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問跳高d野....

2008-01-19 7:04 pm
我想問問... 如果跳緊高個時你係冇店到個枝野, 但係跳完之後個枝野先跌, 咁算唔算輸??!!

回答 (1)

2008-01-19 7:22 pm
✔ 最佳答案
算輸

跳高(背越式)

一、助 跑

佛斯貝利式(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是採取圓弧形,而非直線形。促成身體旋轉以背部過竿是採用圓弧助跑的主要因素。圓弧助跑有下列優點:

1. 弧形助跑是圓運動,為要克服離心力,身體必須向弧心方向傾斜,這使身體重心在起跳前自然地下降,降低了動作難度,這樣容易保持助跑的速度和加快起跳動作。

2. 由於身體之傾斜助跑,合力內傾,在起跳時身體要從斜傾轉為垂直,使起蹬時的蹬地反作用力更接近於通過身體重心,有利增加垂直速度。

3. 起跳時身體由傾斜轉變為垂直,產生人體向橫竿方向運動的角速度,提供過竿的有利條件。

4. 身體轉背向橫竿,減少懼竿心理。

5. 弧形助跑相對減少起跳動作的複雜性。

助跑之弧形,助跑步幅之測量較難控制,助跑記號也不容易訂定,需要藉助補助目標才能達成,此目標也僅能定起跑點,中間點和起跳點。弧線助跑處理方法,優秀運動員方式,述於後:

1. 第一種方法:優秀運動員克欣布魯克的跑法,圖5-3a。A1-A1 的距離 20 公尺,B1-B1 的距離 10 公尺。

2. 第二種方法:馬丁的跑法,圖5-3b。A2-A2 距離 10 公尺,C2-C2 距離 3 公尺,D1-D1 距離 5 公尺。

3. 第三種方法:如史東斯採J字形助跑,共跑十步,前五步為直線跑,第六步開始彎屈,其距離約為 19.8 公尺左右。如圖5-4。


參照優秀運動員助跑弧線,得二種較為適用的方法:

1. 圖 5-5。一條線 AB 與 xy 相距一公尺而平行,X、E 距離為一公尺,從 B 往 C 走 3.50~4.50 公尺,連接 BC 與 AC,以 C 為圓心,取 CA或 CE(CE 約距 20~30 公分,E 或 A 為起跳點)為半徑對助跑道外畫圓弧作為助跑弧線,若弧線過陡或平坦,則取 CD 中之任一點或延長線之某一點為圓心加以修正。此弧形畫法之前助跑道取直線,以便加速進入弧線。

2. 圖 5-6。先確定起跳點的位置,起跳點 A 距 Z 垂線的距離為 60~100公分,AB 為 3.50~4.00 公尺,BC 為 4~4.50 公尺,連接 AC,取 AC 長短弧線為圓弧助跳線,圓弧可調整,嘗試至能順適助跑為止。圓弧線約跑 4~5 步。


助跑前段取直線,後段取圓弧,步點都必須反覆實踐和調整,準確後才能確定為步點,並標記每步與橫竿或橫竿延長線的距離。

弧線助跑時,前段為快速跑,後段助跑由於進入弧線,身體要向弧心方向傾斜,跑速愈快,傾斜度也愈大,應用臀部重心向內帶動愈大;身體仍要伸直放鬆,跑時由於微彈躍,重心上下移動較跑步為大,移動速度快,兩腿後蹬迅速有力,擺動腿迅速前擺,落地時小腿較伸直,而且前腳蹠著地產生較大力量,兩腿前後擺動,外側肩略高於內側肩,使身體伸直向內傾斜。助跑弧線中,同樣要逐漸加速助跑,助跑的步長變化,最後第三步微小於第二步,最後第二步大於最後一步,相差約為 10~15 公分。


二、起跳

起跳是決定高度的關鍵,將水平動量改變為垂直動量,僅留部分水平動量過橫竿。 從力學原理來看,起跳是向前的力量與起跳腿前撐時得到的反作用力所造成的向上合力。起跳是從助跑的最後一步擺動腿支撐成垂直部位開始,到起跳腿躍離地面瞬間的動作。

佛斯貝利式的起跳速度因較長助跑距離,以及較快的速度而較為迅速,加快的起跳速度,增加垂直動量速度,以獲得較高的高度。

1.起跳腿踩地:

助跑倒數第二步時,起跳腿後蹬迅速有力,擺腿迅速前擺,落地時有力向下靠近身體重心投影點,以前腳掌著地;立即屈曲膝關節緩衝,骨盆很快地前移,身體重心軌跡沒有明顯下降,身體保持向內傾斜的姿勢,傾斜來自於髖部的帶動。隨後起跳腿邁出,擺腿用力後蹬,推動身體迅速向前,沒有明顯的髖部動作,上體也沒有明顯的後仰,起跳腿大腿前振擺,並以膝關節為中心,迅速伸出小腿,使腳順弧線的切線方向全腳掌踩在起跳點,身體仍然保持內傾的趨勢,腳尖和身體方向一致。

2.起跳腿撐頂:

起跳腿著地後,膝關節受到衝量的壓迫而彎屈,加長時間以緩衝力量,由於助跑之較快速度,因此膝關節要以較小的彎屈約 140-150 度才能迅速躍起,身體重心較高。擺腿大小腿行同屈之原理而大小腿相靠近,以較小的半徑來加速角速度。兩臂同時向後引,後隨擺動腿一起向上前方擺動,起跳腿之撐頂較小。

3.蹬伸起跳:

弧線助跑藉著重心內傾來克服離心力,身體產生了旋轉動力。當起跳腿踩在起跳點時,擺動腿屈腿擺過起跳腿後,起跳腿開始蹬伸,肩軸與髖軸均繞縱軸與矢狀軸旋轉,擺臂和伸展軀幹的協調有力蹬地,將身體從傾斜轉為垂直,加上擺動,膝關節內扣,向起跳腿一側肩的方向擺動,使身體各部位加入旋轉,增加了旋轉力量,使身體在起跳後能順利轉成背對橫竿。圖 5-9,一般的運動員均忽略了雙臂之向上助擺,以及肩、髖、膝、蹠轉的貢獻,因之垂直速度較小。



三、空中姿勢

1.倒體:

佛斯貝利式的倒體很明顯是繞橫軸和矢狀軸等二軸的旋轉,相對的繞縱軸的動量較小。因此,上身產生倒體來帶動身體過竿。

2.空中產生的動作:

起跳離地後,身體伸直的往竿上方向伸直,同時身體扭成背向之姿勢,如圖 5-9 c.d 之姿勢。雙臂放鬆,軀幹扭轉與雙臀成較自然的一條線,雙眼從左肩上方注視橫竿,保持身體姿勢之控制,膝彎,然後快速旋轉,促進倒體動作。空中旋轉體軸,背向竿,下額向內縮,身體維持放鬆。當身體到達最高點時,重心在橫竿上,上體成仰臥反弓身姿勢,大腿與地面平行,大腿與小腿約成九十度。繼續旋轉背,伸直膝蓋,雙小腿與足部過竿,同時兩臂由體側緩緩擺至頭頂上,雙眼一直斜視橫竿至完成落地動作。


四、落地動作

佛斯貝利式身體著地部位並非手腿關節部位,而是整個背部著地,雙手和雙腿則在背部上方。


收錄日期: 2021-04-25 12:45: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19000051KK0094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