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別;古人和今人品評人物,都有通才和專才的分別。學問的功用也可以說有「通」有「專」。數學即應用於計算數量,這是學問的專用;數學而變成一個思想縝密、性格和諧,善於立身處世的人,這是學問的通用。學問在實際上確有這種通用。就智慧說,學問是訓練思想的工具。一個真正有學問的人必定知識豐富,思想敏銳,洞達事理;處任何環境,知道把握綱要,分析條理,解決困難。就性格說,學問是道德修養的途徑。蘇格拉底說過:「知識即德行。」世間許多罪惡都起於愚昧,如果真正徹底明瞭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壞的,一個人決不會睜着眼睛往壞的方面走。
這種對於學問功用的狹窄而錯誤的觀念,必須及早糾正。學問是為生活,這本是天經地義的。不過現代中國人的錯誤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養。人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他有心靈或精神生活。所以衡量人的成就並不在他能否溫飽,而在他有無豐富的精神生活。一個人到了只顧衣食飽暖而對於真善美毫不感覺興趣時,他就只能算是一種「行屍走肉」;一個民族到了只顧體膚需要而不珍視精神生活的價值時,它也就必定逐漸沒落了。
1.第三段的「稻種」是比喻什麼? 甲. 比喻的是:青年學生。 乙. 比喻的是:青年學生治學問。 丙. 比喻的是:學問的出路暢銷。 丁. 比喻的是:通過治學問獲得的實際利益。 2.作者認為必須及早糾正的「狹窄而錯誤的觀念」,具體指的是什麼? 甲. 世間絕沒有一種學問無用。 乙. 學問只是一種追求利祿的工具。 丙. 學問起於生活的需要。 丁. 學問應用於實際事業。
3.從下列說法中,哪個與原文意思相符合? 甲. 作者認為治學問可以分成「有所為而為」和「無所為而為」。 乙. 作者認為學問的功用有「通」、「專」之分,是因為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之分。 丙. 作者引用蘇格拉底所說的「知識即德行」是為了證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識豐富。 丁. 作者引用蘇格拉底所說的「一生吃穿不盡了!」是為了證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識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