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社會企業 Social Enterprise 定義
“社會投資”模式 (social investment approach)
“以工代賑”模式 (welfare-to-work approach)
運用商業方案去解決社會問題 的一種策略
可於 “公” (public sector), “私” (private sector)及 “第三部門” (third sector) 中出現, 但大多數是由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 (NPO/NGO)實施
“社會企業”的發展在歐洲國家已受到廣泛重視
出現原因與政府補助及企業捐款改變相關
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嘗試運用商業方式籌集資源, 如建立與本身組織使命相關的企業, 一方面期望達到經費自主, 另一方面實現本身組織使命, 在這背景下出現之企業稱之為“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的精神包括了推動及建立可創造出財富的事業或組織, 透過企業冀望嘉惠不只有個人或家庭, 以至社群或特定利益關係者, 通常是社會邊緣族群與一般大眾
社會企業主要的持份者或相關人仕 (stakeholder) 是一個社群或一群人, 通常是社會中的邊緣人士為主
有些人把非營利組織發展 “社會企業” 的趨勢視為 “非營利組織產業化” 的現象, 即非營利組織藉由發展自己產業, 開拓新的經費來源, 以達到經費自主的情況, 更甚至是達到組織運作的 “可持續性” (sustainability)
策略
資源募集策略 (Resource Mobilization Strategy):
主要是透過產品與服務銷售獲取收益, 提供經濟支援給發展單位之營運。
充能策略 (Empowerment Strategy):
主要針對邊緣人仕的需求, 使其擁有或營運自己的社會企業。最常見的方式如合作社。
中介功能策略 (Intermediation Strategy):
成立中介組織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提供邊緣社會部門(marginalized sectors)所不能得到的服務, 這包括產品開發, 市場行銷, 財務分析, 科技運用等。
效益
為弱勢社群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 有助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和就業能力;
有助逐步改變弱勢社群的心態, 使他們最終能自力更生;
非營利組織透過經營社會企業賺取收入, 促使他們提供不斷創新和切合社會需要的服務;
社區網絡和跨界別之間的合作便愈緊密, 有助建立 “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與傳統商業企業的分別
就目標來看, 傳統商業企業有清晰的目標: 盈利;
但社會企業的目標主要分為雙重或三重。第一重目標: 產生利潤; 第二重目標:社會目標, 如賦予邊緣人仕提昇能力或為其增加機會; 第三重目標: 維護環境的可持續性或文化的完整性
就經營理念來看, 傳統企業是不斷累樍, 而社會企業是以分配為主
傳統企業往往將其成本極小化, 並使其收益極大化, 以增加企業擁有者個人或組織的財富。
社會企業所得的財富,是分配給較廣大的社會有需要人仕。也就是說,社會企業的理念是為了分配,最佳的結果是,社會企業獲得一定之利潤或剩餘後,進一步關注社會及環境付出之成本,而做出對人類更積極的貢獻--解決社會及環境的問題
與社會企業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的分別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盡力將願景, 宗旨及發展目標與企業策略整合; 企業所有權仍由原資本家持有; 與商業部門做法一致。
社會企業則是將願景, 宗旨, 目的與策略主要是為了達成社會發展之目標, 包括邊緣族群經營事業之能力強化與擁有之權力; 與公民社會部門做法一致 。