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關於若望福音的一些問題..

2008-01-19 5:52 am
若望福音中第廿一章第七節 -

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就對伯多祿說:「是主。」西滿伯多祿一聽說是主,他原是赤著身,就束上外衣,縱身跳入海裏;

我想問這節裡 「耶穌所愛是門徒」是誰?在那段文字中是是一個還是兩個?

還有一個問題我想問,如果把若望福音第廿一章一至十七節變為一個短劇,我應該如何去完吸收及明白這章所帶出的訊息,遇有我應該怎樣把它寫成一個短劇劇本?

回答 (2)

2008-01-19 5:25 pm
✔ 最佳答案
在若望福音中,「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就是聖史若望自己。在整部福音中,我們可以發現這個門徒和伯多祿是好友,他也是一開便跟隨耶穌。在對觀福音,我們知道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是一個特別的小團體。而在宗徒大使祿中,我們知道伯多祿的好友不是雅各伯而是若望。

若21章的這個故事有以下人物:耶穌、伯多祿、多默、納塔乃耳、載伯德的兒子﹝即雅各伯和若望﹞、和兩個另外的門徒﹝不知是誰.我個人猜想其中一人可能是安德肋,不過純粹個人猜測,因為他是伯多祿的兄長,而他也是漁夫﹞

要吸收若望福音有點困難,因為其默觀性比三部對觀福音重。個人建議可以先找參考書看一看,例如思高聖經學會出版的《邂逅聖言‧若望福音靈修版》或其他參考書。再自己做一次Lectio Divina ﹝頌讀聖言﹞的祈禱。

Lectio Divina 是一個用聖經祈禱的方法。詳細解釋可在聖神修院 的網站找到:
http://www.hss.org.hk/lectio/lectio.htm

2008-01-20 00:26:02 補充:
有人說「任由伯多祿取得教會領袖」,這就是穿鑿附會。因為第十八節至廿三節只是叫伯多祿不要管將來,只要理會自己要跟隨耶穌。伯多祿在整部福音都沒有爭做第一,反而是雅各伯和若望曾爭坐耶穌的左右。

2008-01-20 00:26:17 補充:
簡單再說一說。第一至十四節是第一小段。門徒們努力捕魚卻沒所得,當聽到耶穌這個外行人﹝耶穌本行是木匠,不懂打魚﹞的說話,卻網到153條魚。153條魚是耶穌時代猶太人所認識的魚的種類,故此代表所有的魚。代表如果我們沒有耶穌的協助,我們怎樣努力也一無所得。但如果耶穌幫忙,則能夠把世上所有人都帶入教會,將福音傳遍各民族。第十五至十七節十分重要,因為耶穌要伯多祿三次答愛他,以補回當時三次不認主。而且耶穌把他羊群都托給了伯多祿。呼應了耶穌替他改名做伯多祿﹝他原名是西滿﹞。因為耶穌要把教會立在伯多祿之上,就是立伯多祿作教會在地上的領袖。﹝伯多祿原文解作盤石﹞

2008-01-27 21:13:02 補充:
「側身靠近主胸膛」只不過是因為若望在最後晚餐在耶穌身旁。要明白這個,先要知道猶太人的逾越節晚餐是大家躺著吃,而不是坐著吃的。基本上,只要你向在旁的人一靠,便會靠著那估人的胸膛了。沒錯在最後晚餐伯多祿表現得像個笨蛋,但事實是,耶穌叫他盤石,就是確立了他在教會的地位。在最後晚餐,耶穌對伯多祿卻說「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兄弟」,到最後,耶穌把他的羊群給伯多祿餵養。這就是聖經中多次以伯多祿為宗徒之首。再說,聲稱在耶穌洗腳前門徒在爭論誰最大是沒有跟據的。

2008-01-27 21:26:20 補充:
在宗徒書信中,我們知道保祿和伯多祿就是當時教會最重心的人物,尤其伯多祿,因為他在福音時代已為宗徒之首。至於伯多祿的地位並非在第四世紀才出現,在安提約基雅的聖依納爵在第二世紀初的書信已肯定羅馬教會的地位,三世紀里昂的依勒內也提到伯多祿和保祿在羅馬創立了教會。再說,所謂東方教會是在一零五四才和西方教會分裂。之前是沒有分東西方的。那時的東西方只是在地理上有分別和因地理影響的交流。

2008-01-27 21:32:02 補充:
伯多祿在公元六十七年在尼祿時代殉教,非在聖經中記載,而是記載在歐瑟比教史。聖經中沒有出現不代表伯多祿在宗徒會議後便死了。而歐瑟比教史不在聖經也不代表其不可信。聖經研究是很需要這些經外參考文獻來讓我們更了解當時教會所發生的事。忽略教會傳統,只相信聖經才是 biblical ,聖經也提到我們除了聖經外,也要相信傳統。聖經是天主啟示自己的方法,但從沒有提過這是唯一的方法。聖經就提到教會的傳統就是另一個天主自我啟示的方法。
參考: 《思高聖經原著譯釋版系列‧福音》、聖神修院網頁
2008-01-19 10:16 pm
主復活以後,伯多祿(彼得)提議打魚去,其他的門徒也和伯多祿同去。然而、他們整夜也得不到甚麼。沒想到,這時主在岸上呼叫他們,又教他們把網撒在右邊,他們就打到一百五十三條大魚。當眾人都全神灌注這網大魚的時候,惟有若望(約翰)一個人注意到岸上那個人是「主」。伯多祿聽見是主,就不甘後人,立即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裡,要游泳到主那裡去。
耶穌沒有理會伯多祿,反而對其他門徒說:「把剛才打的魚拿幾條來。」伯多祿(彼得)才跑去幫忙,把網拉到岸上。經文指出、這時「門徒中沒有一個敢問他:你是誰﹖因為知道是主。」但主先開口、三次問伯多祿「你愛我麼?」伯多祿也三次回答了,主才表示滿意。這不是別的,主知道伯多祿的軟弱是因為「愛」出了問題,所以三次問他,為要「醫治」他有問題的「愛」。醫好了,主就預言伯多祿將來要怎樣死,為要榮耀神。
伯多祿的反應是說:「主啊,這人將來如何?」耶穌對他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這一點顯示出,到了這個時候,伯多祿還是要與若望「爭」;而若望記載這事,一點也沒有暗示,他要與伯多祿爭,但若望卻稱自己為「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可見若望認為,得蒙耶穌所愛,就已經滿足了,任由伯多祿取得教會領袖地位吧。

2008-01-20 01:36:46 補充:
眾門徒來到「最後晚餐」還是在爭論誰為大,所以主耶穌特別「為門徒洗腳」,藉以教訓他們「願意為大的,就必須做眾人的僕人」。這時、主突然指出,門徒中間有一個人要賣主。大家就緊張起來了,經過一番追問之後,伯多祿認為,最好是請若望問主,由主直接指出是誰。伯多祿這樣的請求,很清楚表明一個事實,若望已經贏得「側身靠近主胸膛」的專利權,是其他門徒所沒有的。

2008-01-20 01:37:25 補充:
這個專利權又表明若望已經變得很安靜,就是在主懷裡享受親近主、以主為滿足、讓主為他爭的安靜;同時也是討得主特殊喜悅的安靜。伯多祿雖然爭論誰為大,卻不曉得爭取貼近主胸懷的權利。伯多祿愛爭論誰為大,主耶穌就讓他為大,要將他的軟弱浮現出來而已。變得非常沉靜、更深入認識主的若望,反而成了最被主重用的僕人,日後影響教會最大。

2008-01-20 01:54:24 補充:
雅各伯和若望曾爭坐耶穌的左右, 若望聽了主的解釋,他就明白了。因此、從這個時候開始,若望變得更安靜、更謙讓。自從主耶穌教訓過他們兄弟二人之後,我們只見伯多祿還是在一直爭論誰為大,爭到最後晚餐,爭到主復活,爭到初期教會做起「老大哥」來,還是在爭;而若望卻再沒有說話、沒有爭、沒有任何行動,乃靜靜的觀察主.

2008-01-20 01:58:52 補充:
從加拉太,加帕多家等東方教會史記載,伯多祿在主後五十年耶路撒冷會議後,到晚年安息主懷,未曾前往羅馬城去傳道,或到羅馬城作主教。而過了四百年後,利歐第一大主教才宣布伯多祿為羅馬城第一任主教,是不合歷史事實的;以教宗為教會的元首,也不合聖經全面真理。

2008-01-28 03:09:50 補充:
從前神對起來攻擊梅瑟(摩西)的米利暗和亞倫說:「你們且聽我的話,你們中間若有先知,我耶和華必在異象中向他顯現、在夢中與他說話(是間接的)。我的僕人梅瑟(摩西)不是這樣、他是在我全家盡忠的。我要與他面對面說話、乃是明說、不用謎語、並且他必見我的形像(直接說話),你們毀謗我的僕人梅瑟(摩西)、為何不懼怕呢?」(戶籍紀 12:6-8)意思是說、神的僕人分大小,是以神直接對他說話,還是間接對他說話來分。我們用這個原則,也看出若望(約翰)比伯多祿屬靈份量重更重,因為若望所寫的《若望默示錄 》,是被提到天上,直接看見天上的真事而寫成的;伯多祿從未有過任何直接啟示。

2008-01-28 03:35:25 補充:
天主教傳說伯多祿在主後四十二年到六十七年這二十五年中在羅馬作教皇,這是完全沒有聖經或歷史根據的,而且在這些年間伯多祿是否到過羅馬也沒有聖經的記載。天主教竟認定伯多祿是第一任教皇,又擅自定了條例以為教皇必須有人承繼。他們認為教會必須有看得見的元首,既然伯多祿是第一任教皇,就當有繼承的人維持他的職位;可是他們不能在歷史上找出第二任教皇的記載。況且使徒中最後離開世界的是使徒若望,倘若教皇是應當有人繼承的話,使徒若望理當是最合適的人選了。可是年老的若望在他的書信中沒有半點吐露他是教皇,只稱自己為長老.


收錄日期: 2021-04-13 14:59: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18000051KK0351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