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階級制度

2008-01-25 7:51 pm
請幫小弟解決此問題

回答 (1)

2008-01-25 8:14 pm
✔ 最佳答案
今日香港
反思社會階級懸殊
漫談古今選才制度
12/03/2007

○七/○八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及行政長官的選舉都是近來城中熱話。當中,又以「財爺未忘弱勢社群、還富出於民」尤其受香港大眾市民的關注。為何香港市民往往對弱勢社群的問題有高度關注呢?到底,財爺開庫「派糖」又是否可以將「社會階級懸殊」問題迎刃而解呢?由古至今,在中國歷史上,不論是統一還是分裂時代,「社會階級懸殊」的問題都是屢見不鮮。而這個問題實與「選才制度」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社會階級懸殊之最──魏晉南北朝
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社會階級懸殊」時代,可說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這分裂的三百多年中,寒門(即庶族:平民,出身卑微,攀不上公卿地位的士人)與世族(即士族,高門:熟悉儒學經典,累世公卿)不論在政治、經濟及社會上都是地位懸殊,形成了「士庶天隔」的局面,社會階級流動窒息。
政治:世族得餘蔭,高官厚祿,品秩高而職務少;寒門則品秩低而工作繁多。
經濟:世族兼併土地,免賦免稅,擁有廣大莊園;寒門則生活簡樸,亦毫無經濟特權。
社會:士庶永不同坐、交往,亦永不通婚,士庶通婚被視為「婚宦失類」,受到彈劾及社會的摒棄。

確立九品中正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階級懸殊實與當時的「選才制度」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魏晉初期的選才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九品」指「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及下下」,至於「中正」是指「中正官」,負責品評人物的官員。當時朝廷就是以九品來區分人的高下,亦是任命官員升降的標準。
在此制成立之初,都是以人的道德及家世為區分指標,其後,由於中正官都是世族出身,在世族私相授受的情況下,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所以,選才制度往往影響了社會的階級流動。

選才制度之演變──周代至晚清
在原始的社會時代,中國並無官僚政府,亦無選士制度。直至周代,出現政府架構,選士制度亦開始建立雛型。惟周代乃封建社會,官位都是以世襲的方式傳承,毋須考核選取。故此,選士制度在封建制度崩潰之後才出現。

科舉選士最悠久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亂關係,不少典籍散迭民間,亦因當時各國求才若渴,平民遂開始有進身之階梯,出現了「布衣卿相」的罕見局面,為當時的社會階級帶來了一次重大的流動。
漢代:選士開始制度化,西漢用「察舉制」選士,以「賢良方正」及「孝廉」等為標準;到東漢,開始強調「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為選才制度加添了考試的意味。
魏晉南北朝:確立了「九品中正制」(見上文)。
隋唐至晚清: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沿用最長的選士制度──「科舉制度」,以考試代替了舉薦,影響了中國選宜制度一千三百多年。科舉制度亦在這千多年中不斷改良,如1897年開設經濟特科,1901年廢除八股文應試等。最終在1905年晚清的改革中廢除科舉,倣效西方改定學制,設立了「學部」,中國的選才制度才進入了另一新階段。

香港:會考與優才
香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選才制度受西方的影響。香港中學會考(HKCEE,簡稱「會考」)乃本地公開考試之一,始於1946年,而香港高級程度會考(HKALE)則始於1993年,乃考入大學的其中一途徑。回歸祖國後,香港教育進行各項改革,為香港的選才制度帶來新景象。其中,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即將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及香港中學會考合併)會成為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後的唯一公開考試,其精神仍然是以考試形式選才。
近年,香港更特別引入「香港優秀人才入境計畫」,以招攬海外專才,可說是豐富了選才的方式(申請人基本條件如下)。

年齡:申請人根據計畫提交申請時,年齡須介乎18-50歲。
經濟能力:申請人須證明在留港期間,能自行負擔自己和受養人的生活和住宿,不需依賴公共援助。
良好品行:申請人須符合一般入境和保安規定,在香港或其他地方均沒有任何犯罪或不良入境記錄。
語文能力:申請人須具備良好的中文(普通話或粵語)或英文能力。
基本學歷:申請人須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通常指備有文件證明的學士學位;但在特殊情況下,具備良好的技術資格、經證明的專業能力及/或備有文件證明的有關經驗和成就,也可獲考慮。

思考問題
1.在中國的選才歷史上,由周代至春秋末年,用人標準難脫「用人唯親」的格局,而兩漢的「察舉制」重敦厚、質樸等。隋唐創立科舉制度,以「考試」代替了「舉薦」,你認為一個完善的選才制度應以哪些素質作為考核的標準?
2.身為香港的中學生,社會的未來棟樑,你認為現今香港的選才制度有甚麼優劣之處?你又會怎樣裝備自己,面對現今的「選才」挑戰,立足香港社會?

收錄日期: 2021-04-13 19:00: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25000051KK0075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