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識成智?

2008-01-21 4:15 am
各位大德,怎樣才能轉識成智呢?

回答 (2)

2008-01-21 5:44 pm
✔ 最佳答案
堪布卡塔仁波切開示 http://www.buddhanet.com.tw/tibet/ggab-96.htm
  
一切法門都是斷煩惱、開智慧的方法,都是為了轉眾生迷妄的意識成為佛的智慧。

但煩惱真能轉化成智慧嗎?先來看一些轉識成智的例子。

佛陀是完全開悟的覺者,淨除了一切煩惱,具足了圓滿的智慧;或以菩薩為例,菩薩在登地以後,亦能依其高深的覺悟和定力,轉煩惱成為般若智慧;此外,當一個人的修持達到四瑜伽的第二階段—離戲瑜伽時,也能夠淨除諸煩惱毒而發出智慧,由這些聖者的成就可知,轉識成智是絕對可能的,而這些成就者正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因為我們還是凡夫,無法即刻將煩惱轉化成為智慧,而籍著傚法佛菩薩的行徑,便必定能逐漸達到開悟的境界。

然而要轉煩惱成為智慧,首先必須認清煩惱是什麼,這就好比要懲罰小偷,就得先要捉到人才行一樣,如果人都提不到,那根本談不上懲罰了,同樣的道理,沒有認清煩惱是什麼,也就無法對症下藥而將它轉化成智慧了。

煩惱是很奇怪的,如果你完全放縱它,絲毫不加以約束的話,那它會變得強大無比而無法控制,但如果你願意修持佛法予以對治的話,這些煩惱就會變得不實在,一點威力也沒有了,所以煩惱有沒有威力,完全決定在我們有沒有修行。

眾生都正受著種種的苦難、爭鬥與不和,然而痛苦的根源,就是對煩惱的放縱,煩惱毒能使國家社會產生仇恨與不祥和的氣氛,但若我們能修持對治的法門,煩惱便失去影響力了,因為它們根本是不實在的,煩惱不但不實在,更不是永遠不變的,它們是可以被改變的,只要我們能修持適當的法門,就能改變它,減弱它的威力,此外,經由修行,我們不但能將自己的煩惱轉化成為智慧而得解脫,並且還能將這種種的方法分享給別人,就像諸佛上師傳授三乘佛法給我們一樣,使別人也能轉煩惱成智慧,解脫輪迴。

大致上來說,煩惱有五種,稱為五毒,分別是:貪、嗔、癡、慢、嫉,當然事實上還能分得更細,這五種不過是最普遍、最常被提及的,導致眾生受盡各種苦難的,就是這五毒煩惱,這些煩惱甚至會給國家帶來苦難,有時連其他的國家也會跟著遭受不幸,最好的例子就是歷史上那些數不清的大小戰爭,所以五毒煩惱是很危險的,它們能為害的範圍大到整個世界,並不只是小小的一個家庭或個人而已,此外,眾生墮入輪迴,亦是因為這些煩惱所致,五毒煩惱對我們的影響並非僅是一點點而已,其影響已是無窮無量的累積,所以我們常說從「無始」以來,亦就是這個原因,由於五毒煩惱,我們累積了無量的惡業和習氣,故始終在輪迴中不斷的受生。

五毒煩惱的生起是需要外緣的,它不是憑空出現的,煩惱必須在各種因緣條件配合之下才會生起,這些外緣包括五大和五蘊。

五大為地、水、火、風、空。無論體內體外,都有五大的存在,就體內而言,任何堅硬、固體的物質屬於地大,而體內水份和濕氣屬水大,體溫的屬人大,呼吸氣息屬風大,而體內的空間則屬空大。

在五蘊方面:任何有形像、有形體的東西皆為色蘊,而感覺四周環境的知覺為受蘊,分別敵友、好壞和善惡的為想蘊,對自己認為是好的事物產生貪著,對壞的產生排斥,甚至加以摧毀的是行蘊,覺知前四蘊之存在的是為識蘊。

談到防止五毒煩惱的方法,以小乘來說,小乘的觀念是以遠離五毒的方式來防止煩惱的生起,也就是遠離產生煩惱的原因。根據小乘的觀念,所有引起我們產生五毒的緣,都被視為疾病,小乘行者十分謹慎地避免和病源接近,以防疾病的傳染,而如果自己已染有「疾病」的話,他們也會加以防護,以免將疾病傳染給別人,總之,小乘主要就是遠離產生煩惱的所有因素。

大乘的觀念則是將煩惱產生的因轉化成智慧,而在密宗的觀念裡,一切導致煩惱的情況或因素,甚至連煩惱的本身,都被用來作為獲致開悟的途徑。

大乘的修行人,都為利益一切有情而付出了極大的心力,他們一刻也不會忘記要幫助眾生得離苦,令眾生成佛,這種利益眾生的心願是修行人應常謹記在心的,修行人就好像一個立志行醫濟世的人一樣,立志行醫的人明白自己的目標,是要救護那些生病受苦的人,因此當他完成醫學的學業時,便會從事利益病人的工作,反之若一個學醫多年的人,一旦見到病人卻逃之夭夭,那他所有的知識便沒有多大的用處了,所以修行人要心懷眾生,使修行的成就能發揮作用,這樣才稱得上是大乘的行者。

就一個明瞭修行之法,並生起堅定信念要救度眾生的大乘行者而言,當他快樂的時候,並不會把眾生遺忘,他會祈禱一切眾生都能和他一樣快樂、一樣免於任何苦難,這即是大乘菩薩道的轉識成智之法,處於快樂舒適的狀況時,若仍能心繫眾生,為眾生祈福,自然就能轉化心中對喜樂的貪執,並能克服自私的心。

身為一個眾生,即使是大乘的修行人,也仍然會遭受諸種的逆境、疾病與苦難,但是依照大乘菩薩道的觀念,逆境不會帶來沮喪,大乘人也不會期望從苦難中解脫痊癒,他會祈願無論任何的痛苦不幸的遭遇,都能代換眾生所有的苦難,使眾生因此能免於一切痛苦,雖然這個想法並不會消除現有的疾病或痛苦,但卻能消除內心的沮喪,通常人在遭受逆境時,會抱怨發怒,而事實上根本沒有什麼好生氣埋怨的,相反地,我們應以接納的心情,來代替不滿和煩悶,而心中期望眾生都能因此而免除一切痛苦,這就是轉識成智。

此外,我們必須牢記:小乘、大乘和金剛乘是分不開的,這些分別的目的不是要引領修行人走向不同的結果,每個人契合的法門會根據其能力和信心而有所不同的,如果你對佛法仍不夠瞭解,那麼就必須從小乘開始,小乘是基礎,是絕對不容忽視的,佛陀乃是以隨機教化的方式來利益眾生,使每個眾生都能循序漸進的走向開悟之境。

有許多人看不起小乘,認為小乘是粗淺的法門,因此不在乎小乘法門,他們要修最高深的金剛乘,甚至還有人以為修金剛乘能成就另一種不同的佛果,事實上,修行的最究竟成就只有一種,就是成佛。

但為什麼有這樣的修行次第呢?

這是因為每個人根器都不相同,就像這裡有很多人,而每個人的年齡也都不盡相同,有的年輕、有的年老,有些則是中年人,同樣的,根器(或說修行能力)也是從小乘而至大乘循序漸進地發展出來的,這就如同每個人都一定要從出生嬰兒時期開始成長一樣,然而最後的覺悟則必是相同的。修行人對於佛法這種次第階段必須完全明瞭,瞭解了這些基本的道理,那麼無論修行小乘、大乘或金剛乘都會比較容易。

大乘行者修菩提心,行菩薩道,修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為眾生帶來喜樂,為眾生承受苦難。大乘的修行人因為明瞭空性的道理,知道三界虛幻,所以他們能無畏無懼,毫不倦怠地利益眾生,他們的菩薩道充滿了喜悅和快樂,他們甚至不羨慕更高的覺悟境界,只願不離眾生,解救眾生,他們早已不將自身福祉放在心上,這就是明瞭空性,發大悲心的菩薩心腸。

接下來談到金剛乘。在金剛乘中,所有的煩惱皆被視為智慧,金剛乘行者將整個輪迴觀想為本尊的壇城,觀一切眾生為本尊,因此,便毫無任何妄念去分別什麼是清淨的,什麼是骯髒的,因為一切事物都已然清淨無暇了,同時也沒有必要去思考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因為一切都是美好的,透過這樣的觀想,便能逐漸將五毒煩惱轉化成為智慧。
(未完… )
原文超出4000字,請詳閱【轉識成智】http://www.buddhanet.com.tw/tibet/ggab-96.htm
2008-01-22 10:18 pm
轉識成智-------
1.先向第六識下手, 用適合自己的佛法而修戒定慧至第六識不起分別。
至多生多世有一天, 第六識轉了, 冇人漸轉, 有人頓轉,
2.第六識多生多世的過去「認知」全破而倒下, 第六識成妙觀察智;
3.第七識多生多世的過去「認知」此時立即全破而倒下, 破了「我執」「法執」「空執」,第七識成平等性智,
4.第八識及前五識就轉了, 第八識成大圓鏡智; 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聖一法師禪七開示
轉八識成四智菩提,
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
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
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

上來八識就是五蘊,
前五識是受蘊,
五識對五塵是色蘊,
第六識是想蘊,
第七識是行蘊,
第八阿賴耶識是識蘊,
離八識無眾生:
轉者空也,轉八識成四智菩提,

暢懷法師開示
本原就是反璞歸真。轉八識成四智。
轉有漏的第八阿賴耶識成無漏的大圓鏡智。
轉有漏的第七末那識成無漏的平等性智。
轉有漏的第六分別識成無漏的妙觀察智。
轉有漏的前五識成無漏的所作智。
本原乃是轉識成智。


收錄日期: 2021-04-23 17:39:1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20000051KK0370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