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阿彌陀佛,小布丁初學,願能完滿解答你的問題。
十 力 無 畏 , 力 是 能 力
大乘經裡講有十種,這十種特殊的能力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實際上這十種能力是我們的本能,換句話說,每一個人本來就有的;雖然是本能,但現在這個能力喪失了。為什麼會喪失,必定有原因。這個跟智慧完全相同,在佛眼睛裡面所看一切眾生,跟佛有同等智慧,有同樣能力。
一 切 眾 生 皆 有 如 來 智 慧 德 相 , 但 以 妄 想 執 著 而 不 能 證 得
佛一句話為我們道破,我們的智慧喪失,本能喪失,喪失的原因就是我們有執著、有妄想。佛法裡面常講的二障,就是兩種障礙,障礙了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這兩種障礙,一個叫「所知障」,一個叫「煩惱障」。所知障就是妄想發展出來的,煩惱障就是執著發展出來的。由此可知,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導,就是教我們除二障而已,因為這兩種障礙除掉,我們智慧、德能就現前。這十種能力,能力是無量無邊,跟智慧一樣沒有邊際。為了說話方便,歸納為十大類。
第 一 個 「 是 處 非 處 智 力 」講 因 果 相 應
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得惡報,就是「是處」。如果善因得惡報,惡因得善果,這是「非處」,決定沒有這個道理。這就是因緣果報,如來看得最清楚,我們世間人往往把這個事實看顛倒了。這十種把這個擺在第一,有很深用意。我們這個時代確實是天下大亂的一個時代,要想挽救這個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大家都知道因緣果報的事實。如果了解這個事實,他起心動念一定有所畏懼,一定收斂。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前定的?是自己所造作的「因」定的。不是別人給我們定的,也不是鬼神、上帝所能定的,更不是佛菩薩所定的;自己定的,真正是自作自受。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就決定不會怨天尤人,所謂是心安理得。 明瞭十法界因緣果報的事實,這叫「是處非處智力」;就是有這種智慧的能力,把這個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 二 個 是 「 業 智 力 」業 就 是 造 作
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造作完畢叫業。「業」有善、惡、無記,分為三大類。「無記」就是非善非惡,說不上善,也不是惡,這叫無記。一切的造作,總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把你所造的事業統統包括了。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佛有智慧、有能力,知道你所造的業是善或者是不善。這種能力,我們凡夫確實沒有,所以佛經上常講「顛倒妄想」,哪個地方顛倒?我們會把惡的以為是善的,善的以為是惡的,這就顛倒了。
第 三 個 是 「 定 智 力 」定 有 很 多 種 , 佛 法 裡 面 大 分
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這是大別的來分,要細分那就太多太多了。佛法裡面也常講,無量三昧。為什麼會說定有無量?那是因為我們的心,內有無量的煩惱,外面有無量的誘惑。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假如這個人,他對於財看得很淡,財絕對不會讓他動心,我們可以說,他在財這一方面得定了。他見到財富,內不動心,外不被它誘惑,他對這個入定了。他對於名,他會起心動念,他在名裡頭沒有定,財裡頭有定。諸位想想,內有多少煩惱,外有多少誘惑,就有多少定,所以這個定就太多了。佛知道,我們是確實沒有辦法理解的,沒有辦法知道這麼詳細,佛知道得非常的微細,他有這個能力。
第 四 個 是 「 根 智 力 」如 果 有 這 能 力 , 教 學 、 說 法 非 常 契 機
「根」就是根機,知道一切眾生他的根機、他的根性。凡夫遇到佛,聽佛講經說法,往往佛是幾句話之中就能教他開悟,甚至於就能教他證果。這是什麼原因?佛說法契機。根機,也就是中國儒家所講的習性。本性,人人是相同的,眾生跟佛是一樣的,沒有兩樣。習性就各個人都不相同,所以說習慣成自然,這叫習性。《論語》說:「性相近,習相遠」,本性是相同的,習性就不一樣。所以有十法界,有一切善惡、苦樂種種不同的差別,都是習性所感的果報不一樣。十法界是大分,像人法界,我們今天都是得人身,在人道裡面,我們細細觀察每一個人,一生的苦樂都不相同。就是一家人,甚至於夫妻兩個人,他們一生的苦樂感受兩個人也不一樣。這什麼原因?過去生中的習性不相同。這一生當中,從生下來到現在所養成的習性也不相同,必須徹底了解,說法才會契機;不能徹底了解,就很難契機。
第 五 個 是 「 欲 智 力 」「 欲 」 是 欲 望 , 中 國 人 講 的 嗜 好
每一個人喜歡的都不一樣,這個與過去生中還是有密切的關係。如果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生生世世他那個欲望,教他東西就可以投其所好,這也有助於他快速的成長,幫助他,成就他。這個欲不要看輕了,不要認為這個不難,實在講非常之難。今天喜歡這個,過幾天又討厭,又喜歡另外一些事物,時時刻刻在變化,就是連自己都不知道。這個跟前面講的業,講的定,是同樣的複雜。這都是與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習性有密切的關連,只有佛才能夠看得透徹、看得清楚。
第 六 個 是 「 界 智 力 」界 是 界 限 , 佛 能 知 一 切 眾 生 種 種 的 界 分
這個意思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極限的意思,知道他在什麼時候一定有一個極限;換句話說,不能夠超越。好像我們知道這個人的程度,他能夠接受多少,他有一個限定。小乘根性的人,如果是初果的界限,佛一定幫助他證到初果,不會要求他再往上。再往上他沒有這個能力,他的能力極限只能到這個地方;他有四果的極限,佛一定幫助他證到阿羅漢。這就是他的能力有一個限度。我們曉得,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在什麼時候,佛幫助他達到某一個階級,然後再來培養他,再來幫助他提升,不是一蹴可成的,是要逐漸培養、提升。像我們在學校念書,小學生有小學生的極限,中學有中學的極限。佛對於一切眾生種種差別不同的界限,他非常清楚,所以他的教學能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圓滿的利益。圓滿就是滿足。小根性,滿足他小根性的利益;中根性,滿足他中根性的利益;大根性的人,滿足他大根性的利益。每一個人接觸佛無不是皆大歡喜,因為每一個人的願望都能夠達到,都滿足了。
第 七 個 是 「 至 處 智 力 」界 分 是 說 他 自 己 能 力 的 極 限
至處是說他可以達到什麼樣的地位,佛一定幫助他。他可以到阿羅漢的地位,佛一定幫助他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果報就是至處。他能夠達到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佛一定幫助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得到圓初住果位。至處是果位上說的,界是能力極限上講的。
就世間法來說,世間沒有出六道,佛非常慈悲,教學的目標就是防止一切眾生造作惡業墮三惡道。因為惡道非常之苦,墮落容易,出頭很難。惡道的防範,大小乘經論裡面說得非常多,原因就在此地。他有能力保住人身,佛菩薩一定幫助他,教導他,使他來生比這一生更幸福美滿。如果他有生天的機緣,佛一定教導他生天的方法,能夠在下一生享天人的福報。這就是至處,你到達某一個處所。這是佛教化眾生一個標準,可見得佛陀教化眾生確實應機施教,你有什麼樣的能力,有多大的智慧,可以到達某一個地位,佛一定幫助你,成就你。
第 八 個 是 「 宿 命 智 力 」這 是 講 如 來 自 己 的 能 力
六通裡有宿命通,這是神通的一種。這個地方稱智力,就是宿命通達到圓滿。譬如阿羅漢有宿命通,但是他的能力只能知道五百世,五百世以外的,他能力就達不到。至於鬼神也有宿命通,那個能力就更小。我們這個世間,自古以來在中國有扶鸞,也叫扶乩,聽說外國也有類似的。請來這些,都是靈鬼附在壇上起的這個作用,他知道淺近的事情。譬如兩、三個月之內的事情,他說得很靈驗;要是一年以上的,他就造謠言、胡說八道。這就是他有這個通,能力不大,只能知道三個月以內的,有這樣的能力。大的靈鬼可以知道一年、兩年的,再遠他就見不到了。
唯有如來,宿命通是圓滿、究竟的。這個能力,「宿」是宿世,「命」是生命,就是知道一個人過去世生生世世的狀況,這叫宿命通。佛這個能力達到圓滿,無量劫之前你的狀況他都知道。前面這些事情他清楚,他教化眾生不會不契機。
第 九 個 是 「 天 眼 智 力 」佛 的 天 眼 是 盡 虛 空 遍 法 界
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見,無所不知,這叫天眼智力。阿羅漢有這個能力,但是要作意,不作意他就見不到。作意是注意看、仔細看,他看到了。阿羅漢的能力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個小千世界以外,他再仔細看也看不到,他天眼的能力只能達到這個地步。唯獨佛這個天眼,佛天眼就是講自己的本能。阿羅漢的能力為什麼沒有恢復?阿羅漢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障礙住。他比我們的能力大,因為我們還有見思煩惱,他見思煩惱沒有了。見思煩惱除掉,能力恢復很多,阿羅漢的能力,見思煩惱除掉之後所恢復的。如來果地,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這個能力完全圓滿的恢復了。他這個天眼的能力,舉一個例子說,無量無邊世界裡,任何一個眾生,他生生世世久遠劫以來,乃至於將來無量劫之後,那個情形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都能夠明瞭,這是他見的能力。
第 十 個 是 「 漏 盡 智 力 」漏 是 煩 惱 的 代 名 詞
漏盡是自己知道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根本無明統統斷盡,不必去請教別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漏盡智力就成就圓滿的大覺。這是十種智力。十類就是說明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本來有的。我們學佛,實在說就是要恢復我們自己的本能,佛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在此地。本能以外,佛說得很清楚,「無有一法可得」,一樣也得不到,統統是自己的本能。
說了好多啊,希望你能夠受用。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