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分那二大類?(10分!!!!!!!!)

2008-01-23 7:32 pm
工業分那二大類?(10分!!!!!!!!)

十萬火急!!!!!!!!!!!!!!!!!!!!!!!!!

回答 (4)

2008-01-23 7:41 pm
✔ 最佳答案
香港最早的工業,都與轉口貿易有關,如造船,船舶修理,建築,食品加工等,還有一些生活用品例如竹器、藤器、草蓆包、油傘、鞋、鐘錶、洗衣等,都是一些家庭式工業。有些工人在有了相當的積蓄後轉型開設小型工廠,僱用工人。據1853年港府的紀錄,當時有超過500個工廠行業為船用雜貨商、造船廠及繩索製造商。

1870年後香港陸續興起的行業有製糖、纜繩、水泥、造紙、電力、紡織等,也有工人百人以上的廠家。19世紀後期,香港工業不斷擴展及趨向多元化,新的工廠包括羽毛飾物廠,火柴工廠,肥皂,煤磚及煤球,藤器製造廠,水泥及紡紗廠等。到19世紀末,許多行業仍處於發展階段,其中大多仍是家庭式生產的。

20世紀初,香港也有一些輕工業,但並不發達,較有名的有廣萬隆公司,獨家設廠製造爆竹並設廠於九龍城,工人達1,000人。直到1920-1930年香港工業雖有較大的發展,但亦不外如是,主要生產牙刷,梳,搪瓷,爆竹及小型產品。在香港工作的中國工人約共有一萬人,但都集中在少數幾家外商的重工業工廠裏,屬輕工業類別的工人則不多。1928年啟德機場正式啟用,開始空運服務,對工業貨品出口有一定的激發作用。一些中小型工業如紡織、煙草、搪瓷、罐頭、玻璃、化妝品等也紛紛建立起來,但經營的企業大多規模很小,屬小型產品類,擁有工人百人以上的僅有數家。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日爆發全面的戰爭;內地淪陷區的擴大,各省的實業家紛紛遷移香港,並設廠生產,他們的經營範圍以輕工業為主,包括搪瓷,紡織,膠鞋等,這些產品承時局之利,得以遠銷東南亞等地,但大規模華資工廠寥寥可數。 1938年香港有「大中工業社」廠成立,製造螺絲,算稍具規模的,它最多員工的時候約有1,800多名工人。還有,二戰前香港有一種食品加工業頗為蓬勃,就是糖薑業。其實糖薑在百多年前已銷運往英國,當時維多利亞女王大加稱讚,譽為天下第一食品。

1941年香港淪陷,日本統治下三年零八個月,香港工業幾乎全面停頓。1949戰後紡織業1946年至1949年期間,國共內戰,政局動盪,不少人遷入香港,其中不乏挾擁巨資的富商大賈和軍閥,給香港帶來了充裕的勞動力和資金。這期間就有大批上海人南移,帶來上海工業;這些上海企業家對香港紡織業的發展,可說是舉足輕重。那些上海及江浙廠家原先在美、英和其他西方國訂了機器,但因為國內動亂,其中一部份企業家決定改在香港卸貨,把紡織機器運到香港,計劃在港設廠,例如南洋紗廠、大南紗廠、中央紗廠、香港紗廠、九龍紗廠等都先後在這期間在香港投資設廠。

在香港紡織業中,棉針織是最早設立的行業,初期的針織廠僅生產針織布,原料全靠進口。香港第一家毛紡織廠設於1948年,當時主要生產毛線,銷往南朝鮮廠地區。而羊毛針織業則萌芽於後期1958年間。加上1958年英國同意香港進入英聯邦體制,出口產品可得到英聯邦國家的特惠稅,因而像火車頭般帶動了香港工業的發展。

但香港真正的經濟起飛關鍵在1949年後。因中共控制全中國後,不斷發動一系列的政治活動,要把有錢人「打倒」、「永不翻身」。在共產黨暴政之下,全國大量富人與窮人,紛紛都湧到台灣或香港。據統計,1949年來香港的中國難民多達21萬人;1950年和1951年逃難到港的都有13萬人。

由此香港吸納了一大批資本家、廉價勞工,在南移這群人中,很多是紡織的技術人材,香港的紡織因而開始建立及擴充起來。這批國內工商界、企業家又從自己國內經辦的企業中抽調資金或携款到港經營商貿,他們大多投資紡織業。在這段期間,紡織業主要是掌握在外省籍(上海及江浙)人手中,而潮籍人士事實上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只不過所經營的工廠規模較小。

在這個社會及政治與民生環境下,香港政府予以適當的安置這批南遷到港的人群:在50、60年代,香港盛行「山寨廠」,即一些家庭式工業或小規模的工場,往往是設於寮屋區及徙置區之中,因其租金低廉。當那些山邊寮屋區及徙置區因天災要關閉、或被政府收回土地重新發展時,政府便要提供一些地方予那批工場重新經營,那是工廠徙置計劃的一環,這便是政府興建工廠大廈的源起了。政府也適當的安置從商的:其他工業亦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如布業行業,則安置在今日中環的蘇杭街專賣布疋;花布街則是專營上海絲綢。 同時,上海的大百貨公司如永安、先施,便先後在港開業,帶動了百貨業的興盛,令香港貿易、工業、金融業等得到重新發展。

由於大陸共產黨之暴政,香港不斷吸納廉價勞工和技術人材。自1949年至1970年短短21年間香港便經歷了3次的中國難民潮,無論是輕工業或重工業以致各行各業,都有極之充沛的勞動力,使香港數十年間都能夠保持高度競爭性,賦予日後工商業多元化一支強身劑。50及60年代初期,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仍是為口奔馳,1958-1962間,當時中共推行「大躍進」運動,其後又有人為造成的幾年大飢荒,導致大批難民來港。單就1962年5月的上半個月來說,已有30萬人由中國逃難到港。

1966-1972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社會、政治與經濟空前混亂,國人對共產黨極為失望而逃離,這段時間來港的難民高達25萬至30萬人。這一批又一批自願從大陸來到香港的難民中,貧窮是他們的共同敵人,普羅大眾尋找美好生活的「香港夢」,他們相信「窮人可致富」。事實證明,香港數十年來建立的自由、民主、公平競爭的社會,造就了今天社會上不少的成功精英人物及其後代。

1940年代末期,香港的紡織業已迅速發展起來,工廠的數量已有1,000家,而工人則有52,000人。到1957年,工廠的數量已有3,300家,工人有150,000。而在1967年,工廠的數量已達到11,000家,工人有430,000人。可見在這20年間,工廠和工人的數量增加了很多倍,反映香港工業界 (特別是輕工業)一年比一年強大。

總的來說,50和60年代,香港逐漸完成了從轉口港時期的過渡,工業發展是以紡織業為先導的龍頭,而當中是以紡紗業踏出第一步。發展初期香港紡織業從海外進口棉花,生產棉紗線及小紡織製成品後銷往英國、美國、澳洲、德國及東南亞等地。但1960年後,織布業便逐步超過紡紗業了。由於織布業的迅速發展,紡紗業產品棉紗大量被本地市場吸收,這就使得棉紗出口大大減少。

隨著香港紡織業的迅速發展,製衣業又被帶起來。50年代,香港製衣業迅速發展起來,到60年代末及70年初,製衣業發展又超過紡紗業與織布業。一些西方的國家明白到他們應保障國家的紡織業,如美國。他們對香港紡織品實施配額政策和關稅政策,令香港出口紡織品大受打擊
2008-01-23 7:58 pm
輕工業,重工業 二大類
參考: EPA書
2008-01-23 7:53 pm
工業可以分為輕工業和重工業两大類,另外加一種無煙工業(旅遊業)

重工業

是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 。 按其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採,包括石油開採、 煤炭開採、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 動力和燃料的工業。 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 化學 、 化工原料、 水泥 、 人造板以及電力 、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
(3)加工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金屬結構、 水泥製品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 、 農藥等工業。 根據上述劃分原則,修理業中以重工業產品為修理作業對象的劃為重工業,反之劃為輕工業 。

輕工業

是指一切與民生有關的工業,大緻上輕工業可分為九類,分別是:

1.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
2.印刷及有關事業,
3.皮革、毛皮及其製品製造業,
4.木竹製品製造業,
5.傢具及裝飾品製造業,
6.紡織業,
7.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
8.食品及飲品制造業,
9.雜項製品製造業,共計100多個小項。
2008-01-23 7:44 pm
輕工業(电子,电腦,鐘表,製衣等等)
重工業(造船,汽車,機器等)


收錄日期: 2021-04-13 15:00: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23000051KK008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