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陀的十無畏

2008-01-25 2:30 am
朋友在問我,人必有畏懼的東西.我也有很多事情未能面對!
聽說佛陀有十種無畏的神力.不知是那十種呢?

回答 (2)

2008-01-25 11:50 pm
✔ 最佳答案
阿彌陀佛,小布丁初學,願能完滿解答你的問題。


十 力 無 畏 , 力 是 能 力

大乘經裡講有十種,這十種特殊的能力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實際上這十種能力是我們的本能,換句話說,每一個人本來就有的;雖然是本能,但現在這個能力喪失了。為什麼會喪失,必定有原因。這個跟智慧完全相同,在佛眼睛裡面所看一切眾生,跟佛有同等智慧,有同樣能力。

一 切 眾 生 皆 有 如 來 智 慧 德 相 , 但 以 妄 想 執 著 而 不 能 證 得

佛一句話為我們道破,我們的智慧喪失,本能喪失,喪失的原因就是我們有執著、有妄想。佛法裡面常講的二障,就是兩種障礙,障礙了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這兩種障礙,一個叫「所知障」,一個叫「煩惱障」。所知障就是妄想發展出來的,煩惱障就是執著發展出來的。由此可知,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導,就是教我們除二障而已,因為這兩種障礙除掉,我們智慧、德能就現前。這十種能力,能力是無量無邊,跟智慧一樣沒有邊際。為了說話方便,歸納為十大類。

第 一 個 「 是 處 非 處 智 力 」講 因 果 相 應

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得惡報,就是「是處」。如果善因得惡報,惡因得善果,這是「非處」,決定沒有這個道理。這就是因緣果報,如來看得最清楚,我們世間人往往把這個事實看顛倒了。這十種把這個擺在第一,有很深用意。我們這個時代確實是天下大亂的一個時代,要想挽救這個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大家都知道因緣果報的事實。如果了解這個事實,他起心動念一定有所畏懼,一定收斂。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前定的?是自己所造作的「因」定的。不是別人給我們定的,也不是鬼神、上帝所能定的,更不是佛菩薩所定的;自己定的,真正是自作自受。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就決定不會怨天尤人,所謂是心安理得。 明瞭十法界因緣果報的事實,這叫「是處非處智力」;就是有這種智慧的能力,把這個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 二 個 是 「 業 智 力 」業 就 是 造 作

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造作完畢叫業。「業」有善、惡、無記,分為三大類。「無記」就是非善非惡,說不上善,也不是惡,這叫無記。一切的造作,總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把你所造的事業統統包括了。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佛有智慧、有能力,知道你所造的業是善或者是不善。這種能力,我們凡夫確實沒有,所以佛經上常講「顛倒妄想」,哪個地方顛倒?我們會把惡的以為是善的,善的以為是惡的,這就顛倒了。

第 三 個 是 「 定 智 力 」定 有 很 多 種 , 佛 法 裡 面 大 分

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這是大別的來分,要細分那就太多太多了。佛法裡面也常講,無量三昧。為什麼會說定有無量?那是因為我們的心,內有無量的煩惱,外面有無量的誘惑。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假如這個人,他對於財看得很淡,財絕對不會讓他動心,我們可以說,他在財這一方面得定了。他見到財富,內不動心,外不被它誘惑,他對這個入定了。他對於名,他會起心動念,他在名裡頭沒有定,財裡頭有定。諸位想想,內有多少煩惱,外有多少誘惑,就有多少定,所以這個定就太多了。佛知道,我們是確實沒有辦法理解的,沒有辦法知道這麼詳細,佛知道得非常的微細,他有這個能力。

第 四 個 是 「 根 智 力 」如 果 有 這 能 力 , 教 學 、 說 法 非 常 契 機

「根」就是根機,知道一切眾生他的根機、他的根性。凡夫遇到佛,聽佛講經說法,往往佛是幾句話之中就能教他開悟,甚至於就能教他證果。這是什麼原因?佛說法契機。根機,也就是中國儒家所講的習性。本性,人人是相同的,眾生跟佛是一樣的,沒有兩樣。習性就各個人都不相同,所以說習慣成自然,這叫習性。《論語》說:「性相近,習相遠」,本性是相同的,習性就不一樣。所以有十法界,有一切善惡、苦樂種種不同的差別,都是習性所感的果報不一樣。十法界是大分,像人法界,我們今天都是得人身,在人道裡面,我們細細觀察每一個人,一生的苦樂都不相同。就是一家人,甚至於夫妻兩個人,他們一生的苦樂感受兩個人也不一樣。這什麼原因?過去生中的習性不相同。這一生當中,從生下來到現在所養成的習性也不相同,必須徹底了解,說法才會契機;不能徹底了解,就很難契機。

第 五 個 是 「 欲 智 力 」「 欲 」 是 欲 望 , 中 國 人 講 的 嗜 好

每一個人喜歡的都不一樣,這個與過去生中還是有密切的關係。如果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生生世世他那個欲望,教他東西就可以投其所好,這也有助於他快速的成長,幫助他,成就他。這個欲不要看輕了,不要認為這個不難,實在講非常之難。今天喜歡這個,過幾天又討厭,又喜歡另外一些事物,時時刻刻在變化,就是連自己都不知道。這個跟前面講的業,講的定,是同樣的複雜。這都是與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習性有密切的關連,只有佛才能夠看得透徹、看得清楚。

第 六 個 是 「 界 智 力 」界 是 界 限 , 佛 能 知 一 切 眾 生 種 種 的 界 分

這個意思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極限的意思,知道他在什麼時候一定有一個極限;換句話說,不能夠超越。好像我們知道這個人的程度,他能夠接受多少,他有一個限定。小乘根性的人,如果是初果的界限,佛一定幫助他證到初果,不會要求他再往上。再往上他沒有這個能力,他的能力極限只能到這個地方;他有四果的極限,佛一定幫助他證到阿羅漢。這就是他的能力有一個限度。我們曉得,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在什麼時候,佛幫助他達到某一個階級,然後再來培養他,再來幫助他提升,不是一蹴可成的,是要逐漸培養、提升。像我們在學校念書,小學生有小學生的極限,中學有中學的極限。佛對於一切眾生種種差別不同的界限,他非常清楚,所以他的教學能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圓滿的利益。圓滿就是滿足。小根性,滿足他小根性的利益;中根性,滿足他中根性的利益;大根性的人,滿足他大根性的利益。每一個人接觸佛無不是皆大歡喜,因為每一個人的願望都能夠達到,都滿足了。

第 七 個 是 「 至 處 智 力 」界 分 是 說 他 自 己 能 力 的 極 限

至處是說他可以達到什麼樣的地位,佛一定幫助他。他可以到阿羅漢的地位,佛一定幫助他證得阿羅漢果,這個果報就是至處。他能夠達到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佛一定幫助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得到圓初住果位。至處是果位上說的,界是能力極限上講的。

就世間法來說,世間沒有出六道,佛非常慈悲,教學的目標就是防止一切眾生造作惡業墮三惡道。因為惡道非常之苦,墮落容易,出頭很難。惡道的防範,大小乘經論裡面說得非常多,原因就在此地。他有能力保住人身,佛菩薩一定幫助他,教導他,使他來生比這一生更幸福美滿。如果他有生天的機緣,佛一定教導他生天的方法,能夠在下一生享天人的福報。這就是至處,你到達某一個處所。這是佛教化眾生一個標準,可見得佛陀教化眾生確實應機施教,你有什麼樣的能力,有多大的智慧,可以到達某一個地位,佛一定幫助你,成就你。

第 八 個 是 「 宿 命 智 力 」這 是 講 如 來 自 己 的 能 力

六通裡有宿命通,這是神通的一種。這個地方稱智力,就是宿命通達到圓滿。譬如阿羅漢有宿命通,但是他的能力只能知道五百世,五百世以外的,他能力就達不到。至於鬼神也有宿命通,那個能力就更小。我們這個世間,自古以來在中國有扶鸞,也叫扶乩,聽說外國也有類似的。請來這些,都是靈鬼附在壇上起的這個作用,他知道淺近的事情。譬如兩、三個月之內的事情,他說得很靈驗;要是一年以上的,他就造謠言、胡說八道。這就是他有這個通,能力不大,只能知道三個月以內的,有這樣的能力。大的靈鬼可以知道一年、兩年的,再遠他就見不到了。

唯有如來,宿命通是圓滿、究竟的。這個能力,「宿」是宿世,「命」是生命,就是知道一個人過去世生生世世的狀況,這叫宿命通。佛這個能力達到圓滿,無量劫之前你的狀況他都知道。前面這些事情他清楚,他教化眾生不會不契機。

第 九 個 是 「 天 眼 智 力 」佛 的 天 眼 是 盡 虛 空 遍 法 界

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見,無所不知,這叫天眼智力。阿羅漢有這個能力,但是要作意,不作意他就見不到。作意是注意看、仔細看,他看到了。阿羅漢的能力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個小千世界以外,他再仔細看也看不到,他天眼的能力只能達到這個地步。唯獨佛這個天眼,佛天眼就是講自己的本能。阿羅漢的能力為什麼沒有恢復?阿羅漢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障礙住。他比我們的能力大,因為我們還有見思煩惱,他見思煩惱沒有了。見思煩惱除掉,能力恢復很多,阿羅漢的能力,見思煩惱除掉之後所恢復的。如來果地,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這個能力完全圓滿的恢復了。他這個天眼的能力,舉一個例子說,無量無邊世界裡,任何一個眾生,他生生世世久遠劫以來,乃至於將來無量劫之後,那個情形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都能夠明瞭,這是他見的能力。

第 十 個 是 「 漏 盡 智 力 」漏 是 煩 惱 的 代 名 詞

漏盡是自己知道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根本無明統統斷盡,不必去請教別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漏盡智力就成就圓滿的大覺。這是十種智力。十類就是說明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本來有的。我們學佛,實在說就是要恢復我們自己的本能,佛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在此地。本能以外,佛說得很清楚,「無有一法可得」,一樣也得不到,統統是自己的本能。


說了好多啊,希望你能夠受用。阿彌陀佛。
參考: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2008-01-25 3:29 am

佛說佛十力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沙門臣施護等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苾芻眾俱是時佛告諸苾芻言。汝等當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有十種力具是力者。即能了知廣大勝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妙梵輪。

何等為十:-----
1. 所謂如來 於一切處如實了知。一切非處亦如實知。由實知故是為如來第一處非處智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具是力者。即能了知廣大勝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妙梵輪
2.復次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有情諸所作業。若事若處若因若報皆如實知。由實知故是為如來第二業智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具是力者。即能了知廣大勝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妙梵輪
3.復次如來於諸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缽底。若染若淨。諸定分位皆如實知。由實知故是為如來第三定智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具是力者。即能了知廣大勝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妙梵輪
4.復次如來於諸有情。若自若他種種根性皆如實知。由實知故是為如來第四根智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具是力者。即能了知廣大勝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妙梵輪
5.復次如來於諸有情種種信解。皆如實知。由實知故是為如來第五信解智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具是力者。即能了知廣大勝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妙梵輪
6.復次如來於種種界無數界性。皆如實知。由實知故是為如來第六界性智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具是力者。即能了知廣大勝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妙梵輪
7.復次如來於一切至處道。皆如實知。由實知故是為如來第七至處道智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具是力者。即能了知廣大勝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妙梵輪
8.復次如來於無數種宿住隨念。所謂一生二生。三四五生。或十二十。乃至百生千生。無數百千生中。百千成劫壞劫。成壞等事。我在彼有情中隨所生處。如是名字。如是種姓。如是族氏。如是飲食苦樂。如是壽量長短分限。壽命盡已於某處生。此滅彼生。彼滅此生。此等事相緣法方處。無數種類。宿住隨念皆如實知。由實知故是為如來第八宿住隨念智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具是力者。即能了知廣大勝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妙梵輪
9復次如來清淨天眼過於人眼。觀見世間一切有情生時滅時。若好若醜若貴若賤。若生善趣。若生惡趣。隨所作業如實知見。若諸有情身語意業。作不善行。毀謗賢聖。起諸邪見。邪見業法合集為因。以彼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地獄中生。若諸有情身語意業。作諸善行。不謗賢聖。起於正見。正見業法合集為因。以彼因緣身壞命終。在於善趣天界中生如是等事皆如實知。由實知故是為如來第九天眼智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具是力者。即能了知廣大勝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妙梵輪
10.復次如來所有諸漏已盡。非漏隨增。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見如是法智證自果。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皆如實知。由實知故是為如來第十漏盡智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具是力者。即能了知廣大勝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妙梵輪
佛說此經已。諸苾芻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佛說佛十力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開示:
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畏 :-----

1菩薩摩訶薩悉能聞持一切問難。作如是念:
十方一切世界有來問我,若不能答,無有是處,
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菩薩究竟一切無畏、
安住無畏,一切眾生隨其所問,悉斷疑惑,是為第一無畏。

2.菩薩摩訶薩一切語言音聲,一切文字如來授記無礙辯才,
究竟彼岸。作如是念: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來問難我,
若不能答,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
悉能除滅一切疑惑,安住無畏,是為第二無畏。

3. 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空,離我我所,無造無造者,
無知者無命者,無長養者無福伽羅,離陰界入,離諸邪見,
心如虛空。作如是念:一切眾生若能令我起身口意惡,
無有是處。何以故?菩薩常離我我所故,若生怖畏無有是處,
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行菩薩行不可沮壞,
是為第三無畏。

4. 菩薩摩訶薩為諸佛所護,成如來力行如來行,如來威儀
未曾轉易。作如是念:若有能來訶我威儀,無有是處,乃至
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於大眾中說微妙法,是為
第四無畏。

5. 菩薩摩訶薩身口意淨遠離眾惡。作如是念:若有能來訶
我身口意惡,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
悉能教化一切眾生,是為第五無畏。

6.摩訶薩金剛力士常隨侍衛,一切天龍、夜叉、幹闥婆、
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羅伽、帝釋、梵王
等,常隨侍衛尊敬供養,一切諸佛常護念之。
菩薩作如是念:一切眾魔眷屬及諸外道,有見眾生來詣
我所,能障礙我無上菩提,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
不見微畏相故,安住無畏,歡喜修行菩薩行業,是為
第六無畏。

7 菩薩摩訶薩離癡正念隨如來生,成就第一意根。作如是念:
一切諸佛所說正法,句身味身隨順菩提,我若不能如法受持,
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受持守護如來
正法,是為第七無畏。

8. 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巧方便智慧,究竟菩薩諸力彼岸,
清淨直心教化眾生,發大菩提願,于眾生所起大悲故,於煩惱濁世而
現受生,現受五欲畜養妻子及諸眷屬,為化眾生故。菩薩複作是念:
我雖在此不生惑亂障於菩提解脫三昧法門辯才,若能障礙無有是處。
何以故?菩薩于一切法而得自在,究竟彼岸修菩薩行安住菩提,
一切世間受生惑亂所不能亂,若能惑亂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
不見微畏相故,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是為第八無畏。

9. 菩薩摩訶薩舍離愚癡知一切智,住菩薩道乘于大乘住一切智,
心力示現聲聞緣覺不改威儀。菩薩作如是念:我終不證聲聞辟支佛道,
我若受證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安住無畏,
悉能示現一切諸乘,具足究竟平等大乘,是為第九無畏。

10. 菩薩摩訶薩成就一切諸白淨法,積集善根成滿一切諸願通明,
堅住菩提具足成滿菩薩諸行,於一切佛所頂受如來一切智記,
教化眾生不舍菩薩行。作如是念:其有眾生應受化者,若不能應時
示現如來境界,無有是處,乃至不見微畏之相。不見微畏相故,
安住無畏,隨受化者,普為應現如來境界,而亦不斷菩薩願行,
是為第十無畏。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即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畏,
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此法,則得一切諸佛無上無畏,而亦不舍菩薩無畏。
何以故?蓋『無畏』者,又雲無所畏。佛于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也。此有四種,稱曰四無畏。
如同《大乘義章》曰:「化心不怯,名為無畏。無畏不同,一門說四。」《法華經方便品》曰:「無量無礙,力無所畏。」
《無量壽經》曰:「善學無畏之網,曉了幻化之法。」


觀音菩薩十四無畏
一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是脫苦無畏。
二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三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四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
五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
六能令眾生,藥叉等鬼,雖近其傍,目不能視;
七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
八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以上七種是免八難無畏。
九能令一切多貪眾生,遠離貪欲;
十能令一切忿恨眾生,離諸瞋恚;
十一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痴暗(阿顛迦譯名無善心)以上三種是離三毒無畏。
十二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十三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此二種是於二求無所畏。
十四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無異。此是持名無畏。並說明理由:「世尊!我一名號,與彼眾多名號無異,由我修習,得真圓通。」觀音菩薩由於修習耳門圓通,證得圓、通、常三真實,身心微妙含容,周法界,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無不包含於菩薩身心之中,故能令持念聖號的眾生與彼共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諸法王子之名者,二人福德,正等無異。


收錄日期: 2021-04-19 00:26: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24000051KK0235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