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架構是就表現形式來說的,是思路的歸宿,表現為文章的骨架。我們常說的段落、層次、結尾、過渡、照應、等等,就是文章架構的內容。一般來說,有了好的思路,自然會有好的架構。好的架構應當合理、清晰,還要力求匠心,必要時可以嘗試著改換一下文章的“外殼”,換點花樣。根據中學生的實際情況,下面介紹一些架構創新的技法︰
1、 照應圓合法
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談創作時曾說︰“要是你在頭一章裡提到牆上掛著槍,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開槍。如果不開,那槍就不必在那兒。”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寫作技法呢?前面寫作的事物,后面要有著落;后面寫到的事物,前面要交代,這就是所謂的“照應圓合”法。“照應圓合”,一般分以下幾種︰
(一) 首尾照應。文章開頭與結尾遙相照應,就是說,把開頭描寫的事物或提出的問題,在結尾處有各種模式加以深化或回答,給人以首尾圓合的印象。
(二) 文題照應。這種照應法,往往用在標題含蓄的文章中,文中須有一定的註釋、說明。因些行文標題起了註釋和點化的作用。
(三) 對話照應。就是以典型人物的語言多次重複照應。比如魯迅《祝福》中祥林嫂的口頭禪“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這句話多次出現,突出了孩子之死祥林嫂的沉重打擊。
(四) 細節照應。生動而典型的細節反覆出現,可以突出細節的典型意義,比如茹志娟的小說《百合花》中,小通迅員衣裳上的破洞出現四次,突出了小戰士羞澀、淳朴的性格。
(五) 關鍵詞句照應。即表達主旨的關鍵性詞句在行文中互相照應,互為補充。
(六) 懸念照應。在作品中設下懸念,並不急于解開,而是反覆暗示,使讀者關心人物命運或事件結局的興趣愈來愈濃濃。
(七) 伏筆照應。作者在描寫、敘述的過程中,對有聯繫的人物或事件預先提示,先埋下伏筆,待其出現后自然形成一種照應關係。比如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鍊》,就充分體現了前伏后應的特點。
2、 對話互動法
對話屬于口語交際的範疇。“言為心聲”,透過語言可以折射出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同時,談話內容無所不包,對話又顯得自由靈活。作文中運用對話的形式,可以是現實社會中人與人的對話,也可以是幻想中今人與古人的對話,可以是與未來世界中人的對話,甚至讓古今中外的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進行對話。在架構安排上常採用以下形式︰
(一) 辯論式。即採用辯論會的模式,確定論題之后,讓正方與反方交錯發言。在辯論中應旗幟鮮明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用確鑿的事實、嚴密的推理加以闡述,針鋒相對地駁斥對方的見解,從而確立自己的觀點。辯論的語言應講究邏輯性。
(二) 訪談式。這是以提問和交談的模式,從採訪那裡了解有關情況的一種對話形式。運用這種形式作文,要選好採訪對象,圍繞話題精心設計問題,讓採訪對象逐一回答,介紹情況,採訪中,採訪者也可以對問題發表與被採訪者不同的看法。
(三) 座談式。即採用“實話實說”的模式,由主持人和各位來賓共同參與,一般先由主持人提出話題,來賓依次闡述自己的觀點,最後由主持人歸納總結。來賓可設想形形色色的人物,不必拘泥于現實。
3、 鏡頭剪接法
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選擇幾個典型生動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片段組合成文,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鏡頭剪接法”。主題是文章的靈魂,是串聯全部內容的思想紅線,因此,所選的鏡頭片段,無論是人物生活片段,或是景物描寫片斷,甚至是故事、抒情片斷,都要服從于表現主題的需要。
選好表現主題的鏡頭后,怎樣把鏡頭接起來呢?主要有兩種組合法︰一是橫向排列組合,二是縱向排列組合。例如寫“燈”這個話題,可以選擇如下鏡頭來作文︰先祖點明燈,祖父點桐油燈,父親點煤油燈,到我們這一代用電燈,將來可能有更先進的燈。透過這些片斷的描寫,歌頌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這就是縱向排列法。如果用橫向排列法,可以這樣安排材料︰家裡明亮的電燈,街頭五光十色的霓虹燈,邊防線上的探照燈,山洞裡的戰士以燭光代燈……透過以上片斷,歌頌為保衛祖國而甘于奉獻的中國民眾解放軍。縱向和橫向排列是兩種常見的鏡頭組合法,在實際寫作中,還有其他不同的剪接方法,如縱橫式、階梯式、對比式、跳躍式等。鏡頭剪接法運用得當,能充分展示作者的聯想、想像能力,又能使文章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內容豐富多彩。
來源:冠華作文網
(責任編輯︰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