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印度的飲食習慣

2008-01-14 2:12 am
如題,找一些有關印度的飲食習慣

回答 (1)

2008-01-14 2:22 am
✔ 最佳答案
印度飲食的特色是在烹調時,以不同的香料混合做調味,此調味,即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咖哩。

15世紀葡萄牙,為了找到在歐洲和金銀同價的香料,直接航向香料的原鄉印度,因而改寫印度的歷史,印度成為 西方列強爭食的大餅,印度在16世紀終於成了英國的殖民地。

咖哩(Curry)相傳是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咖哩村(Curry)的山上修道時,賴以果腹的木根草食辛料,釋迦經常帶下山分食村民,村民加以改良,大受歡迎,印度咖哩於是傳遍印度,南亞藷國。近代印度咖哩不但風行歐洲、日本世界各國莫不趨之若鶩。

印度料理的異同最重要的因素,源自於印度二大宗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傳統。印度不同的宗教,有其各自傳統飲食習慣,各有其特色;印度料理和飲食是多元兼容並蓄的。不同的口味,因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宗教而有所區別。



人人皆知牛在印度是聖牛,因此印度人決不吃牛肉。受到伊斯蘭教教義影響也不吃豬肉;因此印度的肉食,以雞和海鮮魚蝦類等為主;以咖哩來提味是共同的特色。

人文地理的差異,南北印度傳統上飲食習慣,也大不相同,北印度以烤餅麵食為主,南部以米食為主,這和中國的飲食習慣神似。北部比起南部淡、較不油膩,南部辛辣、口位鹹重,料理常見以牛奶、椰漿沖味等特色。

其次外來移民,波斯及西方殖民統治者,葡萄牙、英國、法國也自然融入印度料理。

兀兒的烤肉、肉丸、和豐富多樣的咖哩,米食、洋囪炒飯和各種肉類料理及坦都里烤爐炸雞(Tandor) (獨特的香料和优酪乳,經過特製的烤爐烘烤,外皮成紅色,風味絕佳),都是非常重要的伊斯蘭教料理。

肉類加各种香料做的調味品、各種醬汁,這道菜也是非常出色的印度料理,在印度各地方因食材的不同各有不同的口感,但基本上都有點辣,辣不但開味又幫助消化,因此普受歡迎,可配或澆飯,也可沾印度烙餅等吃法。

卡拉拉(Kerala)盛產香料聞名於世,稱為胡椒粉王國,數百年來,西方人絡繹不絕的想取得卡拉拉的香料及胡椒粉等食材,卡拉拉在19世紀可是世界重要的期貨市場之一。卡拉拉還盛產肉桂、核仁、丁香、生薑...... 等食材。

素食在印度也是非常普及的料理;印度西北部古加拉特 的料理也別具特色,古加拉特也是不殺生耆那教的大本營,因比素食為主的料理,特別是豆子做的麵食是一大特色。
古加拉北部的特克赤人(電影榮耀之役Lagaan發生地) 當地人的以洋蔥番茄佐以大量的麵包卷也別具風味。其他的辣綠豆沙、椰子卷(像是軟皮的春卷)、芒果布丁也是可可的美食點心。

印度固然有南北差異,各有不同的風味,但在印度的大城市、海外的印度料理店的區格並不嚴刻,除了代表性的主題料理外,亦跳融合不同地區的綜合料理;因此米食、烤餅,也是印度每個餐廳不可少的主食。

辣也是印度菜的特色,辣在印度是有分級的,從一級到十級;一般人可以忍受在5級左右,這也是一般印度料理店的基準,少數可達6到10級的辛辣,印度料理可是吃辣族的新挑戰!

全台各地麵包仿有售的印度咖哩角,在台灣小有名氣,但麵包坊的咖哩角可是日式改良品(像春卷),產地的印度咖哩角稱(Samosa),是印度家庭或餐廳的常見點心,三角外形、水餃差不多大小,外皮香酥,有蔬菜咖哩餡與羊肉咖哩餃兩種口味,均可口開味。
印度餐以右手(左手是不潔的)抓食,但切記不可直接在盤中抓取,必先將食物擺到自已的餐碗裏後才可以手抓食,否則是很不禮貌的。吃烤餅則以咖哩就餅,切忌用餅沾咖哩醬,在印度沾是很沒有教養的舉動。

西方人初次見到印度人,以手抓食極不以為然,有位印度王(Raja)非常幽默的說:以手抓食,最美味、最溫暖、最清潔,如果吃飯用刀叉,有如和女人親熱透過翻譯,令人索然無味。可真一針見血!

日前有電視報導吃印度料理抗SARS,這和阿里郎吃泡菜也抗SARS有異曲同工之妙,信不信由你!


參考資料 http://www.indianandworldmusic.net/Culture/a0028_1.php
一般來說,吃任何食物都是用筷子、湯匙、叉子,尤其是中國人的公筷母匙觀念最為深,而西方人認為,刀叉匙是最好用的東西,但印度人的飲食文化中用手指代替餐具,用手指吃印度菜,才品嚐到其最佳最美的味道,因此印度菜是用手代替筷子、湯匙、叉子吃印度菜餚。而這些迷信的飲食習俗流傳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為中國人的飲食禮儀。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53: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80113000051KK0314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