單字春貼,到清代梁章矩編寫了春聯專著《檻聯叢話》,顯示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這個習俗亦傳到朝鮮半島和越南,據李氏朝鮮末年實學家柳得恭所著《京都雜誌》記載,在首都漢陽地區(今首爾),人們有在立春這一天貼對聯的習俗如「壽如山,富如海」、「去千災,來百福」、「立春大吉,建陽多慶」、「國泰民安,家給人足」、「國有風雲慶,家無桂玉愁」、「災從春雪消,福逐夏雲興」、「掃地黃金出,開門萬福來」、「天上三陽近,人間五福來」、「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等,後來又有了單字和單句的春帖。朝鮮人的春貼寫在白紙上。

形式
春貼最初出現時是寫在白紙上,這種風俗傳到朝鮮半島並保留下來,至今朝鮮族(包括韓國、北朝鮮)的春貼仍然於白紙上,並仍然使用漢字寫春貼。中國自明朝起用紅色的紙寫春貼,後來以紅紙寫春貼的習俗也傳到越南,但近年也流行以金色紙作春貼。越南傳統上也用漢字寫春貼,國語字出現後,有些人也改用國語字寫或印製春貼。

手寫春貼

以金漆和紅紙寫春貼家中的有由小朋友和家長一起來寫,是親子活動。也有些人會找字體好看的文人來代筆,是付費的活動。在歲末至春節期間,街頭常有路邊攤出售即席揮毫的春貼。一些人認為家中貼上運氣好的人寫的春貼會令一家行好運。
機印春貼
機印春貼常會於文具店出售,有紅底黑字的,也有紅底燙金字的,亦有其他顏色、字形的。

不少大企業也有印上公司名字及商標的春貼,派送給客戶。若果顧客喜歡在家中貼此類春貼,可以收到廣告、宣傳效果,香港一些區議員、立法會議員以及台灣一些立法委員也會印製春貼派發給民眾來提高知名度和達到宣傳目的。由於,此類揮春的廣告宣傳效果強,所以有極多企業通過不同的途徑,派送給客戶,例如銀行分行、隨報紙附送、鐵路出口等。也有一些公司專門承接企業或個人訂製印有公司名或人名的宣傳性質春貼。
2008-01-25 9:34 pm
「揮春以前是手窵的, 是手窵春的景况, 所以叫揮春.


收錄日期: 2021-04-19 16:51: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25000051KK0097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