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的資料

2008-01-22 7:10 am
我想知道科特迪瓦的資料和歷史
唔該哂~
(仲有我想知點解科特迪瓦叫象牙海岸?)

回答 (2)

2008-01-22 8:54 pm
✔ 最佳答案
科特迪瓦是位於西非的國家,東接加納,南臨畿內亞灣,西及利比里亞和畿內亞,北鄰馬里、布基納法索。

科特迪瓦的國名,以前是採取意譯的:中文為象牙海岸,英語為Ivory Coast等。1985年10月,科特迪瓦政府要求各語言統一其國名為Côte d'Ivoire(原為法語),不可意譯。因此現在中文譯名改用音譯為科特迪瓦。雖然按法語的規則,國名和地名的專名部份如果由數個詞構成便要加連字號,即國名原本應為Côte-d'Ivoire,但是該國政府為了表明禁止將其國名意譯,所以在法語的正式國名中不用連字號。

歐洲船隻大約於1460年代到達象牙海岸,而目前對於這個時代之前的象牙海岸的歷史所知不多。目前象牙海岸主要的族群都是在較晚的時候才移入的:Kru族約於1600年從利比里亞移入,而Senoufo族與Lobi族則是從布基納法索與馬里向南移入象牙海岸。直到十八、19世紀後,Akan族以及屬於Akan族的其中的一支的Baoulé族才從加納移入象牙海岸的東部地區,而Malinké族從畿內亞移入象牙海岸的西北部地區。

與鄰國加納相比,象牙海岸受到奴隸貿易的破壞程度相對較少,這是因為歐洲進行奴隸交易及貿易的船隻比較偏好其它鄰近有較好港口的海岸地區之故。1840年代,法國對此地顯示出了興趣,並且誘使海岸地區的酋長給予法國商人貿易上的壟斷權利。自此之後,法國在當地建立了海軍基地,將他國勢力摒除於外,並且有系統地對內陸地區展開征服行動。一直到1890年代,經過了漫長的戰爭,擊退了從岡比亞來的Mandinka族的勢力,才完成了對象牙海岸的征服行動。1893年3月10日象牙海岸正式成為法國的殖民地。而對Baoulé族及其他東部地區的族群游擊式的戰事則是一直持續到了1917年。

法國的統治之下,刺激出口成了主要的目標,很快地,咖啡、可可、棕櫚等作物便種植在海岸地帶。當此時中、西非其它地區的法國人及英國人通常是當地行政人員之際,象牙海岸成了唯一有較多數量的「新移民」的地區。結果是,三分之一的可可、咖啡、香蕉園被法國公民所控制,而令人憎惡的強制勞動制度變成了經濟的基礎。

一位Baoulé族酋長之子——費利克斯·烏弗埃—博瓦尼(Félix Houphouët-Boigny)——成了象牙海岸的獨立之父。1944年他爲了像他一樣的可可農成立了該國的第一個農業公會。他們招募移民工人在自己的農田工作以抗衡偏袒法國農園園主的殖民政策。博瓦尼很快地就升至要位,並且在一年內被選入了在巴黎的法國國會。一年之後,法國廢除了強制勞動制度。之後,博瓦尼慢慢地放棄了他年輕時較為激進的立場,而法國政府則以讓他成為第一位歐洲政府中的非裔部長做為回饋。

當象牙海岸在1960年獨立之時是法屬西非最繁榮的地方,出口佔了該區域的40%。博瓦尼成了象牙海岸的第一任總統。他給予農民優惠的價格以進一步刺激出口。咖啡產量顯著增加,把象牙海岸推上了僅次於巴西及哥倫比亞的第三大咖啡出口國。到了1979年,象牙海岸成了世界最大的可可出口國。象牙海岸也成為非洲主要的鳳梨及棕櫚油的產國。推動這片通常稱為「象牙海岸奇蹟」的榮景的是一群法國技師。在非洲的其它地方,歐洲人常常在獨立之後被趕出去,但是在象牙海岸歐洲人卻是不減反增。法裔社區的人口從一萬增加至五萬,其中有許多人從事技師或顧問等等的工作。該國平均每年將近10%的經濟成長率維持了20年,是非洲非產油國家中最高的。

政治上,博瓦尼卻是採行鐵腕統治,新聞並不自由,也只允許單獨一個政黨存在。博瓦尼的一些計劃也被批評爲作秀,例如他花了數百萬美元將他的村莊——亞穆蘇克羅——建設成該國的首都的行為便常常為人所譏諷。1980年代早期侵襲象牙海岸的乾旱配上世界經濟不景氣,大大地打擊了象牙海岸的經濟。由於過度砍伐原木以及砂糖價格下跌,象牙海岸的外債增加了三倍。阿比讓犯罪率的增加登上了歐洲的新聞報道。象牙海岸的奇蹟結束了。

1990年,數百名公務員罷工,學生也加入抗議貪污的行列。抗議聲浪使政府轉向同意多黨制度。與此同時,博瓦尼日爾漸衰弱並在1993年去世。時任議長的亨利·科南·貝迪埃(Henri Konan Bédié)繼任總統。

1995年10月,貝迪埃在選舉中大勝分裂的反對派而連任。他再度緊縮政治自由,並且監禁數百位反對派支持者。但是此時,至少在表面上看來,經濟前景卻是看好的,通貨膨脹減少,也嘗試要削減外債。

博瓦尼一直很小心避免族群衝突,也讓從鄰近國家來的移民有歸化象牙海岸的權利。與博瓦尼不同,貝迪埃強調「象牙海岸」的觀念(Ivoirité),並藉此剝奪了他的政治對手——雙親之中只有一位是象牙海岸人的阿拉薩納·瓦塔拉(Alassane Ouattara)在未來參選總統的資格。象牙海岸有許多來自布基納法索的移民,而貝迪埃的政策剝奪了許多來自布基納法索的移民的象牙海岸的國籍,也造成了國內許多族群間的關係的緊繃。

與此同時,貝迪埃也除去了許多在軍中潛在的反對者。在1999年底,一群不滿的軍官發動了象牙海岸獨立以來的第一次政變,羅貝爾·蓋伊(Robert Guéï)將軍掌權,貝迪埃則流亡法國。

2000年10月舉行了一次選舉,洛朗·巴博(Laurent Gbagbo)與蓋伊在這次選舉中互相競爭。然而,這次選舉既不平靜也不民主。蓋伊試圖操縱選舉,結果引發民眾不滿抗議,導致180人死亡,蓋伊也很快地下臺,而選舉中可能獲勝的候選人洛朗巴博上臺。此外,瓦塔拉則是因為他的布基納法索國籍而被最高法院判定為不符合參選資格,此事件導致瓦塔拉主要分佈在北部的穆斯林支持者在首都亞穆蘇克羅與鎮暴警察發生衝突。

2002年9月19日發生了兵變,叛軍佔據了該國的北部。在阿比讓,前總統蓋伊也在自宅中遇害。瓦塔拉則是躲入了法國大使館中避難。這一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目前還沒有定論。有些人報道這是一起軍事政變的企圖,但是也有其它消息來源指稱,一些反對派被支持巴博的武裝份子處決,而叛變則是未經事先計劃的反應。政府與叛軍的初步的停火協議只維持了很短暫的時間。很快地,爭奪主要可可產地的戰火重燃。法國派遣軍隊維持停火線,而民兵、軍閥和主要來自利比里亞及塞拉利昂的武裝份子則趁機佔據該國西部的部分地區。

2003年1月,巴博與叛軍領袖簽署《馬爾庫西協議》成立國家聯合政府。戒嚴結束,法國駐軍也開始恢復該國西部的秩序。但是主要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這個聯合政府極不穩定。2004年3月,120人在反對示威中喪生。雖然聯合國派遣了維持和平部隊,巴博與反對派之間的關係仍然緊張。

2005年12月28日,科特迪瓦完成過渡政府的組建。夏爾·科南·班尼(Charles Konan Banny)出任總理,政府由10個黨派組成。2007年3月29日,總統巴博任命紀堯姆·索羅(Guillaume Soro)為政府總理。
參考: wiki
2008-01-22 7:23 am
科特迪瓦,又譯象牙海岸(法文:Côte d'Ivoire,音譯名是尊重該國要求,見下。),全名象牙海岸共和國(République de Côte d'Ivoire),是位於西非的國家,東接迦納,南臨幾內亞灣,西及賴比瑞亞和幾內亞,北鄰馬里、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曾是最繁盛的西非熱帶國家之一,但由於政治腐敗,加上缺乏改革,國內的騷動、內戰頻仍,致使經濟一蹶不振。
象牙海岸位於非洲西部海岸,南向幾內亞灣,西接賴比瑞亞及幾內亞,北鄰馬里和布吉納法索,東靠迦納。
科特迪瓦的國名,以前是採取意譯的:中文為象牙海岸,英語為Ivory Coast等。1985年10月,象牙海岸政府要求各語言統一其國名為Côte d'Ivoire,不可從法語意譯。因此現在中文譯名改用音譯為科特迪瓦。雖然按法語的規則,國名和地名的專名部份如果由數個詞構成便要加連字號,即國名原本應為Côte-d'Ivoire,但是該國政府為了表明禁止將其國名意譯,所以在法語的正式國名中不用連字號。
當地77%的人被視為象牙海岸人。約65種語言在當地被使用,其中穆斯林使用的迪尤拉語(Dyula)較常見,迪尤拉語同時也是貿易語言。象牙海岸的官方語言是作為共通語(尤其在阿必尚)的法語,在學校會被教授。因為象牙海岸是其中一個最成功的西非國家,當地大約20%的人口是來自鄰國賴比瑞亞、布吉納法索和幾內亞的勞工,並且大部分是穆斯林;但當地人則大部分信奉基督教(主要為羅馬天主教)或原始宗教,所以雙方時有磨擦。象牙海岸有4%的人口不是非洲人,大多是法國、英國和西班牙的公民,還有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新教傳教士。
象牙海岸在1960年獨立後,與法國仍保持緊密的聯繫。多樣化農產品的出口和鼓勵外資進入的政策使象牙海岸成為熱帶非洲其中一個最繁榮的國家,但是,近年來象牙海岸正面對全球農產品價格下降,使該國的主要農產品可可和咖啡的出口面臨較大的競爭;加上當地嚴重的貪污情況,農民和出口商的生活變得困難。




人口

總人口:17,298,040 ¹(世界第57名)
人口密度:54/km2(世界第118名)

主要節日


新年 1月1日

開齋節 2月21日
耶穌受難日 4月5日
復活節後的星期一 4月8日
宰牲節 4月29日
勞動節 5月1日
耶穌升天日 5月16日
國慶日:8月7日
聖母升天節 8月15日
萬聖節 11月1日
獨立日 12月7日
聖誕節 12月25日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03: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21000051KK0912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