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形成霧?

2008-01-19 5:33 am
怎樣形成霧?

回答 (2)

2008-01-19 5:44 am
✔ 最佳答案

霧是懸浮於近地面空氣中的大量細微水滴。每年春季,香港常會出現霧。霧對航海和航空均有很大影響。


--------------------------------------------------------------------------------

什麼是霧?
如何界定霧與薄霧?
常見於春季的霧是怎樣形成的?
大氣層穩定度與霧有什麼關係?
霧對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

--------------------------------------------------------------------------------

什麼是霧?
在水氣充足、微風及大氣層穩定的情況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氣冷卻至某程度時,空氣中的水氣便會凝結成細微的水滴懸浮於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見度下降,這種天氣現象稱為霧。霧的出現以春季二至四月間較多。



回到目錄

如何界定霧與薄霧?
按世界氣象組織規定,水氣凝結物令能見度降低到一千米以下的稱為霧。至於薄霧,世界各地界定的準則不盡相同,在香港,能見度在一千至五千米之間,就稱為薄霧。



回到目錄

常見於春季的霧是怎樣形成的?
在每年春季,香港及鄰近地區會受到冷、暖氣流交替的影響。當從北面移到華南沿岸的冷空氣逐漸減弱,香港便不時被溫暖而潮濕的海洋氣流所影響。這段期間,華南沿岸海域的海面溫度仍然較低,當溫暖潮濕的空氣移至近岸時,氣溫便會受下面較涼的海面影響而下降。氣溫下降而導致空氣中的水氣凝結成小水滴,霧便會出現。




由1961-1990在香港有霧日數的月平均數紀錄


香港春季的霧形成過程示意圖

回到目錄

大氣層穩定度與霧有什麼關係?
當近地面的空氣較冷而上空的空氣較暖時,近地面的空氣因密度較高而不容易上升,保持原來的位置。這情況稱為穩定大氣。穩定大氣有利於霧的形成。在春季,大氣通常較穩定;在夏季,大氣一般較不穩定。

同樣,在大氣穩定而又乾燥的情況下,近地面的懸浮塵埃微粒不容易擴散,形成煙霞。



回到目錄

霧對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
霧對交通有很大影響。在本港,大霧曾引致海港內輪船相撞,亦會延誤飛機的升降,做成損傷和經濟損失。高速公路上亦曾因為大霧釀成交通事故。
2008-01-19 8:44 pm
霧(Fog)是接近地面的雲。它是當大氣裡的濕氣由地球表面蒸發,上升並冷凝後生成的。霧與雲的主要分別是霧接觸地面,而雲則不會。霧有數種不同類型,主要根據凝固的成因不同分辨。




霧的種類
輻射霧︰在日落後地面的熱氣幅射至天空裡,冷卻後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氣。而潮濕的空氣便會因此降至露點以下,並形成無數懸浮於空氣裡的小水點,這便是輻射霧。它主要在秋天或冬天的清晨,天晴且風弱時出現,在日出後不久或風速加快後便會自然消散。
平流霧︰當暖濕空氣平流到冰涼的地面上,較下方的空氣會冷卻而生成霧。這種現象通常在冬天發生,持續較長時間,有時甚至可達數百米厚度。

蒸氣霧︰這通常在冷空氣流過較暖的水面時形成。水蒸氣會很快便經由蒸發作用而進入大氣層並且逐漸降至露點以下而冷凝,最後形成蒸氣霧。蒸氣霧通常會在極地發生,並且最常見於晚秋及早冬時的大型湖泊旁。它與大湖降雪效應及大湖降雨效應有密切關係,並且通常會生成凍霧或白霜。
鋒面霧︰鋒面附近的空氣裡的水滴或雪等降水粒子向下降至雲層以下,並使水點蒸發為水蒸氣,當水蒸氣在露點凝固後發生冷凝現象而生成鋒面霧,氣溫下降而導致空氣飽和時亦會生成。
上坡霧︰當風將空氣吹向山坡時,使其向上流動,再因絕熱膨脹而冷凝時產生上坡霧。

谷霧︰這個通常發生在冬天的山谷裡。當較重的冷空氣移至山谷裡,暖空氣同時亦在山頂經過時產生了溫度逆增現象,結果生成了谷霧,而且可以持續數天。

冰霧︰當任何類型的霧氣裡的水點被冷凝為冰片時便會生成冰霧。通常需要溫度低於凝點時亦會生成,所以常見於南北極。
凍霧︰當霧裡的水點在物體表面凝固時生成白霜,這時的霧景被稱為凍霧,常見於雲層底部的山頂。
低霧︰當霧掩蓋天空的範圍不及60%時,稱為低霧。
所有霧均是在相對濕度達100%及空氣溫度降至露點以下時生成,這是水蒸氣在這種環境會受壓而冷凝的關係。

在理論上,所有類型的霧均會在受到日照後逐漸消散。而霧一般會在清晨時份出現,下午時份最少出現,這是因為日照猛烈的關係。


霧的影響

霧會降低能見度。雖然部份交通工通因為使用雷達而不受影響,但大部份車輛均會在大霧時慢駛並使用更多光線照明。馬路上的霧特別危險,很容易釀成意外。而霧亦會對飛機升降做成影響,所以機場管理者通常要採取措施來驅散霧氣。


收錄日期: 2021-04-14 19:20: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18000051KK034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